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文化的一些预言
自从世界上出现汽车并形成汽车社会以来,特别是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都达到十分繁荣庞大的地步,汽车给人们带来出行的方便,在现代社会里汽车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东西,它已广泛的融入了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了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最具技术特色的人文景观。
在罗伯特·莱西《汽车大王·福特》一书上这样写到:世界历史的每个决定性阶段,总是有一些呼声,有一些旋律代表着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及到现在,底特律大街上终于听到了这种最新最完美的力量的声响,即汽车以一小时25英里速度向前奔驰的声音…它是一种悦耳的旋律,人们听到了这种声音应该赞赏它,因为,你听到这种声音愈早,你接触人类文明的最新呼声也就愈早。这是近一百年人们对汽车出现的赞赏,是喜欢它那种发动机轰鸣的声音,当然现在已经不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了,但当它出现时,就已经为人们所喜欢却是很现实的,人们更没有想到汽车产业的起飞给“世界装上了轮子”,这一点也不假,到2009年全世界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9.73亿辆,即每6.38人就拥有一辆汽车,而美国达到1.2辆/人,日本1.46辆/人,德国1.52辆/人,韩国3.16辆/人,中国为18辆/人,中国近年汽车虽火爆发展,但平均数值仍低于全世界的水平,更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它还有不少潜在市场发展的空间,尽管今后汽车将会以什么形式和模式的变化,但它已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和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一个象征,这是任何力量所不可阻挡的。
但汽车无限制的急速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当前最使人烦恼的,那就是堵车,可以这么说只要有汽车的地方,就存在着堵塞的现象,即使现在人类社会科学急剧的发展的今天,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型的城市探索出一条治理脆弱的堵车现象的范例。
美国人把汽车堵车现象形容为“蝗虫”,当它成灾时,给下猛药治理,过两年又是飞来一大片“蝗虫”,又得下猛药,这种汽车社会分化的现象就像潘朵拉盒子一样,你不想要它,但却无法躲避它,所以人们把这种堵车现象说成是一种波浪式叠加发展的模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天每时都在变化的,在动态中,治堵是很难彻底防治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学者认为,汽车交通“堵”与“不堵”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的一种标志之一,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都是世界上最堵车的城市,而底特律的堵车程度却和当地和美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到来,底特律的堵车现象有很大缓解,当经济复苏之后,又会出现一些路段相当堵塞的现象,在城里黑人居住区根本没有发生过堵塞,而在城市周边地区,特别是城效的结合部却堵塞很厉害,这种“理论”是不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且不去说它,但客观事实却是存在的,现实的,不能把堵车看成为百分之百的坏事。
西方交通学者认为防堵可治理,但不要人为的限购,购车是人们自由的行为,要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但在某些城市,当人们发现汽车已很难通行,出自自愿放弃购车或是购车后很少用的人,这种现象是一种市场行为,在东京已经不少人选择坐公共交通,而自愿的很少开车进城。
当前既然防堵的效果不会很显现,在世界上大城市给开车族很多藉慰的措施,从心理上使人们在堵车时能放松心态,并且应用智能交通方法帮助车辆尽可能的疏导,同时也要倡导堵车时共同的感受,在道德层面做出有益的互动。
西方科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要治堵要用魔方的方法,根据不断变化的数据,赋予人们对汽车空间支配的配合能力,去探索,去征服,准确的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拓展汽车应用的时空,相信人的智慧总会对防堵作出贡献。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