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低碳”,是希望通过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延缓、抑制全球变暖。后来延伸出了“低碳生活”:是适应自然,融入自然,节能、环保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周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使“低碳”又被热议起来。低碳生活的公益宣传走向商场、站台,纸衣秀、熄灯一小时等活动也有声有色。但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仅仅是作秀”,“没有科学基础、过于形式化”,“走走形式、隔靴搔痒”。
如果把这些活动看成是作秀,我倒觉得这样的“作秀”值得提倡。任何一项全社会性活动的推行都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总是要权衡利弊,在思考和摸索中前行。越是意义重大的事情越能印证这个道理。一年一小时,确实不会节省太多电,也很可能会因为这一小时,造成局部工作、生活的不便。但是,这样的活动应不应该搞?值不值?如果只是单纯的从数据上考量它,未免有些短浅。我认为,重要的是它输出的是一种环保理念,留下的是不尽的反思和持续的进步。低碳,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
北大夏学銮教授认为,这种活动起到的更多的是教育示范作用,是先知先觉者,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将先进理念灌输给其他人,让个体无意识变成集体意识,从而达到社会发展的效果。
我赞同此观点。新生的、积极的事物在最初出现时,有可能不会周全所有方面,我们应该面对它、接收它、思考它、驾驭它,让它逐步深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希望“低碳生活”宣传持续“作秀”,在全社会兴起一种低碳环保风尚,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省一度电,少用一瓢水……,乐享低碳生活,造福子孙后代。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