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次调控”难产, 更多“靴子”在明年“两会”后!


                                                         房地产独立评论员:文/丁延平

     引言:今年的楼市调控政策衍生了许多新鲜的关键词,相对于今年4月17日“新国十条” 9月29日推出的“新国五条”被业内和媒体习惯地称之为“二次调控”,其后“三次调控”的说法也在业界流传,并引起许多遐想。

     又加息了,但不仅是针对房地产!

     就在圣诞之后的第二天,12月26日,央行年内第二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同一天公积金贷款利率也提高了25个基点。

     自10月20日年内央行首度加息之后,时隔两月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由于逼近年关、也没有其他叠加政策跟进,显然这次推出的政策不具备一个完成的调控体系,故今年“三次调控”搁浅,更多新政措施有望在明年“两会”后出台!

     虽然年底的这次加息标志着“三次调控”难产,但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中央已经再给国家过热的经济和虚狂的楼市“打预防针”,明年或步入“加息周期快车道”。

     央行此举十分明确,即为明年推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变“宽松货币政策”为“稳健”进行预演,并给市场以心理暗示:加息不仅仅是针对房地产,而是国家为防通胀、稳物价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以此回收市面资金的流动性,让广义货币M2的内在结构变得合理、有序。

    房产税“靴子”明年难落下!

    笔者认为,在“后续新政”没有给力而发的前提下,预测房价涨、跌已无现实意义,对于明年新政中的更多将落下的“靴子”或许是“房产税”。但对于“房产税”征收标准和对象一直是一个悬念。若是像上海的提法,按一套商品房的评估价的每年征收0.3%-0.5%的费用作为“应缴房产税”,那么存在一个问题是评估师的“评估价”到底精准度有多高?有没有做手脚?这都很难界定。市场仍然有空子可钻!

    笔者建议房产税以“家庭人均面积”为标准来征收。各地商品住宅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是完全可以测算出来的,超出这个城市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部分乘以评估现时单价就是起征房产税的基数总价;另一想法是,国家当设立一个3-5年过渡周期,干脆对首套居住商品用房(按国土与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书时间来计)实行免征,二套以上商品用房(含第2套)按每套商品房的评估价的每年征收0.3%-0.5%的费用作为房产税。

    但是,即使执行房产税新政,前几年也将很难平抑房价,因为“双轨制下”的保障性用房没有面市或供应跟不上市场节奏,特别是各地“二手房市场”刚需依然庞大,那么房产税势必转嫁到“接下一棒”的头上。

    由此可见,明年“潘多拉盒子”打开后新政之一的“房产税”也是难产的政策措施。“房产税”不是稳定房价的短效手段,而是长效武器,只有长期贯彻执行才有可能进一步抑制投资性与投机性炒房行为,从而达到稳定各地房价的效果。

    国家调控 “有形之手”没有休止符!

    其实政策对楼市的干预从没停止过,只是节奏有松有紧、力度有强有弱!即便在今年两度调控高压之下,市场衰败程度也没有达到像08年那样“惨不忍睹”的境地,比如中小开发商资金链缺失、地产从业者转行、量价齐跌等等。今年除了各地成交量有所下滑、房价稍许下降外,楼市基本面还是完好无缺。特别是不少二、三线城市则逆市而作,且呈现“量稳价涨”的繁荣景象。房价泡沫指数最大的还不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是一撮区域中心二线城市。或许未来5年那里将是中国楼市的“重灾区”。

   不减码的国家调控政策必将影响着供、需双方的心理,又通过多方利益集团的多方博弈去左右楼市方向。

    故此,在明年的新政没有出台之前,妄下断论尚早,但有一点是可以值得确定的,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逐级加码,明年楼市的关键词或许就是“稳定”、“稳健”、“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