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我在家去了几次农贸市场。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食品价格表面上好像没有上涨,但价格实际是上涨的,而且涨幅非常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秤”。那个农贸市场几乎所有摊贩所使用的“秤”基本就不该叫“秤”,就是摆设,说它是什么“7两秤”、“8两秤”,都算是夸奖它了,其实那是个摊主说多少都行的秤。
我买了一样东西,要我80元,我明显感觉“秤”不对,就和摊主交涉。结果摊主十分坦率,他说:我们这儿都这样。你要准秤可以,但每斤的价格就不是现在的价格了。我问多少钱一斤?他当即就把价格提高了30%。我说:那好,就这样。结果多少钱,50多元。看见了吗?提价30%后,还便宜了30元。这是多大的价格水分?
我当时对“秤”十分气愤,为什么本该国家垄断的“度量衡”生产,现在变成了胡来?据说,现在准斤准两的根本卖不出去,而大量销售的“秤”必须可以允许购买者任意调整。天哪,中国还有“公器”吗?
转头一想,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我怀疑,现在的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是不是被“缺斤短两”给掩盖着?如果是那样,那现在的“通胀”将是什么水平?的确,我们确实感到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我的同事都有此感受,生活成本太高了,难以承受。
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整治,但我可以肯定,加息、紧缩货币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加息也好、收缩流动性也罢,它都是通过抑制需求,达到抑制价格目的的。如果用加息的手段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告诉我们说:你要少吃饭、少吃肉、少吃菜,然后让食品需求减低,人们买粮、买肉、买菜都减少了,价格就降下来了。
对吗?当然不对。勒紧老百姓的肚皮,实现价格下降,那不仅是造孽,而且根本不可能实现。去看看10月份的CPI结构,食品价格上涨占到全部价格上涨因素的74%。这是现实,支持加息抑制食品价格上涨,就等于支持用老百姓饿肚子的方式压低CPI涨幅,这不荒唐吗?
现在多部委开始出售整治市场秩序了,早就该这样做。现在才做,太迟钝了。我看到,增加供给的食品价格价格政策是正确的,但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必须看到,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成本上涨的因素,比如化肥涨价,气候变化等因素,所以,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比如想方设法抑制化肥价格上涨,必须对受灾害农民予以充分的补贴,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
第二,治理流通渠道,不可能以价格100%回到原点为目标,必须容忍农民的生产成本向终端消费市场传导,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否则,农民赔了钱,不种地,供应短缺,价格会更高。
第三,城市人不怕把利益输送给农民,而痛恨的是中间商的价格炒作。所以,想方设法通过治理把利益留给农民。
这次价格治理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限制外国人买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非常希望能取得效果,但不一定能取得效果。因为中国有4600万华侨,他们很多都在国内有亲朋好友,通过他们购房是不困难的。但可以肯定地说,管总比不管好。他至少解决了我此前反复提出的担心,不让国人买房,最后便宜的房源被外国人控制;至少这项措施可以制止“境外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基金”对中楼市构成冲击。
请注意,限制外国人购房也是资本管制的重要手段。
现在政策开始走向正确方向了,它当然会受到“市场宗教主义者”的大骂,但不要怕,中国和世界都不是一个充分市场,让“有效市场假说”见鬼去吧。我们现在重要的是“扛”住通胀,而不是“抗”通胀。因为这一轮“通胀”的本质原因是“美元贬值”,是美元的货币地位和所有发达国家竞争性货币贬值引发的,中国是受害国,紧缩只能使我们受害更加深重。
如果政府政策方向正确,允许企业把部分成本的上涨传导出去,并考虑到成本传导不过于影响需求,那中国股市一轮“大牛市”(实牛)才会真正有效展开。否则,前端压不住企业成本上涨,后端压住终端消费品价格,那中国的“牛市”将是“虚牛”,短命鬼。当市场预期中国企业利润下滑、破产增加,失业人数上涨,农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时,大熊市就开始了。
所以,股市应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股市“虚牛”化“实”路径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