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随着铁矿石谈判艰难且长协价大涨的传闻不断,中国钢厂开始跟风似的上调出厂价,铁矿现货价格也随之出现飙升,目前63.5/63%印粉的主流报价(CFR)维持在158~160美元/吨左右,较2月底上涨了12%以上。从整个局面来看,中方要求的“中国模式”恐怕要成为泡影。
伴随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白热化程度加剧,目前钢材市场价格开始出现震荡攀高。在下游需求逐渐加速恢复的2010年,钢价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似乎也找到了上涨理由。
加之,今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社会热钱依然充裕,此时国内钢市价格显得弹性十足。
按照以往传统,4月1日是铁矿石谈判截止日,也是新一年铁矿石协议价格执行的开始。但到目前为止,中方与三大矿石巨头公司的谈判仍在进行中。需要肯定的是,铁矿石价格大幅攀涨已既成事实。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6.3亿吨,折算全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79.8美元/吨。而当前铁矿石现货报价疯涨至160美元/吨,约为去年平均水平的两倍。
另外,淡水河谷近期宣布已与97%的客户在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下达成协议,进一步以世界巨大用矿需求“强逼”中国钢企。同时,也加快助涨了国外铁矿供应商拉高现货市场价格的气势。
鉴于上述情形,此时中国钢企懊悔的可能不是谈判机制的丧失,更多的是“在若干年前就应该做的事情到现在都没有去做”。
如此看来,得到这样的结果似乎情理之中。可令人费解的是 ,这恰恰也成为了钢厂推高钢价的所谓“正当理由”。
有人说,钢厂迫于成本上涨压力,必须通过提高钢材出厂价来向下游转移自己的成本压力。其实,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尤其是,近一个月来一波接一波的钢厂“涨价潮”无疑中说明了这一切。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钢国,但其多年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追求高产量阶段。这一现实不断引致了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出口频频受阻、“高端无能、低端无序”等一系列状况频频出现。
其实,面对铁矿石原材料价格上调,钢厂完全可以采取一种“限产限售”的方法。
它一方面可以减少年初相对低价的原料使用,用节约下来的低价原料来弥补下半年高企的原料成本,形成转移利润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去库存化”地目的,进一步缓解市场供给压力。
从近期的各项库存数据统计看,全国钢材库存量已经逼近历史高位。但仔细沉思,倘若钢厂采取第二种方式,在实现“去库存化”的同时,对市场信心亦将起到强烈刺激作用,亦有可能会间接助“涨”钢价回升。
显然,这两种方法都将沦为钢厂上调出厂价格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所以说,待新的应对机制尚未出现之时,国际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定将掀起国内钢价的“上涨浪潮”。但是无论铁矿石价格涨幅多少,国内钢铁企业都应该改变这种“过多地寄希望于通过上调出厂价而向下游转移成本压力”的错误操作方式。
铁矿石谈判何以“点燃”钢价?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