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有学者将印度的改革开放起始点也从这一年开始[1]。笔者认为应将从1947年到1957年的经济相对开放的时期看作预备阶段,其间,1951年开始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了几项重要的增长目标,没有为生产制定详细规划。真正算得上第一阶段的是,开始于1956-1957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截止于1991年的专制发展阶段,包括四个截然不同的专制发展阶段:1957-1966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1966-1975年,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且把计划经济的失败归因于控制不足,而不是控制过于集中;1975-1981年,前一阶段过于集中的控制稍有改观;第四个阶段,即1981-1991年,逐步摒弃专制经济,悄悄地实行改革。这是一个明显的经济专制时期。印度开始闭关锁国,尽量限制进口,全力发展自给自足式经济。这些政策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造成经济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在1957年至1991年间连续五次发生汇率危机。第二个阶段是彻底摒弃专制政策,推动市场资本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努力与全球市场接触。
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比,中印在大的发展阶段上存在相似性。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考虑到建政时间比印度晚两年,可以认为中印两国几乎是在同一阶段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路径。之后,印度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而中国却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1978年,中国开始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应该说,从1980年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建设时期。而印度则从1981年开始启动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印两国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从两国的GDP增长情况来看,在两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GDP总量是不相上下的。1982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开始逐渐超过印度,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快速领先。
图1 中印GDP总量比较
从GDP增长率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体上,中国的经济增长变动幅度较大,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态,特别是在第一阶段表现最明显。从1981年开始,当年的印度经济增长还略高于中国,之后中国仅在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低于印度,在1999年与印度接近等速,在其余年份,中国的经济增长都远远快于印度,两国经济总量由此拉开距离。
如果以经济增长的平稳性作为主要考量指标,那么,在第一阶段,印度的体制效果是优于中国的,在获得同等经济总量的情况下,波动幅度较小。而在第二阶段,印度仍表现出了体制稳定的特征,但在发展速度上低于中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也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改善态势。如果将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作为比较的变量,笔者认为,在过去的六十余年中,印度的体制优势在于稳定性较好,缺点在于制度绩效提升较缓慢。但是,稳定性显然是制度环境进化的方向,中国也在顺应并向这一方向转变。从2003年开始,两国GDP增长率的水平开始靠拢,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出现趋同现象,即两国GDP向一个中间稳态靠拢。再这一阶段之后,中印经济增长速度会否出现同步提升或者同步下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有趣问题。
图2 中印GDP增长率比较
按照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发布的卢比兑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2009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FC)为11563.14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MP)为12329.25亿美元,超过了俄罗斯的GDP。
图3 印度历年GDP
(印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之一)
[1] 本节的划分来自Prem Shankar Jha(2010)
印度的改革开放历程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