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影视作品》学生作业摘抄【12月19日】还请如下三人提交作业:洪韩娜、金曼、都承珠


景穆睿

情节之外

猜火车

《猜火车》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金的小制作影片,创新而令人印象深刻,在96年年度奥斯卡电影奖中获得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99年获得英国电影协会100大英国电影排名第10,04年被《Total Film》杂志认为是有史以来第4伟大的英国电影。……通过与社会禁忌对抗,Cult Movie获得了一种解放与力量,潜在的意向能提供一种狂欢的情绪,而观众则获得了一个确认自己身份的机会,通过群体认同而获得归属。在这个日益多元的社会里,Cult Movie以其模糊的定义与视角,帮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一切。它使我们有机会发掘自己内心的真相,用一些极端的感觉去唤起真实。”……在节奏激昂的爆炸式的开头,马克一路狂奔,说着那段经典的关于“选择”的陈词:“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精确而隐晦的描述了很多现代人平庸而正常的生活状态,结语是标准的年轻一代“精神塌陷”的反叛质问。而在影片最后那个越来越模糊的欣喜笑脸里,却让人找不到一丁点妥协与世界的悲伤。

成长,就是离经叛道后的重新回归,然后了解生活的真谛并珍惜,是一种更加从容、理性的态度。在猜火车中,我们清楚的看到马克的选择,也是多数人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正确的选择。在某个社会中成长,事实上就是接受周围人所“知道”事物的过程,而人际互动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建构。……这些都似乎为马克重新开始吸毒寻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因为现实太多沉重,需要放松、静一静甚至暂时忘记痛苦来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但每一次吸食后的结果是什么?只是短暂的满足和更多的空虚!这就像是我们每每面对困境时为自己寻找的退路和台阶。小到今天很累很郁闷没有心情完成作业,邻桌的同学翻书的声音太大搞得我看不进去这本艰难晦涩的读本,或者今天不是黄道吉日不利出行等等,大到为了生存去偷窃抢劫乃至杀人,我们揪出貌似合理的客观来搪塞自己的反诘,却不知不觉剥夺了自己和他人的某种权力【权利】,而这种逃避并不能给人以慰藉和方向,只会使现状变得越来越糟。

写得很仔细,对一些细节问题也做了比较多的扩展,表现了作者非常全面的洞察力。

王琦

自行车意味着什么

十七岁的单车

影片的抢车和“抢人”的设计都遵循了巴泽尔的产权概念:自己努力维护,他人试图夺取,第三方予以维护。只不过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警察这样解决问题的第三方,这体现了十七岁少年冲动莽撞的性格特点。同时,影片的视角还放到了北京那些仍在为了温饱奔波的“底层人民”身上。小贵是外来打工者,自行车是他在这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本钱。小坚虽然是城里孩子,但他成长在一个离异家庭,家境也十分贫寒。如果不是父亲屡次三番地要给小坚买自行车却没有兑现,或许这些围绕这辆自行车的冲突也不会发生。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我国目前巨大的贫富差距,提醒着我们关注这个人群,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小贵的话不多,表现他内心活动的更多是眼睛。他每次看着林立的高楼大厦,每次看着娱乐场所金碧辉煌的布置时好奇又畏惧的眼神,每次看着楼上美丽的“城市女孩”渴望又自卑的眼神,影片最后,当他看着一个少年把他的车砸烂时痛苦又绝望的眼神。所有的这些塑造了一个完整、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能一点点地从屏幕外走到一个真实的外来打工少年的内心世界,深切地体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影片结尾处,“美丽女子”被发现是偷穿主人衣服甚至拿去卖的乡下保姆、最终被扫地出门,小坚的尊严和爱情都灰飞烟灭,小贵扛着被砸烂的自行车孤独而坚定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主人公的结局都意味着他们各自理想的破灭。这种无声的毁灭是残酷的,似乎影片中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到最后都只有收拾残局,留下的只能是我们无尽的唏嘘叹息。……小坚和潇潇的爱情开始于他们一起骑自行车上学放学的路上,从潇潇一开始羞涩地对小坚说“你的车挺好的”,到后来潇潇的新任男友竟然是另一个车技更炫的男孩,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自行车也是小坚爱情的砝码。占有这辆自行车,小坚才能占有他所需要的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从对自行车的占有入手,发展到对生活的占有,对理想的占有,于是自行车由一个实物、一个线索变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占有”这个词的从狭义到广义的拓展使得影片由浅入深,有了层次感,同时也让我们一步步地融入了影片中我们或许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和生活。

观影细致,对一些细节问题把握很准确,相关的理论阐述也比较到位。

王之若

在失序社会里的老人——观美国电影《老无所依》

老无所依

之所以喜欢《老无所依》,是因为它的成熟感,因为它简洁理性的台词,因为它悄无声息的冷峻和压抑,当然后来发现还有那平静低调的节奏。……在我所看过的电影中,《老无所依》是少数成功触碰到了社会“整体层面”高度的故事,尽管它带有很强的美国本土色彩,但是作为一个成长于中西交融大环境的人,理解其社会内涵并不困难。理解观点不是问题,难的是用直觉体验电影中某种根深蒂固的深远焦虑。如果以一种幼稚的心态去体会那种焦虑,便会带有很肤浅的成见。……幸亏安东的逃跑,埃德警长得以松一口气。现在把这个问题广泛化:像埃德这样千千万万即将退休的老人,是应该凭着良心履行职责,还是坐视不理?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关怀,使得他们有勇气做出一些事情。人们生老病死自生自灭,恶势力逐渐猖獗,政府没有办法组织强有力的打击措施;年轻人礼崩乐坏,老人诚惶诚恐,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体系已经不适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群体感越来越弱,最终只能顾全自己,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因为对于一位老警察来说,越是回避破案越是对自己的保护。碰到棘手的问题最好便是忽略它,这样从道义上并不会受到谴责,大家会理解他无能为力。相反,和恶势力拼命的结果只有两个:死亡;获得勋章。或者可以合并为一种结果,死后被追授勋章。总之,从各种角度考虑,追捕罪犯都是不明智的。……想要以个人法则改变社会秩序简直是荒唐。即使是再聪明、能力再强的个人,也无法从一片混乱中理性生存。很显然,这个社会已经混乱了,而且这种混乱是隐蔽的,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制约它——即使政治家们可能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混乱,更何况对他们来说,制约混乱不是他们的义务。和中国相比,美国的政治强调个体作用,个体是无法对抗社会的。……当一个社会逐渐失序时,权力、金钱将取代正义成为法则。这一条规律在美国社会九十年代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最动乱的年代,美国与欧洲关系恶化,国内经济萧条,国库空虚,政府腐败,种族矛盾深重。甚至出现了1992洛杉矶暴动那样的事件。美国人一直信奉的平等、自由观念遭到了自己的践踏。尤其是在治安较差的西部边境,昔日“牛仔、农场、火车”的情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横行在高速公路上的墨西哥黑帮。

不错的影评。着眼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探讨是闪光点。

褚志霞

他是谁?——禁闭岛观后

禁闭岛

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让他进行外科手术。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到底是选择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对电影的解读是准确而到位的。结尾的一些段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韩翠峰

身体与灵魂的抗争

秘密

从社会学原理角度看,我们的身体受到我们所属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深受我们社会经验的影响。正如活在藻奈美身体中的直子,不断受到其所属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渐渐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有了年轻的心态、年轻的理想和状态一样。同时我们的身体服从于生活伦理体系,社会形成了或明或暗的权力网络,对人的身体进行规训。正如平介在面对有着藻奈美身体的直子时终究没有办法与她做爱一样。平介仍然囿于社会伦理体系之中,无法超越这种社会伦理规则。

故事的内容看似平淡,却隐藏着层层迷雾,本是小人物的故事,却给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加之让人震惊和意外故事结局,以及演员们的精彩演技,我对这部电影更是喜爱了。故事中身体与灵魂的抗争,也让我对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因直子的善意谎言和平介的忍痛割爱感动之余,我也感到了身体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身体对灵魂的约束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身体是社会对人进行判别的主要依据,这种社会的约束是很难被超越的。

能够准确和完善地理解电影,相关的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深度。

康逸琨

双旗镇刀客影评

双旗镇刀客、盲井、疯狂的石头等

可惜,它败在了结尾的画蛇添足:当少年刀客终于战胜了一刀仙,此时躲在土坡后面的大侠沙里飞骑着马,带着一阵猥琐的笑声出现,捡走了一刀仙的宝刀就又骑走了(就如同某BOSS刚被刷掉,一没道德没素质的账号突然奔过来抢BOSS掉落的装备),临走前还不忘教育一下主角“别轻信别人”。……一个真正的英雄能驾驭的应该远不止是一群小丑,无论是古希腊理想主义式的,或是儒家圣人式的,或是基督教圣徒救赎式的,或是墨家侠客式的,或是共产主义式的,英雄必须具有深入灵魂的文化信仰。否则他便只能依附于小丑而存在。在《双旗镇刀客》中,少年刀客俨然已是个英雄胚子,“美人”“岳父”“大反派”“大侠”这些元素皆粉墨登场,原本大漠的那种独有的荒凉感去营造一种大的文化信仰氛围已是绰绰有余,这种文化信仰包括:侠义、江湖、家庭、希望等等,它甚至影响到了大反派的性格表现。在受这样的文化熏陶的双旗镇里,竟杀出个性格怪异、招摇撞骗的“大侠沙里飞”,无关乎会让人感到失望。如果创作者能让这个角色英雄化(至少更加侠客化),那便是我理想中的超越权力三角的“完美叙事”了。

作者在塑造这些人时,只是将“相信自己的选择”这种品质赋予了他们而已。因此,在当下80后、90后信仰解体的时代,“相信”就成了英雄的代名词。“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命运”,“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相信真爱”……这些时髦词语分解了“英雄”,使这种带着某种悲剧性光环的人群降格到了非常一个小资、略带矫情的层次。……英雄、伪英雄与小丑构成了人们难以抗拒的权力三角,这种权力强大到最终能完全封印我们的思考感官。作者甚至观众不再以社会学的理性眼光去思考,唯剩下诗性的、道德性的感慨。……我们已经能看到,“全是小丑”的模式在中国电影界已经趋于喜剧化,《疯狂的石头》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叙事探索路线,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对好莱坞叙事探索的抄袭。《盲井》跨越了“权力三角”,却选取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现实主义题材,它并没能处理好题材与主题在当下时代的一致性。《南京南京》和《色戒》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用宏大的战争史诗背景去讲述某种莫名其妙的人性和挣扎。而《左右》则在思想深度上欠了很大的火候。

不错的对于中国电影叙事趋势的概括。

汤欢

另一种生存理想

海上钢琴师

在尘世中疲于奔命的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许根本就没有时去考虑这些问题。《海上钢琴师》的意义之一正是提醒了我们对于尘世生活的反思。……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桃花源情结”。当我们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方向,当我们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污浊,嘈杂,虚伪和罪恶时,我们也像回到那样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没有毒奶粉,没有工作压力和住房压力;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阿谀奉承,没有贪污腐败,没有祸国殃民。然而这样的世界终究只能是臆想中的桃花源,我们只能在对于桃花源的想象和期盼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从而得到心灵的抚慰。

当所有人都选择过一种世俗的生活的时候,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选择拒绝。导演在这部影片里,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范例和可能:有人可以不惜一切,超越我们现在的生活,去到一个可以把握的世界,就像一艘船,一个小岛,一个世外桃源,过一种我们可以把握的随性的生活。……然后我们会宛然一笑,原来,我们内心都有一个1900,我们也渴望有那样一种拒绝的勇气,渴望超越这世俗的生活,去到另一个理想的桃花源。

关于如何对待这一世外桃源,我们基于《罗拉快跑》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崔城豪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其实这部影片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一个是他在自己还没出生前就给自杀,一个是他们擦肩 但没有在一起,一个是他们搭讪决定去一起喝个咖啡什么的有可能在一起,最后一个是男主去追女主 留下无尽悬念。可真正用到的结尾只有两个。这可分为导演加长版和剧场版。这差别就是结局。两个结局都是带来感动和震动。很耐人寻味的。听说,蝴蝶效应继续有第二版,第三版。还没看,但我还是期待着这部电影,是因为的确是经典影片。

看完“蝴蝶效应”后,对我带来了三个感动,细节,深思,感触很大。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境遇,也许很多人都会想改变现状。但是,我们正在做的,都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再怎么改变,都不会回到最初。所以我们该做的就是,把现状处理得好一点,尽量对自己负责,不要遗憾。因为你想要的必定是个美好的未来。

感觉影评主要是在解释什么是蝴蝶效应,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的部分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