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京大屠杀“哭墙”不断延长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3周年。前一天,位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面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延长工程开工。此墙1995年初立时刻有名单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此次扩建后名单将达到10324个,以后发现新的遇难者名单将继续刻上。
这不过六十多米的名单墙是彰显中国人价值尊严、抚慰遇难者灵魂之墙。墙下并没有遇难者尸骨,但是,当我们眼睛扫过一个个名字,双手在灰褐色、凹凸墙面上触摸每个名字的笔画,那一瞬间,遇难者生命灵魂就在眼睛和名字、笔画和手指之间联接,灾难的痛苦就会立刻从石墙缝隙中渗透出来。宝贵的生命遇难,人首先要被铭记。名单墙是我们与大屠杀遇难者超越时空相隔最直接的联接纽带。
涉及到个体生命的集体悲剧,在宏观的“大历史”描述之外,更要有精确到个体具体痛苦的“小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教科书上的历史伤口,当集体灾难的受害者能够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名字,灾难的国家记忆才更加具体,历史的伤口才会清晰触动人心,而遇难者的灵魂在个体名字的铭刻中更加得到抚慰。
历史由个体的灾难和幸福、欢笑和眼泪组成,除了不多的名字作为灾难的“切片”和“样本”被提起,更多的遇难者往往成为一种数字上的存在,迅速淹没、消失在历史的统计数据和宏观概述中。今天,我们铭刻最直接体现个体价值形式的名字到石墙上,在充分的个体生命的灾难感受基础上,而非宏观的历史灾难概说中,参观者的历史悲情和泪水才有了更加具体的落脚之地。73年前国弱无力保护个体免于外来残害时代的无辜牺牲者,从无名字的黑暗中被发现、辨别,在具体的目光凝视、鲜花祭奠和纪念抚摸中得到抚慰,在个体的名字的价值彰显中获得个体灵魂的尊严。
铭录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字,让历史悲剧还原为个体伤痛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相比于国外一些大灾难将受害者名字和情况精确化个位相比,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的寻访搜录刚刚开头,有关部门应将其列为重点工程。可以说,搜寻铭刻73年前的一个个遇难者名字,与纪念馆建设工作同样重要,这考验我们彰显历史个体灵魂价值的决心和耐心。尽管三十万遇难者的名字无法一一重现,但是,我们也要尽可能铭刻最多的名字。通过政府和民间以及海外的共同努力,将名单墙不断延长,记载他们的故事和遇害情况,并专门留出无名者之墙,这将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和民族的未来重建个体价值基础。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 其实,数不尽的国人和外国人来到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还有深沉的历史思索。在一个个逝者的名单墙下,历史的阴影和未来的阳光交叠,那些洒落在具体遇难者名字上的泪水和悲伤,让历史反思具体而深刻,从而更加坚实地走向光明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