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向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说NO!(新闻点评)


刘晖:向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说NO!

 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有资金购买自家基金现象。

有新闻报道:近四个月内八家基金公司自购基金12.58亿元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bx/2010-03-22/63801.html

刘晖点评:中国证监会《关于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出台的时候正值股票、基金低迷的时候,但是这种做法是否会损失中小个人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值得探讨:

1、基金公司是代客投资,掌握着基金的投资标的权。得到的信息一定要优于普通投资者,这就造成信息不对称,这样自有资金的短期申购与赎回,都会有比中小投资者先天的优势,赎回时,赚到大量的收益,损失继续持有的基民利益!

2 、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完全就是投机行为,证监会应该坚决制止,再次下发文件禁止运用自有资金投资基金(如同售房营业税取消优惠一样)!

3、向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说NO!,经常浏览网页,一旦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建议大家冷静头脑,在持续上涨的过程中,提早赎回该基金,以免在市场调整前,公司先赎回带走大量的收益!

4、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赚取带走的就是痴迷长期持有该基金基民的一部分收益!

5、正是自赎回自身购买的基金的同时,还鼓吹行情将如何的持续….,那又为何不持有基金了?…..

当基金公司网络直销成风的时候,开始一对多开始盛行的时候,银行的客户将被基金公司分流,值得深思!

当基金申购手续费价格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监管层该出来管一管了,不能睁只眼,闭只眼了,一定要下令杀手锏——“无论什么渠道,全国统一费率,任何销售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优惠手续费,基金公司也不例外!只有到那时,才能比出服务、比出资产配置专业性还是银行好!

当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时,永远做不到谨慎、稳健、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投资!

 

报道原文:

近四个月内八家基金公司自购基金12.58亿元

[世华财讯]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8家基金公司共动用12.58亿元投资自家基金,这些基金公司的自购也造就了基金业历史上最密集的自购潮。

  据证券时报3月22日报道,近日,基金业史上最大自购潮出现,一批基金公司在短短4个月间内动用超过12亿元资金自购旗下基金。自2007年以来,基金公司出现3次自购潮,每次均踏准市场节奏,虽然不同基金公司的投资基金能力相差甚远。

  第一次自购潮发生在2007年股指6,000点附近,自购对象是债券型基金。数据统计,自2007年10月12日至2007年11月19日,基金公司自购债券基金超过5亿元。其中,南方、博时、华夏、工银瑞信等大公司均大手笔自购。

  随后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股指处于4,500点以上,基金公司自购债券基金热度不减,除2007年12月债券型基金自购量仅3,000万元,其余月份债券型基金自购量均高于1.9亿元。

  第二次自购潮出现在2009年8、9月份。统计显示,自2009年8月24日至2009年9月25日间,超过1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包括华夏、华安、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自购总额达5.02亿元,除了华宝兴业申购少量债券基金实施自购激励外,其余公司均选择偏股型基金。相比之下,在2008年8月至2009年初股指筑底时,基金公司单月自购偏股型基金的总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元。

  基金业史上最密集的自购潮出现在2009年底2010年初,当时股指在3,000点附近展开“拉锯战”。

  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易方达、广发、华夏、大成等8家基金公司共动用12.58亿元投资自家基金,近11亿元投入股票方向基金。易方达2010年自购旗下基金已达7.5亿元,据可查信息统计,目前易方达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市值总额接近13亿元,自购接近“满仓”。

  总体而言,基金公司自购潮踏准了市场节奏,具有一定风向标的作用。

  对比2007年至今的数据,华夏和易方达是基金自购大军的“旗手”,善于把握投资时点、热点。

  以易方达基金为例,该基金公司在2009年以前均以投资封闭式基金为主,没有涉及开放式基金。

  2009年1月7日,易方达基金公司公告称,自购旗下易方达上证50指数基金。当时上证指数处于2,000点以下,正是本轮牛市起点。此后上证指数单边上涨,易方达基金在2009年10月20日赎回易方达上证50指数基金,上证指数已涨至3,000点附近,涨幅超50%。

  华夏基金最成功的一次抄底是在2008年年初自购旗下债券基金。华夏基金公告称,20

  08年2月22日,华夏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华夏希望A债券基金1亿元,而债券市场在2008年强劲上涨,在股票基金净值大幅下跌的同时,债券基金整体出现正收益。

  华夏基金不仅自购选时精确,挑基金也很有眼光。华夏基金公告显示,2007年1月15日,分别自购旗下华夏大盘和华夏回报,自购金额分别为500万元和1,000万元,这2只基金是华夏基金公司旗舰基金,天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上周五,这2只基金自2007年1月15日以来,净值分别上涨312.37%和104.62%。在华夏基金自购后不久,这2只基金暂停申购并且至今仍未打开申购。

  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选准自购时点、品种,不少基金公司自购和赎回都大摆乌龙,或是选错了自购时间,或是选错了赎回品种。

  资料显示,2007年9月份,上证指数位于5,000点,上海2家基金公司分别动用2,000万元和500万元自购旗下两只股票型基金,而同期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均“瞄准”债券基金。而在2007年12月份,基金公司当月自购偏股基金1.85亿元, 2008年1月至3月,股指一路下挫,基金公司各月分别自购偏股型基金0.87亿元、0.65亿元、0.66亿元,这些基金公司的自购不少还处于“套牢”状态。

  2008年底,股指震荡筑底,先知先觉的大型基金公司已开始布局股票型基金,但也有基金公司选择债券基金。2008年11月28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债券型基金2,000万元。随后,又有2家基金公司动用自有资金申购债券型基金,金额共计5,700万元。

  除了自购踏错节奏外,还有一批基金公司在市场低点徘徊时迫于压力赎回。据记者统计发现,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份冲上最高点,而在2007年下半年,仅有东吴、光大、富国、华富、长盛5家基金公司赎回了旗下共

  5只基金,赎回份额1.3亿份。业内人士分析,在单边上扬的2007年只有少数公司选择赎回,这一部分公司恰恰成为及时获利者;剩下的基金公司在2008年低点时多数面临巨额浮亏。

  2009年以来市场复苏,一批基金公司根据自身财务情况,选择合适的节点迅速赎回基金。数据显示,在2009年头4个月,有8家基金公司选择自赎基金,涉及基金只数达到11只,是自2005年以来最为密集的基金公司“集体赎回”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只为股票型基金,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些赎回都错失了2009年的“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