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看7天(之一)


老子看7

/前赵

 

《老子看7天》是系列小品文的总标题,为了避免误解,特对标题解释一二:

《老子看7天》里的这个“老子”,不是自指,虽然鄙人骨子里有些张狂,但还没老到倚老卖老的那个份上;所以这里的“老子”单指——被奉为7天连锁酒店集团圣经的《老子》的作者“老子”(李耳)。

在这个系列小文里,鄙人将借《老子》中的话语,对过去18个月里在7天的所见所闻及切身体会进行评头论足,以加深自己对7天连锁酒店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也企望能对和我一样热爱企业文化的人能有那么点触动,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当然,鄙人“所见所闻”或许并不具有代表性,而只有片面性;“切身体会”或许并不深刻,而只是衍变成了个人偏狭的看法。但这没关系,我相信大家的心胸是宽广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妥之处自有大侠出来拍砖并予以斧正的。惟愿能以我的小,衬托出大家的大,从而达成大未来。

 

老子看7天(之一):是谁让郑南雁从放牛娃沦为羊倌的?

 

 

至于7天CEO郑南雁先生什么时候从放牛娃沦为羊倌的我们先不说,也不说是谁让他发生这一变化的。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放牛娃”和“羊倌”给我们的画面感。

放牛娃——锅盖头、裤衩、赤脚、草帽、背心、短笛,人也悠然,牛也自在。

 

羊倌——头扎白手巾、老羊皮袄(袖口褐色的油腻)、人字裤,跟在羊群屁股后面……

 

我想如果让大家在放牛娃和羊倌里面二选一的话,绝大多数会选择做放牛娃;如果让大家在牛和羊里二选一的话,绝大多数会选牛。

但为什么7天的“放羊理论”不叫“放牛理论”呢?

 

在刚接触“放羊理论”这个概念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为啥不叫放牛理论呢。不管是黄牛、水牛,还是牦牛,虽然吃得比羊多,脾气有时也不大好,但体大力沉能干活啊。

上次去重庆顺便去了大足石刻。千年以前一组石刻的 “牧牛图”和放羊理论的意思是一样的。其实不管是7天的“放羊理论”,还是“大足石刻的牧牛图”,都是对《老子》第五章的阐释。只是一个是现代企业管理版的,一个是古代民间图解版的。话已至此,显然不管是放羊理论还是放牛理论,不管郑南雁先生是放牛娃还是羊倌这已不重要。

《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鄙人认为,此章是郑南雁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理解了此章,可解如下困惑:

1、为什么7天说微乱时最好?

2、为什么7天外观用狗屎黄?

3、为什么7天从不竞争?

4、为什么7天总部对分店管的味道越来淡,分店倒过来管总部的意思倒有了渠道?

5、为什么店长埋怨总部关心太少?

6、为什么……

这么多的为什么,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所谓一通百通,让我们还是回归此章的本义。本章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生长。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估计这么理解背后蕴含的企管思想,十有八九不得其要。十几岁时二哥让我看过《老子》,只是囫囵吞枣,根本不知所以然,直到二十五六岁时写出“生活不会因为你喜爱阳光而减少黑夜存在的时间/蚊子不会因为你的讨厌而实行计划生育/春天不会因为你的喜欢而消灭其他三个季节……”这样文字的时候才算是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理解沾着了点皮毛。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命兴衰周期,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遵循自然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往往也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关键。天地不仁,才显其大仁;圣人只有不仁,方能成仁。说白了,此章的道义我个人理解可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民间老说的“贵生贱养”(如果上升到7天管理文化的高度,那就是“放羊理论”)。

 

“放羊理论”不是郑南雁先生凭空臆造的,这是他在老子第五章的基础上根据7天的实际衍生了这一管理思想。只所以公司将“放羊理论”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因为她能解放管理思想上的桎梏,焕发人性中积极自主的一面。 

 

 

 

 

郑南雁先生的回复

道德经 第三章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也是同样意思,所以要放。

 

不要总是领导定一堆标准,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是典型的儒家愚民思维,因为大家都没有脑袋。

道德经其实是说,圣人就是要把基础做好,让大家有足够的自由,有自己的判断,可以个人有个人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