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夸大通胀预期很不理性
言路上一再流传所谓国内通胀水平被低估的说法,甚至有中国出现恶性通胀的概率正在增加的评论。然而,到底什么是恶性通胀?这绝不是一个仅凭感觉来讨论的问题。
向前一百年,恶性通胀的确发生过,但能够称得上恶性通胀的物价涨幅少则几倍,多则上亿倍,主要发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
剔除极端情况,恶性通胀所对应的经济环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财政收入锐减,政府不得不透过扩张债务来满足与财政收入彻底脱离的非正常支出需求;其次,消费品严重短缺,即使执行配给制也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第三,货币数量急剧扩张,并伴随严重的汇率贬值。
鉴于过去10年国内财政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年度最高增幅高达32.4%;鉴于2003年以来的国内粮食产量累计增长了23.25%,是同期人口增幅的7.1倍;鉴于过去10年广义货币的累计扩张幅度不过是5倍,而同期名义GDP的累计增幅为3.7倍,加上人民币在持续升值,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得出中国存在恶性通胀先决条件的判断。
其实,如果将通胀理解为消费物价涨幅超过居民收入增幅以至于居民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情形,那么,鉴于过去10年的CPI累计涨幅不到25%,而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累计增幅分别为193%和133%,中国压根就不存在通胀问题。
如此说来,没有必要将通胀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更没有必要采用紧缩货币的方式管理通胀预期。无论如何,与通胀相比,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与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显然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