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力量


 

广播70年:声音的力量

 

文/栾轶玫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传出的第一声电波起,中国声音从此声震长空。广播是一种声音媒介,声音是一种特殊的力量。

   

记忆的力量       声音对我们首先是一种记忆,想起儿时,大家团团捧着一个小小收音机,听《杨家将》、《岳飞传》的情景,那时的广播是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道具,正如徐沛东回忆小时父母上班将其与弟弟反锁在家里,自己踩着凳儿去拿桌上收音机时将收音机摔坏了,这可急坏了他的父亲,因为在父亲眼里:收音机可是命根子!广播中传来的声音力量感染过很多人,我们听第一声“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单田芳播的评书,王刚声情并茂讲述的《夜幕下的哈尔滨》……70年,广播带给一代又一代人温馨的记忆,而这记忆随着声音,真实地镌刻了历史的年轮。

 

 

传播的力量       声音意味着一种传播引发的信息流动。2008年南方特大暴风雪造成湖南彬州断电断水断了通讯信号,当时广播除了扮演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外,还担负着其独有通讯功能,很多人通过广播这个“声音匣子”向外界传递自己的讯息。这一情形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重现,电波里一遍遍地播报着“平安纸条”,仿佛是受灾百姓拿着电话或手机向灾区之外的家人传递平安。声音以一种慰藉者的形像出现在灾后震区阴冷的夜空中……

 

 

动员的力量      1998年东北抗洪抢险第一线,松花江边大堤上哈尔滨广播电台临时搭建了一座简陋的“演播室”,这时,声音已不仅仅是传递给远方的讯息介质,而以更直观、更具感召力的方式承担着现场动员的使命,人们以“演播室”为聚集地,捐款捐物,主动投入到抗洪第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电波中传出的这些声音,在直播汶川特大地震的成都电台主持人孙静眼里,已成为最有力的团结者与鼓动者。正是这“距离震中最近的声音”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