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国际上“走钢丝”的人民币


  
  读了FT中文网《人民币国际化走上正轨》一文,我个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开始走上了正轨,只是北京在日益强大的国内国际压力下尝试寻找一种新的平衡:如何确保中国经济体的发展与国内一党执政需要之间的平衡。有很多迹象表明,人民币的确在逐步国际化,但这种国际化的背后似乎有一个很难让人理喻的问题:在人民币利率并未自由化的前提下,让人民币汇率渐进地自由化,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试验。这种试验与现有的经验是如此与众不同。

  按照常理,应该是先让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再让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学过国际金融学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下,不同国家之间法定货币的利率与汇率之间是相互联动的。以中国与美国为例。假定两国之间的货币可自由兑换,美国的利率为6%,中国的利率为4%,基于两国之间存在可套利的利差,那么远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会升水。若一个国家的货币一方面实行利率管制,另一方面逐步地允许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无论如何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矛盾。道理很简单,如果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那么国内市场的利率决定资本定价,但管制的利率却无法真正体现市场资金的供需关系,利率一被管制必然扭曲了人民币在国内利率市场上的定价机制,这种扭曲也必然会传导到汇率市场,最后肯定会以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面目体现出来。此外,我们也可大胆猜想,中国央行当局先让汇率逐步自由化,然后“倒逼”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当然,这只是猜想而已,现实情况远比我们的猜想复杂多了。

  现在的人民币利率决定权仍然是由中国央行控制,而且中国的利率市场存在一个“二元结构”,商业银行储户的存款利率的大小由央行严厉控制,几乎雷打不动,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却是极富弹性的,由放贷银行与贷款客户之间协商确定,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的上下限里面自由浮动贷款利率。这种“二元结构”可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利益,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是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取所需的利润,中间业务的拓展微乎其微,比之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天壤之别。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他的工作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困难,中国加息不太现实。这是一句大实话,央行一加息,就会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而且加大了很多国企的财务负担,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利息也增加了。事实上,对付通胀的最好办法是加息,但是央行对加息的措施很顾忌,频频动用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来收紧流动性。截止到2010年12月22日为止,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处于历史最高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利率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有趣的是,国内的利率改革尚未开启,就吹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号角,这多少有点让人担心。古代军事战争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战争中是多么重要。如果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它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但现实的情况却恰好相反,它走的是一条“粮草未动,兵马先行”的道路。这一点也被很多学者充分地认识到了,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保拉•苏巴基(Paola Subacchi)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以往推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是市场力量,但在中国,这是由政府计划推动的。通过政策推动货币国际化,并最终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这样的尝试是前所未有的——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试过,连不完全的尝试也没有。北京方面完全明白,这个过程并无可供依循的现成蓝图。”不可否认,北京方面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如何把握国内利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间的技巧,这的确是项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