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到底是“公立”还是“私立”?


    

香港科大到底是“公立”还是“私立”?
盛大林

 

11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刘健的文章《有些事儿说透就没劲了》,对拙文《“领军教授年薪115万”让人无法乐观》中“香港科技大学为私立”的说法提出了指正,进而认为“世界绝大多数名牌大学均为私立”是误会。刘文说:“盛先生撰文前功课做得不够。其实他只要稍微检索一下资料就会发现:香港科技大学并非私立,而是公立的。……进一步的事实是,不仅香港,而且整个欧洲,所有名牌大学全部是公立的,包括英国的剑桥、牛津在内。”

 

香港科大到底是“公立”还是“私立”?实际上,我在撰文前是做过功课的。经搜索,我发现,有些资料说它的性质是公立,有些资料说它的性质是私立的,但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认为“私立”的说法更靠谱。

 

香港科大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私立”或“私立”的明确说法。资料表明,香港科大是香港政府出资20亿美元于1986年开始兴建的,一个常见的说法是香港科大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高等院校之一”,这大概就是刘健先生认为香港科大是公立大学的依据。可是,政府资助就意味着它是公立的吗?不是的。判断高校的性质,既要看创建资金的来源,也要看维持大学正常运行的日常经费来源,更要看它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属于谁。虽然香港科大在创建之初接受了政府的20亿美元资助,但政府并非香港科大的所有者,香港特首(1997年以前为总督)确为香港科大的监督,但“监督”并不等于“老板”,香港政府对香港科大的事务没有任何决策权。恰恰相反,特首担任监督说明香港政府对香港科大没有所有权和决策者,因为真正的监督应该是异体的。

 

经费方面最能说明问题。资料显示,最近几年,香港政府每年资助的资金都在两三亿港元之间,而香港科大每年的学费收入都在4亿港元以上(学生近万名,生均年学费4.2万多港元),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捐助。公开的报道显示,2005年,仅霍英东一人就一次性捐资8亿港元。很显然,香港科大的绝大多数经费来自社会,这怎么能算是“公立”的呢?

 

香港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发展起来的,其教育体制显然也是沿袭英国的模式。而英国大学的“性质”状况如何呢?刘文说“欧洲的名牌大学全部是公立的,包括英国的剑桥、牛津在内”。果然如此吗?牛津大学博士喻恺在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模糊的英国大学性质: 公立还是私立》的文章。该文中提到,牛津大学2004年的《学术战略绿皮书》中清楚地写到:“……事实上,牛津已经是一个私立机构……”

 

欧盟曾在一项指令中把大学列入了公共机构的名单,但剑桥对大学被列入公共机构持有异议,并向英国高等法院起诉英国财政部。根据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剑桥大学2006至2007财务年度的总收入为9.58亿英镑,其中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不到总额的20%,来自于学费和研究的收入约占30%。虽然学费和研究收入中的一部分可能可以被归类为财政收入,但即使完全不考虑学费和研究收入,剑桥大学的其它收入,包括考试服务、出版印刷服务、其它收入以及捐赠和投资收入,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50%。按照欧洲法院对“公共机构”的解释,因为剑桥大学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非财政经费,因此剑桥大学毫无争议地不属于“公共机构”。

 

通过对英国大学的性质的研究,喻恺认为,大学的“公”、“私”属性是多维度的、相对的和动态的,以及人们判断“公”、“私”属性时,对维度的使用是选择性的。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学的“公”、“私”性质已从较为清晰变为了非常复杂下的模糊,许多大学的性质已远非简单的“公”、“私”二元法可以概括。但,英国所有的大学均是根据各自章程进行独立治理的独立法人机构,而所有的大学也都具有慈善机构地位,也即非营利性地位。无论大学最初是由私人成立,还是由政府成立,其均不是由政府机构所拥有,也即是说,其在所有权性质上,具有私有或非政府所有的属性。

 

很显然,香港科大与英国大学的情况非常相似。它似乎界于“公立”与“私立”之间,说它是“公立”或者“私立”都是不准确的。但如果非要根据“二分法”分出个“公”和“私”的话,那么还是后者更合适一些——毕竟它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而且管理是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