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培训:执行中不可忽视的“战斗条例”(上)


  职场如战场,一名执行者不但要有效地行动,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行动,符合战斗的“条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职业的风险。

  我们发现,在职场中最后得到了执行成果的,未必是做得最快的执行者。相反有一些相对稳重的执行者,最后也登上了成功的高位。

  同样是在执行,同样是在成长,同样是在奔跑,为什么做得快的、跑得快的人会率先“死”掉呢?这就是常说的大雾中领跑者,因为前无古人,只有一个人在前面跑,对成长路径不熟悉,执行环境不清晰,很可能跑着跑着掉到“陷坑”里。

  所以,执行者有效防范职业风险,不掉到陷坑里、不违反职场的规则、不违战场的条例是非常重要的。
 

  条例一:上司是最好的资源

  在很多执行者看来,上司并不比自己高明多少,这种看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一个管理者能够成为执行者的上司,必有过人之处,或多或少地比执行者要高明和优秀,也一定具备了许多执行者所不具备的特质,正是这些东西,使管理者成为执行者的上司。

  勿与上司为敌。不可置疑的是,上司也有缺陷,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的能力。做上司的不一定要比员工更有效率,或者在一些专业性问题上懂得更多。上司主要责任是制定并布置执行任务,而执行者要负责具体的实施。上司要做的是,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共同为今后的成功来打拼。

  上司不是用来挑战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像军队一样,都会有等级制度。组织总是倾向于支持职位高的人,攻击上司相当于向组织挑战,这种挑战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级别高的人,可以利用更多的组织力量,占有极大的优势。据北约军事操典记载:坦克对飞机的战损交换比是18:1。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因为“飞机”占有高度资源优势。

  2001年6月3日,新浪网董事会宣布,原首席执行官王志东离职。是什么原因导致离职呢?

  有人说,新浪网董事会在美国开会研究同中华网的合并方案时,因为意见不统一,王志东一时意气用事,“义愤填膺”地中途离场,随后,董事会即决定将王志东解职。概括地说,就是与组织决策方向相左,削弱了董事会对他的支持,在孤立中被整个组织所抛弃。这当中包括从四通总工位置上过来的严援朝、与王志东一起创业的汪延,一直到与王志东能够长期保持默契的姜丰年,整个管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或者与他共进退。

  一个CEO,当他遭遇上司的“围剿”时就体会到个人多么的渺小,勿与上司为敌,除非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整合上司资源。有不少执行者的能力远在上司之上,却因为缺乏身为上司所应具备的特质和资源,始终处于被雇佣的状态。一个高明的执行者,时刻要与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1988年,孙宏斌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联想,凭着热情与蛮劲,很快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其时,郭为是联想公关部主任,杨元庆是联想一名工程师。

  孙宏斌赢得了联想一把手柳传志的信任。多年后,柳传志在谈及孙宏斌的功绩时说:“从1989年10月份起,企业部建立了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据报达到了2400万。在解决干部的配备问题上,他们有创新思想,敢于进有能力的人,这对于我们有震动,有思想突破。”

  那段时间正是联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把手柳传志在香港筹备香港联想。孙宏斌凭借自己的业绩和柳传志对他的信任,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权威,联想的老资历的人都逐渐被他压下,联想分公司基本都开始听他的指示了。

  孙宏斌管理的板块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外地分公司,人由孙宏斌选取,财务不受集团控制,还有人说希望孙宏斌带领分公司“独立”出去。更不可思议的是孙宏斌居然办了一份《联想企业报》,而且在这份报纸的头版突出企业部的纲领:“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纲领下面还有“企业部经理拥有分公司经理任命权”等等。很显然,孙宏斌搞的一套,正在走向一把手柳传志的另一个方面。

  孙宏斌手下的人都很年轻,铁板一块,非常抱团儿,按照柳传志的定性,孙宏斌已经有搞“帮会”的嫌疑。不仅如此,在柳传志已经觉察到孙宏斌不寻常的举动的同时,孙宏斌的手下们甚至多次放言要将公司的款卷走。

  孙宏斌的状况让柳传志很震惊,但希望他能改。柳传志要孙宏斌在这几个“青瓜蛋子”和他“老头子”之间作出选择。孙宏斌却说:“我要‘青瓜蛋子’。” 不久,柳传志宣布自己暂时担任企业发展部的经理,孙宏斌另作安排。

  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后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孙宏斌有期徒刑5年(1994年初,孙宏斌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1年零2个月)。

  在狱中,孙宏斌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还吸取教训,协调了和原一把手柳传志的关系。还有18天即将出狱的孙宏斌,借狱警托他到北京买东西的机会,专门去向柳传志道歉。柳传志很感动,众所周知的一个细节是,孙宏斌表示希望能跟柳传志成为朋友,得到了柳传志应允。

  1994年,已获得柳传志原谅的孙宏斌想更快地发展业务,便向联想借款,柳传志等人当即同意借出50万元。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联想和中科集团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如果没有当年的柳传志的支持,可能就没有如日中天的顺驰。

  上司不是执行者的敌人,而是执行者最好的资源。与上司良好的沟通关系,都是从信任开始的。他的信任是根据执行者的表现而一点一点给予的。如果执行者能够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敬业,而没有把它停留在嘴上,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条例二:不要超越组织容忍的极限

  有时候,执行者的一些行为,会威胁到企业、团队原有的平衡,但是这些行为,一定是在组织的容忍的极限范围内,超越这个极限,组织就会制裁。当遭受组织制裁的时候,个人能力是很薄弱的。

  超载总是悲剧。一个执行者工作干得太“投入”了, 往往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震荡,一旦这种震荡超过了组织成员的承受力,受到最大伤害的只有自己。

  明代宰相张居正做人行事过于刚猛,为了推行改革路线,在朝中树敌过多,主观上虽然是为了匡正时弊,振兴国家,但策略上矫枉过正,留下太多隐患。其主政期间,多次遭遇组织内部的反扑,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干涉皇帝后宫生活,超出了内阁大臣的本分和朝野容忍的限度。

  万历七年三月,皇帝要求户部额外拨十万银子给宫中做开销。张居正上言:“财赋有限,若再征金,臣等不敢奉诏矣。”万历皇帝从小在张居正这位“严师”的教导下长大,他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敬畏。所以,在张居正的阻止下,万历不得不收回成命另外索取;万历七年四月,万历又以内库缺钱赏度为由,传谕工部铸钱以进,供内库使用。张居正又上书劝阻,要求万历“敦尚俭德,撙节财用,诸凡无益之费,无名之赏,一切裁省……”;万历八年,太后因皇帝酒后胡闹,命由张居正替皇帝写罪己诏(检讨书)。张居正居然毫不推迟地照办了,并以引诱领导不务正业为名,将领导身边几个关系好的太监予以处罚,让领导大失颜面。

  代表大明王朝的领导却受制于下属,这是朝野所不堪忍受的。朝臣们对张居正的一致评价为 “威权震主”!当领导的屈辱、同僚的不满超过了容忍极限的时候,终于爆发对张居正彻底的清算。对于张居正的不幸,有人说得恳切:“(张)殚精毕智,勤于国家,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不敢言其达,皆非实情也。”

  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投入”而忘乎所以,认为对组织有了“投入”就有了优越感,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优越感,我们少了警醒,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漠视了组织的容忍,从而把优势变成了“超越”——超越组织的承载,又演绎了一幕悲剧。

  不可以怒制怒。“七情之中,惟怒为难制!”人一旦处于愤怒的状态,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做错事、蠢事的机率便大大增加。

  佛教有个讲“怒”的故事: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用一枝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就跌下来,碰石头而死。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糟糕!”

  人发怒的时候,是不正常人,他被这种情感控制了理智。所罗门群岛位于南太平洋上,这里的一些村民使用一种独特的伐木方法。如果一棵树太大了,无法用斧子砍伐,当地人就用自己的发怒的喊声来砍伐。凌晨,力大无比的伐木工爬上大树,怒气冲冲地放开喉咙大声叫喊,怒得淋漓彻底,喊得津津有味。连续这样做30天后,大树就自动枯死,然后倒地。其原理是:怒喊声已经扼杀了大树的意志。

  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可是我们经常在这样做。当不如意的时候,总对着领导怒喊、对着新员工怒喊、对着客户怒喊,喊得莫名其妙,可又喊得无法阻止。机器和物品会静静地接受怒喊,但是面对组织的时候,怒喊只能让组织遭殃,而自己却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的时候,执行者吃亏就吃亏在这里,用怒喊、怒气压抑别人,得到的却是更强烈的报复。

  谦虚是最好的自保武器。当执行者立了功之后,往往会得到掌声。但是你的功劳得到了更多的嫉妒,包括同事谈起来,在赞扬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为什么?你会很委曲的说:“我成功碍你们什么事了?”其实你的成功没得罪别人,但是却让别人不优越了,这就是变相的得罪人,威胁就这样产生了。有了功劳之后,不但是同事嫉妒,你的管理者也会想:这个人会不会居功自傲,会不会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会不会尾大不掉?

  有很多执行者都是这种悲惨的命运,为组织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清理出局,原因出在哪里?不谦虚,没有低调做人,其实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所以,当一个执行者成功了之后,10分功劳要有20分的谦虚来包装。一丝一毫的傲气都可以让原来的资本化为负债。立了功之后,要懂得给别人一点光彩:功劳归功于组织,归功于领导,归功于同事。把功劳分了,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况且它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正所谓:“功不独居”。实际上,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带有全局性的圆满。因为这种谦逊姿态,赢得了组织成员对你的包容,有利于你在组织中自保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