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撬动新农村建设前景看好
李华新
在四川平昌县,“小农水”落实到哪里,其他涉农项目就打捆配套到哪里,新村建设就大大推进。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人口高达23万、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的平昌县。现在的根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平昌县构想:一轮连线,二轮扩面,三轮覆盖全县,10年完成528个新农村建设。(《四川日报》101130)
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平昌确立了一水、二路、三产业、四新居、五配套的思路。“我们始终把‘小农水’置于领头羊地位。‘小农水’落实到哪里,其他涉农项目就打捆配套到哪里;哪里‘小农水’搞得好,我们就把路铺到哪里,土地就整理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新村建设就跟到哪里。
破题思路由此而出:将以“小农水”为核心的所有涉农项目整合起来,放到群众积极性最高的地方去,推动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平昌县确立了以白酒、畜牧、劳务、水及竹木为开发重点,以省、县道和即将形成的高速公路、铁路为主轴,以六大产业园区为核心的战略。
现在看来,这样的一个小农水的建设,实在是一个创举,而且是凡是现在通过小农水而使得农村发生变化的,积极性攸关重要,而且这是一种捆绑式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对村子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实行打捆式的发展,上级对其的扶持中,也是采取了这种非单一的模式,如这个县的双城村开发小农水的建设,机就得到了扶贫、交通、国土、建设、农业、畜牧等部门打捆的项目支持,共获得国家项目资金440余万元,带动农户和业主投入331万元,贫困村的面貌短短几个月就整体改变。
那么四川的平昌县的这个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那就不仅只是过去的那种只是单打一的扶贫,而是在用和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各个项目的打包捆绑的方式来发展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进而获得各个部门的整体推进式的支持,而且获得的这种支持和发展模式,有恩能够立即见到效果,因而也十分受到各地农村的学习和仿效。
国家水利部有关人士认为,平昌县“小农水”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关键在于以“小农水”带动其他项目打捆、整村推进的方法,充分激活了群众参加项目建设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有各种发展的模式,但是究其现在看来国家水利部现在推广了从水利突破,然后破解其他的发展模式,各地的区位地理优势不同,面临的资源也各异,因此它的推广价值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首肯,继而进行推广,那是一定会得到具体的实效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