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就有位——广汽乘用车总经理谈传祺


 广汽自主 底气来自资源掌控能力
——访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吴松

    在传祺少量提供亚运用车和批量生产之间,广汽集团乘用车番禺基地有了短时间的宁静。11月6日,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广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吴松接受本报专访,回答了关于传祺的有关问题。
    《中国汽车报》:对于广汽选择中高端产品切入自主品牌轿车生产,外界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现在,亚运用车在小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推出一款中高级车,广汽的底气来自哪里?
    吴松:广汽选择生产中高端自主品牌,是结合环境和自身特点作出的决策。第一,现在国际主流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厂,国内配套体系已很成熟。第二,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技术入门比以前更容易了。第三,广汽生产中高级车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为两个主要的合资企业主打车型都是中高级车。我们在与本田合资经历中,学习了他们对新兴市场的理解,对精益管理的执行。在与丰田合作中,学习了他们的系统化管理、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员工自我学习的体系。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国人非常勤劳,而且充满智慧,努力去做,就会大有可为。
    《中国汽车报》:您如何评价传祺的特点?
    吴松:广汽乘用车定位于高品质、高性价比。传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起步就与世界同步。传祺吸收了拥有百年品牌历史的中高级轿跑车的底盘与发动机技术优势。二是体现新时期自主的特色。广汽结合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独到理解,自主设计和集成生产线,充分调用了世界资源。今天,发展自主品牌不是一切从头来,重要的是价值判断能力和对资源整合的能力。三是制造精良。传祺体现了广汽一贯的精湛造车品质,工厂主要装备来自世界一流供应商,工艺技术具备全球先进水平。
    《中国汽车报》:为什么广汽乘用车的发动机刚刚开始生产性能就能超过进口原型机?这令人难以相信。
    吴松:广汽乘用车虽是刚开始生产发动机,但有大量有经验的人才,他们大多在本田发动机和广丰发动机企业工作过,熟悉工作流程,因此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广汽乘用车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来自广汽集团合资企业,一部分来自社会其他企业,另一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广汽乘用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干部任用制度和充满活力的培训体系。我们建立的规章制度也不多吧,就四十几个(笑)。我们希望这个新企业有国企的平台、民企的效率、合资企业的流程。
    另外,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制造与设计紧密配合。广汽集团汽车研究院引进了各个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在设计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所有细节上,研究院和工厂的人员共同参与,配合研究完成。
    《中国汽车报》:广汽如何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保持高性价比?
    吴松:首先,广汽乘用车的设备水平高但成本低。因为采用自主设计和集成生产线,项目总投资控制在30亿元以内。比如,焊接主线采用全自动化的先进设备,保证定位准、强度高,而其他非重点部分该用手工的就用手工,控制整体投资水平。在建设过程中,广汽乘用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招标流程,例如“三三制”招标。焊接机器人招标时,全球前七家供应商我们都请了,最后从中选择了性能最好的。
    供应链建设方面,广汽在众多提出配套申请的企业中,有选择地拜访了约600家供应商,最后有195家进入配套体系。这些都是愿意与广汽一起开拓市场、共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供应商。这正是自主品牌的意义。从本质上说,自主品牌产品就是一个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另外,传祺具有高性价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基础研发费不分摊。广汽研究院的投入由集团负担。
    《中国汽车报》:据悉,广汽乘用车的首批50家经销商大多是旗下有广本和广丰品牌授权的经销商,这样选择是出于什么考虑?
    吴松:按照最初的计划,我们是希望吸收一些非广本、广丰经销商进来的,最好有1/3的“体系外”企业加盟,但最后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这么定,主要是因为广本、广丰经销商申请的太多了,在多年的合作中,他们有了很深的“广汽情结”,我们也很难割舍。希望到2015年时,广汽乘用车经销商能达到300家。
    《中国汽车报》:很多汽车生产企业对经销商建二、三级店都有顾虑,广汽为什么鼓励他们建设“1S”店?
    吴松:广汽采取“集群网络”营销,经销商可以少投资、快覆盖,这样实际上也是降低销售成本。另外,从社会效益来说,建设卫星店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这是有责任的企业必须考虑的。
    《中国汽车报》:传祺会有哪些后续车型?销售目标如何?
    吴松:下一步我们会推出SUV、MPV等车型,并适时进入高级轿车市场。传祺明年的销售目标是3万辆,2012年的销量可能达到6万~8万辆。希望10年内,广汽乘用车能够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