禅说庄子《天道》
第二讲 稳坐在大道之上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这几句很有味道,首先要拆开来读,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共四组。我们心虚不虚?静不静?心恬不恬、淡不淡?加上寂寞、无为,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情,只不过撇成四块来说。使自己心虚,一无所积,非常自然,就会灵动而安静。
我在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虚”和“静”这个关系讲过。讲《荀子》的“虚一而静”时,也是反反复复讲过。“虚静”指我们的精神、理性的工作状态,那么这个“恬淡”,严格说来是心理上的东西,情志上的东西,佛教称之为第七识。“虚静”可以说是意识和逻辑上的,佛教称为第六识。
恬淡是第七识的清净,我们每个人都有情志上的好恶、习气,如有的人好酒好烟,有的人好财好色,有的人好气,但是酒色财气多了就不行。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嗜欲深者,那心里就肯定不恬淡,我们自己的心境能不能恬淡一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欲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嗜好?有人说,我没嗜好,就是爱逛商场,去看闹热,买点便宜,有些购物狂,逛一整天都满精神的。有的人说我喜欢旅游,啊哟,喜马拉雅山去转一圈,去沙漠里转,这是很高雅的一种爱好,比泡桑拿、唱卡拉OK要高尚得多。但是,你偶尔去一回还可以,天天都去跑,那有那么多银子去跑呢?你不干事了?你还有社会责任嘛!
有位朋友给我说,他想辞职了,准备花四年的时间,先拿两年的时间游遍全国,主要是到高原上,到森林里,到雪山上去住,最后两年就在庙子里住,这辈子就满足了。我问他你现在有多大?哦,三十多岁,我六十岁了都还不敢打这个妄想,你倒是把好事都想完了,你老婆咋办?娃娃咋办?你妈咋办?享福享早了没得好事情。骂了一通,还是老老实实去上班,先挣钱,再做个几年,有了积累,有了百把万再说。但就是这样都还是不现实,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的上班挣钱,细水长流,到了六十岁,退休了再去云游天下,那个时候还可以。你现在还没到享受的时间段,年轻,就正是你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建功立业也是一种欲望,但它是正当的,与那种不合理的想法就不一样。老年人,象我这样的去爬珠穆朗玛峰,那就是在打妄想,你说想不想,想;但敢不敢?不敢,连登峨眉山都不敢,为什么?腿子不管用,心脏也不管用。登青城山的圆明宫,吃饱了肚子都不敢去登,一爬心就跳,累得不得了。空肚子去爬就没有事,这下我是搞懂喽,登山要空着肚皮。
不管怎么说,回过头来我们要“恬淡”。要恬恬淡淡,少些嗜欲,少些麻烦,要把自己种种嗜欲放下,那么你就少有是非。但责任还是要承担的,不是说可以不承担责任,该上岗要上岗,该破案要破案,该抓贼要去抓贼,这是责任。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要与嗜欲分开。嗜欲是责任以外的一些非份的东西,是个人享受性、索取性的东西,这不好。所以恬淡很舒服。
还有个“寂寞”(注:原文为“寂漠”,这里“漠、寞”相通),这很怪,既然有“虚静恬淡”了,怎么又冒出了个“寂漠”?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寂灭”,寂,就是很静。漠,什么都没有,沙漠,荒漠,淡漠,要敢于寂寞。黑格尔说过,拥有绝对宇宙精神的人都是孤独寂寞的。总之,这里反反复复地让你去找精神上的感觉,先让你虚静、恬淡,然后再寂漠,最后再无为。有了前面三条,你才“无为”得起来。你不虚静、恬淡、寂漠,怎么能够“无为”呢?不寂寞,你就有所为嘛!心里老是救火车一样乒乒乓乓怎么行?如果你做到了这个,你就心安,你就无为,无为而无所为呀。那个时候境界才上得去,才真正高明得起来。
我们看《庄子》这一节,逻辑性很强,但它又不在逻辑之中;功夫很强,又无下手处。我们怎样找到这个下手处,从而做到前面说的“无所积”?这正是需要自己每天去用功之处。庙子里打禅七,我们这里也可以说打禅七,我们就谈点这方面的。参话头,看看自己的心怎样无所积,这也是一个话头。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不过就是想达到这个无所积的状态嘛!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已经处于无所积的状态了!不管怎么说,这都与禅宗的无上大道完全是相通的,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鼻孔出气。
天地之本,道德之至
“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如果我们能知道并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那么你就得到了天地之本,道德之至。佛家要现证菩提,现证真如,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对“天地之本,道德之至”的获得,就必须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什么叫“休焉”,就是依止于此,安住于此。《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做到了,就可以称之为“至善”。我们就要体察于此,修行于此,要依止于此,安住于此,所以“帝王圣人休焉”。 安住在这个地带,就是稳坐菩提,就稳坐在真如之上,稳坐在大道之上。那么我们就能“体虚而行”。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我们首先要有“休”,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公案,九峰和尚的师父石霜祖师圆寂了,大家打算请首座来住持,九峰和尚当时是侍者,他当众问首座说:“先师道:‘休去,歇去,冷啾啾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一念万年去,明什么边事?’会得即住持,会不得不可。”首座说:“明一色边事。”九峰说:“恁么则不会先师意在。”首座说:“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得,即会先师意。若去不得即不会。”结果点了一拄香,香未烧完他就坐化了。九峰和尚拍拍首座的肩膀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为什么?首座禅定功夫不错,能说走就走,但在见地上,是不是真正就休了?他达不到。所以“休则虚”,只要能真正依止在大道上,我们自然就“虚”了。
“虚则实”,虚是实的,这又怪了,为什么“虚则实”?我们的心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的踏实。虚心就是公心,公心就是实。什么是“实”?一心不动,不为万物所动,我心踏实,这个“踏实”就叫“得定”。这个得定是得大定,不是止观上的小定,而是实实在在得根本定。当年二祖见达摩,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求自心了不可得是虚,安心是实。我们想一下这个虚和实的关系,只有一无所有,你才能拥有一切。我们想拥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反而就不拥有。太阳需不需要我们花钱买?不需要;地球需不需要我们花钱买?也不需要;我们喜欢峨眉山,那要不要花几百个亿把它买下来?花点门票钱就可以到峨眉山去游玩一下了嘛。
“实则伦”,什么叫“伦”,万物所遵循的法则和轨道。万物是怎么回事?在这个虚实之中,万物各就各位,万法自住法相,自住法位,各得其所,万物在各自的轨道运行,互不相扰,非常有序。万物都在我的肚皮里,万物都在手心里玩,多舒服。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学太极的人都晓得,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那么虚则肯定静,我们“致虚极,守静笃”,在虚之极静之笃时,反而动而逾出。《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静则动,为什么静则动?你不干涉了,大自然的动摆脱了人类的干涉,沿着自己的轨迹运动,反而动得更好,整个生态会按照自身的轨迹规律,很协调、很和谐地进行发展变化。我们把心静下来,心一静下来,那我们的理性之动就不会受干扰,不会受我们情志上的干扰,不会受我们有所得的干扰,不会受种种利害得失的干扰,它这个动是纯阳之动,这个动就清净,就刚直,就堂堂正正,这样的动就必然有所得。这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回事。怎样把《大学》里面的层次套路与庄子里的“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结合起来?这完全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我们不能一学老庄学说就玩空,玩成空空道士,决不是。这里最妙不可言的就是:虚了静,静了还可以动,动了还可以得!这简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又一种说法。
上司无为,下属才能各司其职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静才不会去打妄想,才不会去乱搞一通。静了以后,你不加干涉,不加干扰,那么“任事者责矣”。什么叫任事者?春夏秋冬,各司其责;动物植物,江河湖海,各司其责;天地各司其责。那么,作为君主而言,作为最高长官也要“虚一而静”,“无为而治”,你下面的六部尚书,三台百官就能“任事者责”,承担他们的责任。你不能像朱元璋那样把宰相的位子弄掉了,皇帝自己兼宰相,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一个人当完了,结果六部尚书一点都不自由,皇帝自己也累得要死,不得已搞了一个内阁,也就是弄了一个秘书班子来代他服务。实际上就是将其他衙门的权力削弱,结果使这些职能部门不能各司其责。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和块块的问题,垂直领导和地方责任的问题。怎样使最高领袖“无为”,而把职能部门的功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在搞这个实践,但是也没有谁运用得很好,这是政治上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把“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如果我们自己处于“无为”状态,那么心肝脾肺肾就能各司其责,各种状态就都会好。现在呢,天天这营养那营养,这补药那补药,乱吃这样乱吃那样,一会儿补肝,一会儿补肾,一会儿又补钙,补过去补过来,结果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被打乱了。我这个人还是对,只要晚上觉睡好,子午二时守好,一碗饭能把肚皮诳得住,只要它不叫唤,就对了。只要有为地想去补心补肝,补肾补肺,强筋健骨,那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它的功能反而就被搞乱了。所以“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国家的、社会的我们管不着,其他不管,但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一百多斤要料理好,要处于“无为”状态。处于无为状态,你眼睛也好用,耳朵也好用,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自然而然的,它的功能会自己料理。所以现在的减肥药,美容院都是“有所为”,越想年轻漂亮就越不年轻漂亮。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确实是修身!俞加个竖心旁,就是愉悦的愉,愉快,安宁,愉悦。无为,没有事情,不贪,无嗜好,无欲望,你无所积,那么你自然就身心愉悦。借佛教的话说“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然就舒服得很!无欲,自然“忧患不能处”,忧患想跑到你心中安家落户都不行,马上就把忧患踢出去了。再者忧患跑到你这个太极图里来,忧患也不是忧患了,因为它能转境,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不会变成坏事,因为你处于“俞俞”状态。和气,喜神养足了,忧患怎能在你肚子里安家落户呢?它呆不住,立不稳。这样活一辈子,你就不会有心理疾病,不会得抑郁症,不会进疯人院。你心安了,心安神定,那么身体五脏六腑也得安。五脏六腑一安,疾病哪里去生?你就没有疾病,没有疾病,年寿就会长了。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再加上“恬淡无为”,自然就安享天年。
当然,尽管如此,该活一百二十岁就活一百二十岁,该活三十几岁也只能活三十几岁,也有三、五十岁无疾而终,同样也可以说是“年寿长矣”,因为他没有受疾病的折磨,也不是凶死、横死,当然也是安享天年了。老天爷生死簿上只画了那么多岁寿,所以他该走也就走了。你就是吃再好的补药,请扁鹊华佗来也医不好,毕竟“阎王要人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不可能把你留得住。虚云老和尚当年那样被整,还是活到了一百二十岁。佛源老和尚从反右到七九年间弄得百孔千疮,伤痕累累的,到现在还是精神好,八十五岁的老人比我们在座这些人的眼神都好,眼睛好亮。总之这些,都在于我们要使自己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确不错。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万物之本也”,这里又反复再把这一句强调了一下。
无为才能进退自如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白了这个,你就能临南面而天下为君,尧正是之所以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尧当皇帝时,舜给他当辅政大臣,这可是最优秀的搭档。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很优秀的搭档,但是他们怎么能和尧舜比,毕竟他们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天天都在战乱之中,在忧患中。尧舜时代也还是有忧患,“当尧之时,滔滔洪水”,淹得一塌糊涂,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是作为政治家来说,尧舜这一对搭档,被我们中华民族歌颂了四千年,是作为一种最理想的政治标本来对待。“尧之为君,舜之为臣”,他们是明白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什么是我们的最高领导之德?作为帝王天子就应该懂得“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有了这个,你才有真正的天子之德。“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有些人虽然没得政治上的责任,他是老百姓、他是出家人,所以是玄圣素王。孔夫子就被称为“素王”,释加牟尼佛、太上老君就被称为“玄圣”,他们不当皇帝,超然世外,不在红尘中担职。这些就是“玄圣素王”,穿白衣服,不穿龙袍的。你要有这个道,就是我们,一般的民众也有资格享受大道带给我们的这么一种境界。有这样的境界是非常舒服的,因为大道无私,并不因为你是皇帝才能够享受。老佛爷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皇上可以享受,我们老百姓照样也可以享受。如果我们享受了“玄圣素王”之道,肯定就很了然。
怎样使我们安享“玄圣素王”之道?我们应该要有这方面的追求、实践和受用。这就需要我们花功夫,要确立我们的生活目标,要有向道之心,自然而然的,我们这方面就很舒服了。假以时日,在这个道上勤加修练,总有一天我们会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体解大道,明彻本源,这多舒服呐!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如果我们有了这个本事,不去当什么帝王天子、玄圣素王,我们就当个隐士,退居江湖,这也是很舒服的。中国当玄圣素王的人也很少,毕竟除了祖师、孔孟老庄这些玄圣素王,其他的人也谈不上,大多都是退居江湖成为隐士或出家当山林之士,我们就当山林之士嘛!山林之士就倾心于此,服膺于此。陶渊明,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他?苏东坡大家也喜欢他?大家觉得他们很安逸、很美,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境界,他们的精神遗产、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很美的品味。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个——“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我们怎么去感受这个?我们怎么去体验这个?怎么使这个“气”与身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让我们也可以享受这个至妙之道。这样的生活确实比升官发财安逸、舒服啊!这个享受是无价的,也不需要你去开后门,不需要你去跑官、要官、买官,也不需要你去拉关系、送红包、行贿受贿,你自己就可以料理这个嘛!很方便,很简单,又不犯险,检察院、反贪局也不会来找你,自己吃得饱睡得着,多舒服!山林之士,还要闲游江海,确实舒服。当个旅行家、探险家,确实舒服、安逸。
“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如果处于动乱之世,社会不安,那么你以这个圣王之道一统天下,安抚社会,功大不大?肯定大!名显不显?肯定显!毛泽东在上世纪上半叶做到了这一条,邓小平在下半叶后期也做到了这一条,特别是邓小平这一条我认为不容易呵,确实“功大名显”。中国历代开国君主,特别是优秀的开国君主都可以担当这个美名。为什么?在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老百姓都不安,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生存条件,能够把环境安定下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确是“功大名显”。现在的伊拉克、阿富汗,哪个能够把它平定下来?当然不是老美,谁能够把他们的国家安定下来,让老百姓吃得饱、睡得着、没有炸弹响,那也是“功大名显”啊!
我们现在处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各就各位,能够有饭吃,有麻辣烫、小麻将,庙子里有香火,也没有哪个来丢炸弹,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日子真的好过了,真正过上好日子了。以前爱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现在不说这个话了,只要想想乐不乐,想想伊拉克,想想阿富汗……,那我们就应该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的日子还是过得踏实,还能在这里论道,确实是很舒服。
无为而尊,朴素为美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必须通过静,我们有这个修为,安守静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那你就是圣,你就坐实了这个圣道。如果时节因缘来了,你一样可以王天下。这个圣也好,王也好,都是“无为”带来的。如果你有为,有为你就非圣非王,你就达不到那个境界。所以这个“无为”,我们在讲《道德经》时也反反复复讲,反反复复去感受这个“无为”。这个无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学者们谈了很多很多,从两汉以来研究老子、庄子的,论文写了很多,数以万计。但我们怎样去体会这个“无为”?未必是学者们说的。庙子里修行的老禅师们有点感觉,但学者们要真正感觉到这个“无为”,我看有点难。我们看到这点,一定要“无为而尊”。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我们走进大自然里面,走到山里面去,有什么感觉呢?愿炯法师到了邛崃花丘,那地方好哇!后来到成都近郊的黄龙溪,不好看,不舒服,因为是人为的,而花丘就是自然的,显得很朴,很素,很安逸,没有人为的因素。我们走到人家家里,哪怕主人很热情,山珍海味招待,茅台、五粮液供着,可能你也未必吃得下去,客套话太多了,应酬多了,场面大了,你也觉得不舒服。这次到长沙去,与愿炯法师一起,五星级的温泉宾馆,成都都找不到这么好的,接待方把佛源老和尚安排去住总统套房。老和尚说住得不舒服,说这个太奢华,住一天要一万多,住一晚就一定要走。本来人家还要留他,但他一定要走,回云门寺去住,那个地方朴素,那个地方才真正美。宾馆我们住进去不安,我们不是富贵人家,我住的也是几千块钱一晚上的,太奢华了,心不安。反而在平乐古镇心安,路边吃点,价格又便宜,又有自然之风。愿炯法师说:你看那些老太太、老爷子很安祥,包括那些狗的眼睛都很安宁,很舒服,不象外面的人心是慌的,眼神是慌的,脚步也是慌的,不舒服。这个才是“朴素之为美”。
这种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人家说年少无丑女,女娃娃十七八就没有不漂亮的,而老太太再如何美容、如何化妆,一摆出来就不好看。有次赶公共汽车,一个女娃从背后看,很美,身材也好;但一回过头来,吓你一跳,一张苍老的脸,岁数比我还大,估计六十几了,那时我才四十几。但她的装扮纯粹像十六七岁的,是做出来的。有的人不富贵装富贵,超前享受,超前消费,非得要美,非得要好,这都不行。你真正朴素一些,那种美反而透得出来。我们阿敏同学不贪、不欲、放得下,一笑很朴实,我们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与他打交道很放心,没有虚套跟大家玩。所以,我们说,朴素这个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人与人之间少来点花架子,多点实实在在的,美就在其中了。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什么叫“大本大宗”?“天地之德”我们又怎么理解?禅宗讲要明心见性,要大彻大悟,那悟什么?就是悟天地之德嘛!天地之德是道家说法,佛教称之为真如本性、菩提自性,只不过说法不一样。怎样明白呢?第一功夫要“无所积”,我们要做到“无所积”,在无所积的情况下,使自己达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境界,这就是天地之德,这个就是大本大宗。我们说根本,返本归朴、归宗,归什么宗?这一大段翻来复去都是在说一个事,就是这个本、这个宗。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看实,不要在其它地方去找什么好玩的,什么更高明的、更玄妙的。今天说什么要给你谈个无上大法、无上加持,那都是空事。就这个才是大本大宗,没有超得过这个的了,一切法都超不过这个,因为这是万法之源!禅宗讲念头功夫、心地法门,不管功夫也好,法门也好,都要在这个本上、宗上体证。有了体证你就得道,你就圆满菩提。
“与天和者也,”你明白了大本大宗,你就与天和,与天和谐共处。用佛教的话来说,打成一片了,你跟老天爷打成一片,你与三千大千世界打成一片,你与无量法界打成一片。“与天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自然、与社会打成一片了。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均调天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正所谓“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嘛!孔夫子说,只要你均了,人心就平了。怎样均调天下?大家都处于恬淡无为,虚一而静,说老实话,不需要你去“调”,各守本分,各就其位,各人安其位,天下自然就调顺了。这个调顺就是“与人和”嘛。怎样与天和?怎样与人和?怎样与自然和?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这都是我们需要着力的地方。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我们讲得乐,修密宗的讲得乐,讲要“乐空双运”;修禅宗的也要得乐,随时法喜充满,有愉悦之情,有欢喜心,没有欢喜心不行。那欢喜心从哪来?你一天到晚矛盾是非心不断,你欢喜得起来吗?欢喜不起来!如果你与人和了,大家在一起,大家和,大家得乐,不是你一个人得乐,大家就和了,就乐了。你想全中国人都乐,要全中国人都和谐嘛;要全世界的人乐,就要全世界人都和谐嘛。这个是政治上的事情,另外也是我们修养上的事情,怎样使我们得乐,得和?我经常说养和气、养喜神,这样你就能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天和,人与人打,死了就算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天天在斗,天天不安,佛教称我们人类社会是五浊恶世,你想真正太平,那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历史和现实表明从来天下就不太平。这个不太平的是社会,却遗祸于自然。我们现在生态环境这么可怕,长江污染、珠江污染、黄河污染,已经没有一条江河不污染,可能除了云南怒江还没有多大污染,但它的下游有没有污染我们就不晓得了。澜沧江、湄公河都污染了,只不过比长江、黄河、珠江要好一点。森林没有了,草原也退化了,沙漠扩张,空气污染……哎呀!到处都在污染。现在“与人乐”且不说了,但是“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我们就很难做到这点了。我们老何每个星期要到青城山圆明宫去,天乐一下,那个自然环境舒服,伍总本来也就在“文君故里”自得其乐。但是在城市里想得天乐就不容易了,眼睛一睁开就水泥森林,每天听汽车噪音,呼吸的是汽车的废气……要得天乐真不容易。但是我们要自励,要有这么一种心,有这么一种愿力,祈祷社会和平,祈祷社会和谐,祈祷自然环境的和谐。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