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局六十年的历史烟云
陈光祖
(二)电梯总是板着脸孔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中汽总公司董事长饒斌退下来了。饒斌曾被业界人士称为“汽车之父”,这是因他曾任第一汽车厂第一任厂长,第二汽车厂(东风)第一任厂长、汽车总局局长、国家经委副主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离休后又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这在汽车界里,还找不到像他这样有代表性和重大名望的人物,晚年他身体欠佳,受到多种疾病的缠绕,不过他还是尽一切努力 ,关怀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时仍坚持到汽车局大楼来看文件或开会,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梦断在上海出差的工作岗位上。
一天进入秋凉的时刻,饒斌早上到汽车局上班,但老旧的电梯又坏了,他只好迈着沉重的步伐往上走,后面赶来上班的人群,想急步往上蹬,往上赶,但为旁边人拦住了,并指着前面的饒斌,于是年轻人明白了,大家都跟着他稳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往上走,这就像当年在汽车局里扮演着那段中汽总公司“三上三下”激情的、艰辛的、深沉的历史一样。
上世纪1960年春,刘少奇提出办托拉斯问题,同年8月,汽车托拉斯由国家经委直接筹办,要收不少汽车企业,有的地方抵触,刘少奇说:只许我干,不许你干,汽车托拉斯很快办起来。1964年10月,在济南召开全国汽车工业工作会议,并宣布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对汽车工业实行产、供、销垄断性管理,任命郭力为经理、彭淦、江泽民、胡亮为副经理。现在全国大大小小企业成千上万都叫总经理,总经理满天飞,那时像中汽这样全国性大公司也只叫经理。
郭力193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参加救亡活动,后奉命到后方干军工,支援前线,工作得很出色。1952年重工部任命他为一汽厂长,他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央提出要一位对东北情况熟识,比他更能干的人当厂长,他愿当副手。于是重工部研究后,提名时任哈尔滨市市长,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人称“东北通’的饒斌上报中央。据时任重工部副部长段君毅回忆,当政治局讨论这项任命时,毛泽东问:是不是哈尔滨那个白面书生?因毛泽东去苏联时,饒斌参与过接待。回答:是。毛泽东又问:他厉害吗?这是担心这样千军万马现代化汽车厂的担子很重,能不能挑起来。回答:还可以吧!于是任命通过了,这样饒斌当上了厂长,郭力当第一副厂长,孟少农任总工程师,郭力让贤的故事,在汽车界传为佳话。孟少农被誉为中国汽车界的技术泰斗,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公费保送到美国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回国,后又去解放区担任技术工作,曾任一汽、陕汽、二汽的总工程师,为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技术作出巨大贡献。
公司成立后,根据当时形势要求,重点抓企业整顿,因为在“大跃进”后,企业十分重复、分散,落后,大企业自身管理也受到冒进的不少影响,所以要好好整顿,对于科研工作,前几年基本停顿,产品质量也出现不少问题,所以也需大力加强,同时为从长远搞好行业发展,要制定长远规划,引导企业发展。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多时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汽是刘、邓托拉斯典型产物,成为被批判、被斗争的重点,一切业务都停顿了,到1967年,当时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只好接受机械部军管会的意见,让中汽公司宣告下马。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了,如何集中力量扭转“文革”以来,汽车工业停止不前,十分落后的局面。经国务院批准,于1982年5月,再一次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饒斌任董事长,副董事长刘守华。李刚总经理,陈祖涛总工程师,冯克,张兴业,胡信民副总经理,顾问张剑飞,这个强大的班子使命是做好联合,重组,合作的任务,重点是大力抓引进国外技术,组建合资公司,推动零部件的国产化,建设零部件“小型巨人”、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投产也得到很大的进步,那时的轿车工业迅速起步,并规划让轿车进入百姓家庭。
但中汽集中领导的局面很快受到冲击,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这是党中央对财经决策工作的最高机构,在北戴河召开听取一汽的汇报会,重点的指出中汽要放权,让大企业实行自主管理,中汽要搞得“虚一点”,搞成为行业服务性质的机构,部分大企业可以实行国家计划单列,这样汽车行业已走入分权的年代,中汽公司工作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但对于上述一些做法至今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作为后起的汽车工业国家,如日本、韩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加强国家统一管理,日本人开玩笑的对我们说:你们搞的是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特别是韩国实行国家统一规划和执行,韩国三星公司一直申请搞汽车但国家一直不批,就集中二、三家搞汽车,汽车上得很快,不少的核心技术也上去了,还出口不少汽车,汽车成为自主性产业。当时我们汽车放权太快,并不一定有利于汽车的正常发展,当然这是一个仍需要从经济理论上去很好探索的问题。
1987年5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而第二次的中汽公司又下马了。
1990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这是第三次探索建立相对集中性汽车产业运行机制的尝试。蔡诗晴为董事长,顾尧天为总经理。这时各地汽车产业已崛起,诸候林立,以及全球化形势的加速推进,把中国汽车产业推向全球地平线中心,就是在这种风雨如磐,艰难如辛的形势下向前走的。
这期间,中汽参与汽车工业加入WTO制定,国家第一次《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整顿汽车进出口秩序,全面推动后技术引进年代的合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工作。
但在1994年1月,国务院下文,明确中汽总公司要办成一个真正的经济实体,就像是一汽、二汽一样,同时将原委托的行业管理权收归机械部,在部内成立汽车司承担行业管理任务。当时从中汽总公司调到机械部有吕福源、张小虞、董杨、陈光祖等,中汽总公司面临的形势已是在众多诸候已划分好的地盘上找空隙,争领地,树立“第三势力”,这已经是时过境迁,想借助行业管理的“东风”优势也没有了,中汽总公司只能在衰退中走向消亡。
吕福源曾任一汽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80年代保送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修,到中汽总公司后任副总经理,调机械部后任副部长,主管汽车行业工作,1998年调教育部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不幸于2004年5月却国病去世,他为党和国家奉献 自己的一生,尤其为中国汽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前,张小虞、董杨已成为汽车产业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