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逐步修订的过程中,我必须特别感谢多位院士与专家对本研究报告“第四次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评论、看法与建议。结构工程专家清华大学陈肇元院士:我同意您的意见,这一大楼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绝对有严重问题。
陈一文:多位院士、专家对本研究报告“第四次征求意见稿”的评论与看法
--《央视新楼是“世界第一危楼”!》“第十一次征求意见稿”(七)
本文逐步修订的过程中,我必须特别感谢多位院士与专家对本研究报告“第四次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评论、看法与建议。
马国馨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1]
您提出了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但因我不是从事这一专业的,因此对尊文提不出判断意见,但我已将尊文转送有关专家,请他们提出看法。
|
项海帆院士(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家):[2]
《央视新楼安全大有问题》一文已收到。现在有些建筑方案偏面追求造型新奇,不考虑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影响建筑的安全,我也有同感。央视大楼设计方案公布以来引起很多争议,初看其造型就不符合抗震的基本原则。但此方案肯定经过了从上到下有关部门的层层讨论研究,本人作为桥梁界工作者对此过程并不了解。我已将来稿转发给同济的房屋抗震专家,希望能引起有关单位的讨论。
|
钟万勰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专家):[3]
我完全同意吴良镛先生的意见。造这么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不知是否对于广播通信有何作用。究竟满足了谁的需要。至于当前的结构,对于抗震是否有优点,我持怀疑态度。
|
周锡元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4]
我作为从事工程抗震研究的专业人员,一直主张采用有利于抗震的结构形式,用尽量少的抗震附加投资保障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这也是工程抗震的基本原则。
央视新楼的设计追求新颖独特,显然是不符合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其用钢量极大,造价昂贵是肯定的,至于抗震设防标准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抗御罕遇地震的问题,由于没有参加有关的工作,也就不能表示明确的意见了。不过据我所知,结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审查人员还是成分考虑了建筑体型对抗震的不利影响,并做了精细和大量的补救和改善工作。
至于今后是否需要把它改造成为三条腿结构,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也很难给出明确的答复。你对建筑安全和抗震事业倾注了很大精力,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也是灾害防御协会的成员,对你是非常敬佩的。
|
陈肇元院士(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专家):[5]
关于CCTV大楼,工程院土木建筑学部有两本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曾讨论过这类工程的严重问题,建议您可以参考。我觉得,仅就是否满足抗震规范来讨论是否安全是远远不足的,因为我国规范本身的编制指导思想就有问题。我同意您的意见,这一大楼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绝对有严重问题。附件是我撰写的一篇讨论稿,供您参考并请指正。
|
陈肇元院士提供的“讨论稿”是他最新的力作《汶川地震教训与震后建筑物重建、加固策略》,其中有一段专门评论央视新楼:
技术规范的管理和编制部门也应觉醒,现行设计规范的安全度有不足之处,不能再继续坚守现有的指导思想。我们今天按50年基准期设计的建筑物,按理需要达到平均使用100年的耐久性,也就是房屋使用寿命的安全系数应在2左右,相当于到达设计使用寿命时的失效概率约在5%左右。如果今天有业主要求在京购置的商品房提高到9度设防水准,能说这是没有必要的过分要求吗?
同样,在北京城内最拥挤的地段,竟能允许修建形体极端古怪并对抗震极其不利的建筑如CCTV大楼,实在是花大钱买大风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建筑物安全管理制度上的重大不足和政策法规的欠缺。
|
一位青年设计师来信评论 :[6]
对于CCTV的结构选型,十个结构工程师倒有九个半表示不能接受(因为这一个还没有表态,算半个)。道理很简单:抗震性能极差。
这个设计完全不符合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称、避免出挑和倾斜、避免过大的刚性等等。
|
戴复东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学专家)旗帜鲜明地指出:[7]
对央视大楼的做法我是一直认为不妥的。
首先是两边都悬挑70米,结构安全能否保证?方案决定之后,由上海现代集团进行结构计算,后来我问他们的结构负责人,他们说:“经过艰苦的计算和设计,安全没有问题了,当然也包括抗震在内。”
以后又经过北京市建委的层层审核,均获通过。我不是结构专家,我只能相信有关结构专家和国家及地方管理部门的意见,我只能说让实践来说明一切吧!
其次,是在这大悬挑结构内所有的工作人员心理影响和承受力的问题。这种做法比之美国大峡谷上做一悬挑平台,让游客冒险后获得心理上由害怕而痛苦而安全的满足感,那是游戏场所,可这是国家电视台的办公楼,很多人、设备、装置安置在此,下面是两端各70米长的悬挑,超过了消防逃生极限,万一有警报,人们来得逃生吗?
悬挑在最端部的房间是景观比较好的位置。可又是最玄乎的地位,将来安排什么人在这里办公呢?这些人的心理生理承受得了吗?
我们是局外人,只能看将来实践的结果了。如果这种做法成功了,我就承认自己水平不够,需好好学习,如果出问题而无法解决了,那就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对的,作为教训吸取。只能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
戴复东院士的评论与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设计师的评论向人们启示,中国建筑界可能不是少数专家,而可能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央视新楼“邪门悬角”结构造成致命安全问题!
不久前,本顾问专程到南京东南大学拜访吕志涛院士与郑光复教授。吕院士对我讲:“中国工程院建筑界所有院士对央视新楼都持否定态度”。郑光复教授对本顾问所进行的钢结构“疲劳破坏”分析表示赞同。
诸多建筑界、抗震工程界、工程力学领域院士与学者的评论与他们介绍的情况,充分证明中国建筑界、抗震工程界、工程力学领域绝大多数学者对央视新楼设计结构的安全性严重质疑或认为确实存在致命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国馨,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09-16
[2] 项海帆,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09-24
[3] 钟万勰,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09-29
[4] 周锡元,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10-01
[5] 陈肇元,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09-26
[6] 一位青年设计师,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09-18
[7] 戴复东,致陈一文的邮件,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