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天道》
第三讲:圣人之心,以畜天下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这一段与上一段应该是一体的,在“谓之人乐,谓之天乐”后紧接着庄子直接有一番感慨,“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结合前面讲的“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来看,关键还是在“无所积”这三个字上。无所积,我们生活有积累,文化有积累,知识有积累,工作经验有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如果成了负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所知障”,“知见障”;在生命科学来说,就是有了积淀;拿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产生“异化”。只有无所积,一直保持一种空灵状态,你永远才有生命力。如果沉在“积”中,禅宗说“凡有落处,皆非菩提”,你有所积你就完了,你就没有达到“空”的境界。
所以,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就谈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虚,面对不虚;静,面对动;恬淡,对应嗜欲过多;寂寞,对应烦躁;还有无为,这些都是修为之中极高的境界。通过这些字句,我们怎样去体会它?怎样去感受它?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讲修为都是落在文字上,落在嘴巴上,而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借用文化大革命的话来说就是“口头革命派”,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面对前面这一段的叙述,庄子就发出了感慨:“吾师乎!吾师乎!”大道是我的老师啊!我们一定要“法天则地,师法自然”啊!为什么呢?因为对大道而言“齑万物而不为戾”,它把整个世界,就像我们吃火锅一样,猪牛鸡犬什么都把它调理在里面,使之阴阳平衡。万物虽然森严,但确实平衡而不乱,并不扰乱它的轨道。
“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因它而有,因它而成,但它并没有什么仁爱的感觉在里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长于上古”,它也并不觉得它的寿缘有多大。什么叫“寿”?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什么事物都在无常之中。这个无常,严格来说是绝对的,活一万年也是无常,活一年也是无常,我们要打破对寿的迷信。有好的医生,照料一下,这是缘分,你也要能活得到那个岁数,才能有办法。所以对寿要淡化,如果你活都活不到那个岁数,就像阆中那个哥们,年纪轻轻的,本来尚好八好的,一踡下去就没气了,哪个都救不了。他自己就是医生,查房查号,一踡下去,就走了,扁鹊、华佗来了也不行。平时身强力壮的,说走还是就走了,真是由不得他。又没有心脏病,又不是脑溢血,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寿也不能执着,但也有一个与天地同寿的东西,傅大士的那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其实就是说“心” ,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真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的确是这样的!
当年黄檗大师在南泉大师那里当首座,有一天上堂,他跑到方丈的法座上去坐,这在庙子里是犯规的。云门寺的首座敢不敢到老和尚的法座上去坐?那是完全不行的,就像宰相不敢到金銮殿的龙椅上去坐一样。南泉和尚出来一看,他的位子怎么让黄檗坐了呢?但他也没有发脾气,就问:“长老高寿?”你是哪个年代的人?黄檗也很厉害的,他回答说:“威音王以前。”这是印度语,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盘古王以前。你想一下,那是多大的寿数?南泉和尚就说:“犹是王老师儿孙。”威音王以前的也还是我儿孙。“下去!”黄檗没办法,乖乖地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上。所以,我们说什么叫“寿”,禅宗里面斗机锋时常问“僧腊多少?”愿炯法师的僧腊有三十多年了。宋代大慧杲的师父火化时请张商英写塔铭,张商英想考考他,就问“你师父僧腊多少?”大慧杲就说:“你问的是哪个僧衲?”“我就是问你这个水牯牛的年龄。”“水牯牛的年龄,不给你说。”说不清楚!所以,我们说“长于上古”,是自己的心性,它确实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不起不住。
有天乐,才能得逍遥,得自在
“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对大道而言,对宇宙万物,我们要看到“刻雕”,而且做得很精巧。给你十个亿,人工制造一个苍蝇出来,你能吗?蚊子,草履虫,制造得出来吗?造不出来的!但大道能生产出来,不花一分钱就把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生产出来了。你要造一种草,不管你投入多大资金也不行。因为不能跟大道抢生意,这是上帝的生意,佛教讲这是业感缘起。业感缘起也不是你科学技术想咋整就咋整,想把老天爷的生意给夺了,你夺不了的!整个地球尚且如此,还有宇宙,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法界,你说巧不巧?哪个人工可为?不可能!
所以,当我们反过来看我们自己这颗“心”,也是“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啊!有多少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有多么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且这些自然现象必须经过我们的心理现象反映出来,认识并加以表述。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生命的、科学的、文化的现象都是心的产物,都是人的精神表现出来的。你说它是不是“泽及万物”?它也无所谓仁不仁。它“覆载天地刻彫众形”,你说巧不巧呢?我们这个心确实巧不可言,妙不可言。
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此之谓天乐”。平常我们老是觉得自己“腰长肋骨稀”,“心大手短”,钱也少,找不到自己的无尽宝藏。禅宗就把这个称为“无尽宝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无尽宝藏”,但总是把眼睛向外看,去攀比。伍师兄想和华盛集团比,你就比不过,人家好几百个亿的家当,你现在很艰难地经营。林哥,在西南片区当钦差大臣,但你也没有把总经理的位子拿到手,没把总裁的位子拿到手,没把集团董事长的位子拿到手。你要去比是比不过的,你又何必去比呢?就像我那天说的,你拥有的半径再大,它都是一个无限小;已知的永远是无限小,未知的永远是无限大;过去的永远是无限小,未来的永远是无限大。这是一个定数,那怕你成了比尔·盖茨了,比起整个人类文明所拥有的财富,你还是无限小。秦始皇、汉武帝的权力,在现在来说,还没有联合国的权力大。然而联合国的权力也有限,美国的权力也有限,连伊拉克也摆不平,花了几百上千个亿还是摆不平。所以,你不要在外面的事相上去跟人比权、比钱、比名、比财富……
我们要知到“天乐”,就是我们这颗心,这个心的能量,这个心的功用,你要在这里面找感觉,找享受,多在我们心里面投资。出家人了不得,世间一切一切全部舍去了,去寻找“天乐”——菩提嘛!要成佛,要悟道!成佛作祖!悟道、涅槃、常乐我净,多舒坦。作为一般的人来说,你世间的这个享受又有什么不得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找这个“天乐”。佛教讲常乐我净,这个“乐”建立在什么地方?建立自己的悟道上。如果不能悟道,哪有乐啊!世间都是苦。但我们打开了这个机关,发现了自己的无尽宝藏,看到了自己的妙处,确实乐在其中。
想当年,我关在省看守所,一个人还是自得其乐,尽管有苦,但是苦中作乐,还是很乐。到了高原上劳动改造,与活佛喇嘛在一起,水土不服,天天拉肚子还是很乐。你自己要找乐嘛,你心里面要有喜神,要养和气,它就乐起来了。你要去比,要去同外面比,人家又为什么发了,人家又为什么安逸,我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你去比这个,你就永远没办法。你分别心一起,马上就落在苦水中,落在苦海之中。如果你把分别心挂起,我们好好学下愿炯法师,天天高高兴兴地,很爽朗,很快乐,这多舒服啊!学法要得自在,庄子里面谈逍遥嘛,逍遥和自在同义。我们怎样得逍遥?得自在?你要有天乐,才能得逍遥,得自在。
不生不死就在生死之中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明白了天乐,我们不去计较贵贱、得失、是非、成败,我们这一生与“天行”,与天道同行。你当皇帝,还是要面临生死二字;你当老百姓,同样也要面临生死二字。我反复说,人有两个命,一个是自然生命,一个是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生死”两个字就概括了;社会生命,就是富贵贫贱概括了。富贵贫贱,你再有钱,到了临死的时候,你亿万家财拿出去也买不到命啊!毛老人家要走的时候,邓小平要走的时候,全世界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最好的条件来抢救,还是救不回来;全中国人民不要他走,留得住吗?秦皇汉武想找不死药,找得到吗?只有上当受骗!你那么大的权势,那么大的力量,还是“无奈生死何”。生死这个事情,小至虫虫蚂蚁,大至你当了皇上,当了天人、玉皇大帝,你同样要面对生死。但是,怎样面对生死?道家学说很潇洒,“天乐”,我们要在生死中得乐。
以前德山祖师圆寂前生病,要走了,看望的人很多,有人就问“和尚还有不病的吗?”德山说:“有呵!”有人又问:“哪个是不病的?”这个身体病了,还有个不病的,把这个不病的表现给我们看一下。德山老和尚就叫:“哎哟,哎哟……”——这个就是不病的!洞山的就更有名了,有人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就是生死到来如何回避?洞山就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你找一个无寒无暑的地方回避嘛,你就找个不生不死的地方回避嘛。那个人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说:“寒时寒杀你,热时热杀你!”热时热死你,冷时冷死你的这个地方,就是不寒不热的地方,不生不死就在生死之中。如何去找这个感觉?如何悟到这一条?这不容易。
“其生也天行。”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都是大道运行的结果。你的父母把你生下来,又活了这么几十年,生老病死,这本身就是大道运行,你想找一个没有生老病死的,那你就不要生下来嘛!你生下来就必然要生老病死。老佛爷出生在皇宫都觉得不安逸,还是要出家,苦嘛!皇宫里苦,不舒服,九十六种外道不舒服,修苦行更不舒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在菩提树下打座,一天睹明星而见道,开悟了,才晓得有这个东西在。
“其死也物化。”哪个不死呢?老佛爷都要涅槃,太上老君也要物化。我们到什邡去,看到卫元嵩卫真人之墓,清朝张船山写了一首诗讥讽他:“原来神仙也有墓!”道家学说不是道教,道教执着于生死,老要去找一个不生不死的身体,内丹也好,外丹也好,都想长生不老,这个长生不老与道家的学说是相违背的,老庄哲学不讲长生不老,是讲精神——“其死也物化”。这是大道之化。我们只不过是大道表演的一个道具而已。一切众生,不管你当皇帝,当总统,当叫花子,当亿万富翁……,都是大道运行的现象,都是大道表演的一个道具。我发财了,是老天爷让你发;你倒霉了,是大道让你倒霉。佛教说是缘起,你自己的因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也存在,但是谁让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个又在表演这些呢?哪个在把这个理念提起来?仍然是大道的运行!
中医的绝妙之处就在这里
我们都是大道的玩偶,把你弄起耍的,也没有什么不得了。所以,生也荣,死也哀,遵循天行。要把这些东西参透,参透你才不顶心坎,才不会这里长包、那里化脓,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要知道这些也是物化,是天行。得病有什么不得了,穷困有什么不得了,富贵又有什么不得了,与你没有什么干系的!如果你把它守住,守住富贵,就像《道德经》说的“物壮则老”,这都不吉利啊!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放下,你就会很舒服了。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道家学说中也谈阴阳,《道德经》里也谈阴阳,庄子也谈阴阳,但不像《易经》里面专谈阴阳。我们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观念和工作方法来料理自身?对大道而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我们自己也要知道自己的阴阳,要知道这个阴阳对自己而言处于什么状态。当然最妙的状态、最高的状态就是在静的时候与阴同德,动的的时候要与阳同波。
我们看“达摩相法”,一个人的眼睛,要明不露,很光明但不锋芒毕露,另外我们要收敛,要藏起来,藏又不显隐晦。有些人的眼睛不藏都隐晦,而有些人的眼睛咄咄逼人,这都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明了要把自己露的加以收敛,眼睛阴晦我知道自己状态不好,心情不好,带个墨镜把眼神遮了嘛。有些人眼睛长得不好,太露白了,就带个墨镜把眼睛遮一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睛不要睁那么大,不要想当美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那不好。所以小眼睛吉祥舒服,像我们波师兄一样,笑起来“一线天”,多吉祥。在讲《通书》的时候,讲了“阴之善,阴之恶;阳之善,阳之恶”,过了,它就是恶,不及也是恶,要恰到好处,阴阳二气和谐才好。你们找扁鹊调病,他还是调阴阳二气,要调得恰到好处,过不得。中医的绝妙之处就在这里,把阴阳调平。总之,自己静的时候不要过静,要与阴同德;动的的时候不要过动,要与阳同波。
如果弄不好动静之度,那也是要走火入魔的。我们说个简单的,与阴同德,阴德是晚上,晚上我们该静,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守子时,深更半夜了都还在外面鬼混,那你就不能与阴同德。阳是早晨的太阳,太阳出来你就该起床了,但是太阳出来了你才睡觉,那不是搞反了?按道家的修炼来说,“同德同波”就是要调好自己的生物钟。把子午二时守好,白天做白天的事,晚上做晚上的事。另外一个,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脾气,自己的动静阴阳一定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你把握不住自己心性上的阴阳动静,有时过刚,有时过柔;有时过阴,有时过阳,都不好,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带来麻烦,你就不能得乐,你要想得天乐,就必须与阴阳同德同波。你不能同德同波,哪里去找天乐?你没有天乐,又哪里能得自在?
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真正躺在这个天乐里过日子的人,会很舒服的。“无天怨”,你与天同行,奉天承运,老天爷怎么会对你有意见呢?我们也天乐嘛,天冷了就多穿点衣服,天热了就减点衣服。大家聚在一起实在不行就开点空调嘛,所以“无天怨”。这个“天怨”是整个外部环境。
“无人非”,你要想在世间无人非是做不到的,但得天乐的人他就做得到。当然,有天乐的人他未必就无人非,只不过人家非他,他不非。昨天我和法师一起在那里背《坛经》里的一段:“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你不动心,拿成都话来说“说的风吹过,打的贴实货”,管它的,不管!人的是非你要去计较,那你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跑了。从古到今,你说这个是非还少吗?我也怕是非,怕就躲嘛。就算你躲了,人家还是要说你的是非。你没有办法的,你要想无人非,在我们具体的人之中达不到。释迦牟尼佛传教时还有那么多人说他是非,堂兄弟还要下烂药,搞阴谋诡计,要把老佛爷收拾下去。孔夫子在世的时候也是好多是非,先秦诸子之间一样的好多是非。哪个没有是非?“哪个人前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增广贤文》把这个话给你是说到位了的。
但是,你不要去著相,不要去管它。以前海灯法师就说:“说就说他的嘛,立身无谤不丈夫!”身为一个大丈夫,肯定有人戳你背脊骨,说你长、说你短,怕哪个说?不怕!所以这个也是“无人非”。你不管人非,不料理人非。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你就无所谓,不在意是非,也不刻意回避是非,但我也不招惹是非,我超然于是非圈子之外。你超然于是非圈子之外还是有人说你是非,你当了神仙,人家还要说你于天下国家而不顾,自己去逍遥,国家民族的责任你不担当。所以,南北朝到唐代,就有人批评佛教是“三破”主义。“入身破身”,以前犯了重罪才剃光头,在春秋战国,剃光头的都是犯了重罪,叫“髡刑”。“入家破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出家,不要父母,不要妻子,不要儿女,你就是破坏家庭。“入国破国”,梁武帝时因崇佛而灭国,北齐把国家的财力一半拿出来供养和尚,你想一下这怎么行,所以这叫入国破国。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所以说,你要无人非是不可能的。堂堂正正,像孔夫子这样了不得的,都要被庄子说他二话,“五四”要打到孔家店,“文化大革命”要打倒孔老二,你看有没有人非呢?圣人都免不了人非,何况我们一般的人,那我们如何来料理?如何超然这个之外呢?
不管怎么说,无天怨,无人非,我们还是要具体落实到“无物累”。什么叫“无物累”?我们经常被眼耳鼻舌牵着跑,被七情六欲牵着跑,这些都叫物欲之累。我今天想发财,想升官,酒色财气,我的性格,我的脾气,我的嗜好这些都是被物欲牵累、拖累。我们如何使自己“无物累”?物欲之心就要淡!就要像前面庄子说的一样,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么八个字。寂寞是很孤独的,一般人守不住寂寞。当然出家人,和尚以“寂”为极高的境界,修寂静之道。寂静之道对一般人是很痛苦的,每天没有哥们弟兄过来,没有事情可做,在屋里坐不住,想热闹。但是一热闹就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有关系必然就为物所累,为人所非,就跑不脱。
曹魏时,王弼在谈到圣人有情无情时候说“圣人有情”,圣人为什么有情?老庄不是讲无情吗?无情无欲吗?他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见《全晋文》何劭《王弼传》)圣人智慧比人高,但人情与人同。通于无才能达到那种虚静寂寞的境界,而五情同才能在社会中与众生打成一片。当然,这个都是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之中为名所拖累,为利所拖累,有些为仁义道德所拖累,有的为人情面子所拖累,凡此种种拖累你就不得自由,不得自在,但你得了天乐就没有这些,因为都放下了,哪还有什么“物累”呢?
“无鬼责。”什么叫“无鬼责”?你伤了阴德,尽管你干的事情没有见天,也无人知晓,但冥冥之中那笔帐还是给你记下了,佛教说“业力不灭”。所以鬼责就是“头上三尺有神明,”它给你记着的,记录在案了的。就像我们现在说,虽然没有警察,但电子眼多,电子警察多。人家给你查一下档案,把那个拿出来,一看,你违章了。实际上在发明电子警察以前,中国早就有了,而且还是一个比电子警察厉害得多的警察,这个叫“神明”,也可以称之为“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执其一,万事毕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这与《易经》乾坤二卦是融会一体。“其动也天”,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动是天,天本身也在动,天行嘛,天行有常嘛。我们如何法天则地,自强不息?“其静也地”,坤卦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静,我们静下来,要能厚德载物。“一心定而王天下”,这就不得了啰!一心定,定于什么?定于阴阳二气的平衡上。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如果达到这种自在境界,我们的心就定了。我们不会被物累,不会为人非,不会遭天怨,不会遭鬼责,那这个日子好舒服。
有这样德行的人,一心定,心定于“一”了,执其一,万事毕,当然天下莫不臣服。实际上,我们也是当皇帝的,我们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皇帝,所以佛教把这个称之为“心王”。六根六尘八识,五位百法,五十多个心所有法,谁来当家作主?前念后念,念念不息,眼耳鼻舌各有领域,各有它的世界,各有各的境界。眼面对的是色界,眼界和色界结合起来叫“眼识界”;耳,耳根叫耳界,声,叫声界,耳和声结合起来叫“声识界”;心意和法界结合叫“意识界”。但是谁在这里当家作主?五脏六腑各个不同,功能如何协调起来?总有一个领导者在里头协调工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总要有一个在协调工作,到底是谁?是哪个?肯定是当王的,当领袖的。我们精神里面也是来来去去,过去未来,纷繁变化无尽。这个变化无尽还是有个“王”,有个总领导在值班,关健是“一心定而王天下”。还有一个总裁在那里站着,在那里“王天下”。
“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这里面又翻一个层次。当我们达到了“一心定而王天下”的状态,那么“其鬼不祟”,鬼都不作祟。我们说这人“鬼鬼祟祟”,是说其“心”鬼鬼祟祟,做事才鬼鬼祟祟。当然,外头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来引诱我们,来给我们找麻烦。当我们一心定了,那些麻烦就不害人,你晓得他是鬼,那还能害你吗?就害不到了。你晓得那是是非非麻烦,你就回避嘛。说点不好听的话,自己的阳气旺鬼都要跑。你自己的心一正,孟夫子说“聪明正直之谓神”,什么叫“神”?就是聪明正直四个字。聪,是耳朵;明,是眼睛;正,是心术;直,是行为;只要眼耳心行摆正了,我们就是神!哪里还有神?你就是神了,那鬼还会来惹你?其鬼不祟嘛,鬼就逃之夭夭,退避三舍了嘛!
“其魂不疲。”我们经常处于一种“神疲”的状态。“神疲”的状态,在中医来讲就是“阳不旺”,“阳不旺”就是“神疲”的状态。你做了亏心事,阳也旺不起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一重,阳也旺不起来了。我们前面说了“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一心定而王天下”,只有这样,你才能“其魂不疲”。我们想,我们一天为什么会“疲”?拿香港的话来说,心里头乒乒乓乓,像救火车、救护车天天奔忙,这去救火,那去救人,天天去忙忙忙……,忙了以后自然就疲。所以,为什么要守定?守静?只有坚守静定之道,我们的神就不疲。哪怕在做事,哪怕在忙工作,但是都能够把静定之气守住,神就不疲。所以善用神者不漏神,不善用神者,你气急败坏哪办得好事?神闲气定地做事情怎么会耗神?就像讲课一样,早先不会讲课,讲了一二十分钟就哑了,气也提不起了。后来会讲了,就像这样摆闲龙门阵一样,也不激动,也不亢奋,就这样,如同入定状态一样,自己给自己聊天,一点也不累,说几个钟头都不累,这才能“其魂不疲”。
“一心定而万物服”,如果我们的心能安住于此,那就万物宾服。哪个服?服谁?各就各位,不搅乱万物的秩序,它就不会给你惹麻烦。为什么万物不服?万物不服是你去给它惹的麻烦,把规矩给弄乱了,人家当然就要造反了!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兔子逼慌了也还是要咬人的嘛!你违背了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原则在社会上做事,你就会受到仁义礼智信的反对,就会受到责难,碰到种种障碍,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不是要谁来服谁,你只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社会规律,遵循人世间的规律,它自然就秩序井然,不需要谁服谁。大家都守规矩,拿现在的话来说,游戏规则大家遵守,这样就少麻烦。遵守规矩是不是要吃亏呢?也可能要吃点亏,最多吃小亏,不会吃大亏。不守规矩的人也可能得点利,但只能是小利,也可能得大利,但最麻烦的事情也就在等着他。
“得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这里面的境界提得极高!什么叫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得天乐,要得天乐你就得有圣人之心。有圣人之心干什么?畜天下。道可以畜天下,我们的心也可以畜天下。我们没有天下之心就是匹夫之心,匹夫之心嘛你就受匹夫之报;你就是匹夫的意识形态,你一天就围着油盐酱醋茶打转。如果你是圣人之心得了天乐,那么就“天地自然运,圣人自然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管它的?这两天你要外面不下雨,不冷,可不可能?哈尔滨零下20几度受不了,香港10来度好舒服。你要香港零下20几度不现实,你喊哈尔滨零度也不现实,最高温度,就是出了大太阳也都只有零下5、6度,你没得办法。天道就是这样的,四时运行,南北疆域的差异,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切。
所以,“圣人之心,以畜天下”。畜天下,并不是把天下作为己有。你把天下畜为己有不叫畜天下,只有还天下于天下,藏天下于天下,你才能畜天下。让天下自己养自己,并不是我来养天下。谁来养活中国人?还不是中国人自己来养活自己,中国农民得了哪个的实惠呢?几千年来,只有交皇粮的份,谁又给了他们粮食?谁又帮他们修了房子?可能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好事情。除非你遭了灾了,天灾人祸时,政府会搞点救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