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式低层次调控风险很大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在一片调控声下,传递的信号确实非常不乐观,退房仿佛成了最受关注的现象。回想房地产市场化以来,除了08年几乎拆掉万科售楼处的极端现象以外,这种成规模的非正向房地产销售现象极少有闻。

    截至10月19日,全国已有14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并无一例外地引发了各大城市交易量的萎缩,之后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加息,当然加息并不只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但做为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之后好多人站出来,言之凿凿的说,房地市场拐点已到,房价下跌已是铁的事实,社科院也赶在这个点上发布了一个一线城市房价将下跌20%的报告,一下子将争论推到了极点。

    事实上从四月份开始的新一轮调控,已经走过了“信贷”、“问责”、“限购”、“加息”等多次加码,目前正在显现的是叠加效应,特别是在限购之后,各地成交下滑最为明显。由于直接禁止了已拥有2套住房的家庭再购房,让一部分有能力购房的人不能入场;另一方面,按揭贷款门槛提高,迫使不少购房者放弃入场,同时此次加息标志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尽量外围市场在大量增发货币,但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和资产价值上升,我国货币政策不得不先行步入紧缩通道,货币流量将因此大减少,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可想而知。

    流动性减少,交投不活跃,房地产确实到了一个槛,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我们还是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不过我们相信在大的通胀背景下,房价如何下降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然而,最大的问题也在这次调控中显现了,那就是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呈现有限化,低层次,并且是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这些年来,一直在调控,一直在想办法打压,但却没有真正有效过,那么这次呢?这是真正值得政府和地产界人士思考的课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房地产长远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结合这次调控,有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首当就是最受诟病的“限购”,这一纯粹计划经济式的产物能在今天横空出世,确实说明政府的调控手段相当匮乏了,不得不出此下招,之后政府也出来解释,这是阶段性政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过去的政策都是阶段性的,也就是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是不是也可以包括调控之前的发展)从来没有系统的计划。限购的后果会很严重,好多专家和业内人士也指出,购房需求被人为压抑,反弹起来更可怕,任志强认为:“限购政策可以解决市场短期的供求关系问题,但不能解决长期的需求满足问题。”有足够的钱和购买意志却被强行压制,这是很痛苦的,一旦“限购”终止、压抑的意志得到释放,房价必会面临上涨,那就是更大的灾难。

    同理还有“信贷”问题。当前阶段中国银行业除了狂收手续费,差不多唯一赚钱的方式就是放贷,而最好的,最安全的抵押物就是土地和房产。房地产信贷的收缩从这个意义上说差不多是要了银行的老命,银行不挣钱,那不难受?再说了,一方愿贷,一方愿借,两厢情愿的事偏要大棒打开,这样的事能持久?

    “问责”问题就更搞笑了。在当前的体制下,“问责”连一个规范性的文件和框架还没有,说问了就问了?这些年来,有多少人被问了?处理了多少?大约说这话时,连政府的人自己都不信,别人就更不信了。

    从总体来看,本次调控依然没有走出历次调控的大圈,仍然是计划式,低层次的,是缺乏系统性的,是应急的,是急功近利的,是不治标不治本的,是违背市场规律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房价问题早已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现象,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不会那么简单,建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不单纯追求GDP之后应该把这个问题彻底理清,要解决政府在这里的定位和作用,要确保土地、房源供应和地价合理,不与民挣利,还富于民,要解决科学合理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解决房地产阶段性支柱经济地位,确保经济转型和升级及早完成,要解决房地产企业的合理利润问题,要解决社会腐败和分配不均问题,要让上万亿的灰色收入不要挤到房产行业来,等等,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