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黑龙江的省情实际,需要完善农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一、改革和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村的第一生产要素,土地是中国最紧缺的资源。农业改革的突破点在土地制度创新上,农业发展的机制完善重点也在土地制度的完善上。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历经33年,它是小岗村的发明,邓小平的功劳。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兼备的,都需要与时俱进做出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面效应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入世之后,我们的传统农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和手工作业已经与国外的大农业无法竞争和抗衡。我们入世9年来,准备最不好的、吃亏最大的就是农业!因为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没有改革,与世界上的大农业无法接轨,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没法竞争。改革开放30年,土地制度需要调整,要把国有的土地在过去给承包权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农民所有权,尽快把土地产权归还农民。现在看有难度、有阻力,但是20年后必须走这条路子。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关节点。
笔者认为,“中国需要第四次土改了”。第一次土改是解放前,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农民高兴送子送郎参军,360万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这次土改带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土改是1953年学苏联集体农庄,搞合作社。把分到农民手中的土地和骡马重新并入合作社,搞集体所有制。但那时我国土地面积20亿亩,天天学大寨,天天吃不上饭,差的不是土地数量,是在土地配置的体制和机制。第三次土改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三年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看需要第四次土改,把农民土地承包权更改为所有权,变成法律意义上的实际产权。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把土地的产权还给农民,有以下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让农民在土地增值上收益致富。现在农民收的是粮食,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涨价这部分收入被政府和开发商分摊了,农民永远得不到。只有把土地产权给农民,农民才能真正拿到土地增值的利润,彻底富裕起来。台湾最富的是农民,致富的原因是土地私有,经济繁荣后土地增值了几十倍,开发商从农民手里市场价买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增值的收益,都富起来了。第二个好处是土地产权改革之后,可以有效防止乱圈土地、乱占土地现象。现在政府开发占地,开发商也圈地,因为土地是国有和集体的,现在土地乱圈乱占现象就是由于土地产权模糊造成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土地产生的纠纷。有资料显示农村的上访63%是因为土地纠纷引起的,法律意义的产权不界定,时常发生靠权力圈占土地行为,农民受不了就上访,不行就自焚自杀,发生暴力案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一道门槛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首先界定在土地产权上。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三农”问题才能突破,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
为此在坚持土地国有18亿亩耕地不能动的制度框架内,我省有两篇文章可以迂回去做赢得农业发展。一是对耕地加快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与世界先进农业相接轨,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流转使土地向农业大户手里集中,由他们搞适度规模农业。齐齐哈尔和黑河在这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两市有经验有效益,真正在土地流转上解放思想,靠适度规模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我们要把齐齐哈尔和黑河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快土地流转,组织适度农业,我们才有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才有资格和国外农业对接、竞争和抗衡。二是把宅基地盘活,做好做足这篇新文章。最近省委开十届十四次全会吉炳轩书记到第一组讨论时提出这个观点。乡村合并和“三棚一草”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农民搬进了楼房,倒出来很多宅基地。农垦大约倒出50万亩,地方也有30万亩。这80万亩宅基地是一篇大文章,有潜力可挖,农业发展新的希望就在这里。把部分倒出来的宅基地退宅还耕是可行的,但是有的地方把倒出来的宅基地全部变成耕地不妥。因为变成耕地之后,这部分地进入国家耕地的盘子,进入高压线,再开发利用这块地,地方政府就支配不动了。为此把宅基地的大部分暂时作为开发预留地,小部分还耕。大片的宅基地可以用来建三个区:一是离公路、铁路近交通方便的宅基地用来建工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解决黑龙江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二是离旅游线路近的可以用来建设田园式的旅游园区,搞农业生态旅游,让城市人到农村体验生态和园林环境;三是离城市比较近的宅基地可以大胆搞房地产开发,因为没有土地转让金和各种审批费用,建成的房子成本低,销售价格也低,卖给城市里的中低收入者。这样农民富裕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城市里的中低收入者买到房子了,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为。
二、完善合作组织的市场机制
黑龙江农业落后主要表现为自然农业比重大,市场意识不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分散闯市场,内耗搞竞争,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借鉴日本和台湾的经验,高端农业发展都需要依靠行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等中介机构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通过农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市场信息为指导,协调统一种植品种,统一产业协调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出售协调价格,防止分散竞争,防止别人操控市场。我省大豆、玉米、水稻等种植业和各类养殖业都需要这样的生产合作组织,通过这种机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现代化市场对接,形成专业化和集群化,提高我省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农村的社保机制
我国农村社保机制改革起步较晚,还在探索和拓展之中。今后要增大农村社保的广度、密度和深度。我国有些农村的低保只是象征性地一个月几十元钱,一年几百元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加大密度,加大数量,发挥社保的共济互助作用。
社保机制覆盖农村可以实现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刺激农村的消费。我国多数人口在农村,消费主体在农村,要用消费拉动全国经济必须盘活农村这个大市场,充分调动农民的消费需求。有社保做保障兜底,农民有钱才敢消费,才能把储蓄变成购买力。
第二有利于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通过社保机制暗补穷人,组织大家互利共助,化解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维稳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农村和谐了,全国才能和谐;农村稳定了,全国才能稳定。十七届五种全会把“促和谐”放到十八字方针中,就是要加大维稳力度。和谐是个热点词汇,所谓和字,禾加口,就是庄稼长得好,有嘴能吃上饭,丰收了有经济基础才能繁荣;谐是言子旁加皆,大家有话都能说出来,有政治民主化的环境,有民主诉求的渠道。和讲的经济繁荣,谐讲的政治民主,两者加起来才是和谐发展观。和谐靠公平,公平促稳定,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
第三有利于农民工转移。有了社保机制,有了城乡一卡通,解决了身份障碍和社保障碍,才能打开农民工的转移通道,让更多的农民变市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成功转移1.3亿农民工,还有1.1亿农民工陆续转移,将来会出现第二次农民工转移潮。农民工转移带来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社保一卡通问题、土地转租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90后将来成为无地族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是农村面临的新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保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四、完善农村的金融环境
农村的落后首先是金融的落后,金融服务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环境不好。农业很难得到金融支持而加快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专门强调了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问题,要求县级设社区银行。现在我们开展了农民联户担保和中小机构担保,今后可以开展宅基地担保。南方用粮食产量担保,春天的时候农民到银行拿秋天的粮食产量做担保贷款。把金融搞活了,改善了农村的金融环境,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更好的贷款扶持和支持,农村的产业才真正发展起来。
通过完善以上四个机制,改变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让农民真正和城市人一样,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共享社会性公共服务,共享社保机制,让公共财政的阳光也普照在农民身上,这样才能变相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让农民受惠,解决农民在社会地位上不断被边缘化的问题。农民也能体面地劳动,获得合法尊严和诉求权利,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