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核心在制度资源创新——如何利用好制度创新这种经济社会资源?


 

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来说,没有比能令其制度创新更有意义的事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无疑都与其制度创新不无联系。谁能说中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其制度创新没有必然联系?什么叫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如果不是为了制度创新中国有改革的必要吗?于是,问题便出来了,那就是,制度创新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不创新为何不成?如何才能实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依据什么……?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为何在于制度创新?

 

如果说后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比前一种经济社会制度要先进一些的话,那么,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那里呢?笔者经研究发现,就表现在后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更具有创新之意义也。

何谓制度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率先使用既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又能使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制度之行为者也。换言之,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者才能获得制度创新之意义。诚然,这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情,因为它牵涉到如何对固有经济结构、经济机制进行调整的问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于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如何才能实现制度创新,怎样做才能通过制度创新来达到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的。笔者以为,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改变固有的分配制度。为什么?因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上的伟大进步都是首先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如此,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亦如此。难道资本主义社会向“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就不是如此了吗?

 

制度创新的原动力为何就在于分配制度的变革?

 

有这样一个事实谁也难以否定掉,那就是,就算是按照人类目前的资源状态和生产能力,全世界的人都应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或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才对,而事实上是,我们并没有见到有这样的一个事实的存在。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毫无疑问,就出在一个分配制度上,或者说就出在当今之世界还存在着一个十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上。或许有人会问:作者凭什么说当今世界之分配制度不合理?而且还是“一个十分不合理”?

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读者需要认识有以下事实存在:(1)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完全能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但却有数亿人口正在持续挨饿;如果把伊来拉克战争的消耗折成资金,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饥饿问题,还能够节省出大量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2)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仅上不去,且造成极大的浪费。(3)产业、消费能力主要集中于各国沿海地区,但劳动力却又主要分布于内陆和欠发达区域,不仅给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4)意识形态基本对立的主义之争甚嚣尘上,贸易保护主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些不仅加深了内耗,也会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且严重制约……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矛盾?笔者以为,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无疑应该从改变“十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入手,因为只有在分配相对合理时,才能涌现出较为合理的消费——这里面有一个“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之经济学原理的存在。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有你所说的那个经济学原理的存在,那你又拿什么来改变之?就凭有你上述现象之罗列?你又怎么能改变、缓解得了不同利益集团之争利?难道这是一个用所谓的理论就能解决的问题吗?诚然,解决不了,因为每一个个体经济人和经济体都有一本自己的“小九九”。作者又如何能把这么多的矛盾一并解决掉?岂非痴人说梦?否。

有道是“天下之难事皆起于易,天下之大事皆始于细”。什么意思?就是说解决如此之巨、庞杂的事物并非要采取复杂的方法,而应当采用简单的、科学的步骤来解决。笔者以为,若能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就能够解决上述矛盾:(1)能让企业、资本家的资本持续增殖,因为只有让他们的资本持续增殖时,他们才有持续投入的动力。(2)有持续购买力,因为只有在有持续购买力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可持续生产,资本才能可持续增殖。于是,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我的回答是——只有做好分配制度改革这篇文章。

中美两国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好步骤,但肯定不够,因为医疗制度改革只是一种社会资源被利用的过程,我们还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科技、土地、住房需求、交通、水利、资本、货币、劳动力、经营、管理等未被利用且殛待改革的资源形式。

或许又有人会问:实施上述之改革难道就不需要金钱吗?一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都会由于钱短而步履艰难,何况再搞那么多的改革乎?笔者以为,我们并“不差钱”而一定是“差方法”!何谓“不差钱”而“差方法”?用什么“方法”可解决“不差钱”的问题?

 

 

科学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进步论

 

研究发现,社会制度是由其分配制度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并非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凭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开始的。人们凭什么把原始社会称为“原始共产主义”?当然凭其分配形式、分配制度;是谁改变了奴隶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当然是土地租赁形式这种分配制度;又是谁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当然是以资本占有、投入的多寡来来分配社会财富的这种分配形式。什么叫“资本主义”?不就是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发言权”和谁更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主义”?

可以肯定,每一次分配制度的变革都会引起其经济社会制度的更新,并最终成为其经济社会越升发展的原动力。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向奴隶社会制度的转变如此,奴隶社会制度向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变如此,封建社会制度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转变亦如此。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向“后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就不是了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那么,能够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后资本主义”制度发生“转变”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在尚未指出之前,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谁能首先发现这种新的分配制度谁的经济社会就能够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样,率先发现“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便具有了革命性意义!

 

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研判

 

毫无疑问,以资本占有的多寡来瓜分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已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了500多年,如果以资本占有的多寡来瓜分财富的这种方式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分配方式,而一定还会有更为先进的分配方式存在的话,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

 

股份制毫无疑问是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一种分配制度,其标志是分配取决于其占有资本股份的多寡。诚然,这种分配形式不仅可以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也能够被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但是,它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分配制度”——当然更加地不是“按劳分配”了。那么,“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分配制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笔者以为,它应该是间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即它是一种既包含“按资分配”又包含“按需分配”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够兼容上述两种分配形式之内涵的分配制度。

笔者经研究认为,“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不是别的,正是按资源占有和多寡来瓜分社会财富的一种分配形式——可概括为“按源分配”。

何谓“按源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按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来进行财富分割的一种制度形式,而资源的占有又主要表现在,根据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消费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管理资源、创新资源的多寡来进行财富分割上。

 

 

分配制度的演进与越升发展模型

 

原始社会——家庭模式

奴隶社会——人身依附

封建社会——按租分配

资本主义——按资分配

社会主义——按源分配

共产主义——按需分配

 

 

制度经济学名词解释

 

 

何谓制度?制度经济学?

 

狭义制度一般指人际交往规则及社会组织结构和机制。把狭义制度当作研究对象,形成狭义制度经济学。它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之演变的。狭义制度经济学始于科斯的 (Ronald Coase)《企业之性质》。科斯将交易成本引入经济学分析,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等人也对狭义制度经济学做出了贡献。近30年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也包括我国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先生的“佃农理论”。

不能不说,由于狭义制度经济学只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演变的,结果是制度经济学走上了一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危险道路上来。其代表作无疑是由我们的赫维茨、马金斯、迈尔森三位先生编造出来的那个“机制设计理论”了。单从该理论的名称上,人们就不难看出,它是一种试图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行业(如金融企业)直接“设计机制”的“理论”。


试问,一个国家或某一个行业的“经济机制”是人类可以直接“设计”出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大家知道,人类要想设计出一台机械须符合机械原理,就是说某种机械必须是对其机械原理的表达。可是,“机制设计理论”却不顾这一点,他们试图按照美国金融企业家们对巨额利润的需要,来编造或“设计”出所谓的“金融衍生品”,而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偿还能力。“次贷危机”是怎样产生的?难道不是“机制设计理论”创立者们给“设计”出来的?

 

何谓广义制度?广义制度经济学?

 

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制度是指包括狭义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形式。当人类把与制度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规律也纳入其研究对象里的时候,制度便具有了广泛之意义。广义制度经济学学者认为,制度决不仅仅是人类经济社会的专利,不仅在其它动物界、生物界有属于自己的制度范畴,即便是在非生物界,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制度范畴,无非是没有用箱人类一样的文字记载罢了。谁能说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与公转,太阳围绕着昂宿星团自转与公转是不没有次序的和不讲规律的?如果是有次序的也是讲规律的,那我们就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广义制度来认识,也就不要说制度是对程序的表达,程序是对规律的表达,规律是机制的表达,机制是对结构的表达,结构是对原理的表达。

什么是广义制度经济学?无疑,它是建立在上述连续“表达”之基础上的经济学门类。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制度简单地当作是由人类制定出来的一种东西,如果不能把它建立在上述表达的基础上或所制定的制度不能对上述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进行表达的话,那么,即便已经制定的制度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由于不能充分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那它也难以持续下去。反之,所制定的制度如果能充分地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那么这种制度也就势必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诚然,这也不是说只要是能够表达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的制度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制度、程序、规律、机制、结构、原理均会受到空间的绝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