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我们必需什么样的素质条件


  作者: jhezf(2010-11-22 16:13:17)  

  “创新”无疑是当代人类尤为关注和最为着力的方向之一。在我国,从倡导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到提出建设“创新工程”,进行规划和建构“国家创新体系”,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的历史性升华和时代性自觉。

  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足和改造,意味着对现实中所没有的东西的探索与建构,也意味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建设。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创新是很不容易的,它对思维者和实践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窃以为,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不可或缺的。

  天赋。明眼人都会承认,人们在天赋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能否创新存在很大的关系。比如:很多人喜欢下围棋,但很少有人具备聂卫平、马晓春、李昌镐式的天赋;中国人喜欢足球,但很难达到巴西人的天分。再以笔者熟悉的文史领域为例,纵观中国二千多年学术思想史,有四个历史分际性的转折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九流十家,横空出世了一批像孔子和老子这样的文化巨人。二是明代王学未流向清代经世致用的实学学风转折,出现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三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规模传入,中国固有的传统面临崩塌的危机,学术思想进入重建的大动荡之中,出现了林则徐、曾国藩、严复、孙中山等。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户千年未有之变局。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学说传入,为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出现了陈独秀、毛泽东、胡适、鲁迅等创新型学政式大师。这四个转折点都处在天崩地解、社会转型、传统文化价值发生危机、新思潮产生的时代。为什么只有廖廖数人能引领潮流、独领风骚呢?这是因为,这些创新思维者、实践者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或洞察力,在自己着力探寻的领域,他们就像卓越的控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拓深深掩埋在地下的矿藏。由于这种非凡的能力,有天赋的人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力行与时俱进,并最终收获惊人的业绩。

  深厚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尽管天赋在创新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在创新思维的形式中,后天的因素也十分关键。我们只有不断地与拥有原创性思维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等进行对话,认真阅读他们的著作,才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造热情。事实上,只要不满足于自以为是的所谓“创新”、伪“创新”、克隆“创新”,口惠而实不至的“创新”,我们就得认真进行知识积累,正本清源,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真正发散出有效的、创新型思维。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创新的源泉不仅仅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实际上,文本的价值也就在它们现实世界的意义昭示中。只有善于捕捉解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将其贯穿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创新才会体现出它的实质性内涵。从这层意义上讲,来自生活的体验比来自文本的知识积累显得更为珍贵。

  强烈的兴趣。一般来说,一个思维者、实践者、研究者要是对自己的探究对象缺乏强烈的兴趣,他在这个领域里进行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丧失了进行创新的动力机制。中华民族曾经有自己的历史辉煌,以其汉唐雄风而领先于当时的人类文明。而晚清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从根本上说是创新精神的束缚和压抑,创造能力的萎缩和衰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多,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培就了当时士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心理,这个因素不可小估。既然做官能随意配置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资源,能拥有太多的好处,谁不奔向这条捷径呢?谁还对自己的领域具有深入研究,进入创新的兴趣呢?即使有一些人师夷策,办教育、搞实业、兴水利,甚至图变法,也基本上是一些仕途不顺的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据传,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官僚之风盛行,竟然有掌大厨的师傅评到正教授职称的奇闻出现。试想,这对于那些真正埋头做学问、搞研究、孜孜不倦进行创新的人意味着什么?自然是公平正义感丧失,研究热情兴趣退却,创新精神萎缩,创造能力下滑。最终难出结出创造性的成果。

  顽强的意志力。人们常说天才出于勤奋,而勤奋所必需的正是顽强的意志力。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寻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进行创新是很困难的。近一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人们耳熟能详,现在看来是为政之举的创新。为了变法,“拗相公”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由此可见,创新是一种极其艰辛的劳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原因很简单,随着王安石与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这两位具有大家风度的政治领袖相继去世后,两派政治力量由道义与治国理论之争,蜕变为私利、意气与权力之争。当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时,这种创新必然无果而终。

  创新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人在开发和利用自身创造力方面的自觉程度、广泛程度和深刻程度,与人的素质以及潜级的实现程度呈正比递进关系。是因循守旧,还是锐意创新,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表明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从地理情况看,南陵县境内有很多山川,但山地文化并未构成南陵本土文化的主体。从文化内容上看,青铜文化的主干是治炼和制造,三国文化的主干是历史和沿革,太白文化的主干是人物和诗文,这些文化散绮涣彩,底蕴深厚,但也没有构成南陵本土文化的整体力度,因为在南陵,若无河域文化的贯穿始终,我们很难把各种文化现象串接起来。正如清弋江哺育了弋江等集镇,漳河哺育了籍山、三里、许镇等镇,七星河之何湾镇等,正是一种母性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南陵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今日南陵来说,则表明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觉性水平,特别表明其对于未来的责任态度。因为,只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创新精神,并自觉进行着有组织、有成效的创造活动的南陵,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