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慈善捐赠的思考


上个月,我收到了我主编的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中国税制》的加印稿费,630元。收到稿费后,我和参与编书的系里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以税务系的名义将这笔钱为今年入学的6个税务系贫困生购买过冬衣物。10天前,我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王珂副书记,一起去了天兰天批发市场给我们系的贫困生购置了保暖的冬衣。挑选了外贸尾货,时尚、质量也不错。这两天突然冷了,贫困生能有保暖时尚的冬衣穿,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该有多么开心啊!

王珂书记本想举办个赠衣仪式,让税务系的老师亲自面对面地把冬衣赠给贫困生,王书记的想法是好的,想肯定税务系老师的这一举动,拉近师生的距离。但是我考虑了一下,还是建议由系里老师和班主任做个冬衣交接仪式,不要直接和贫困生面对面了,因为在12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那是一个新生入学的日子,我作为老师在新生报到处招呼着报到过程中的杂事。中午人少的时候,一个身穿运动服斜背挎包的男孩走过来报道,他那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明显是中学的校服,与其他报到者相比,他没有家长的前呼后拥,也没有行李。他很淡定地对我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暂时先不交学费就报到呢?”我估计他可能是贫困生,就看了一下他的录取通知书,又看了一下录取人员名单和背景资料,“广渠门中学”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我马上意识到他应该是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学生。“走,跟我去办公室。”我没有当众多问他问题,带他到了学院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刘俊红书记的办公室。果然,他(以下简称Z)是一个学习优秀但家境贫困的学生,Z的父母一个是残疾,一个在务农,弟弟妹妹也要读书。刘书记答应为Z和学校沟通免交学费和助学贷款事宜,让Z先踏实地报到、学习,Z很淡定地谢过,就在Z要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叫住他,并从衣袋中拿出100元钱对他说:“拿去买饭卡,吃饭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Z没有接我递给他的钱,而是定定地站住看着我。刘书记在傍边说:“Z,刘颖老师是税务教研室主任(那时我们还没成立税务系),你是税务专业的学生,老师关心你你就收下吧。”Z仍然没有接这100元钱,他向后退了一步,依然用很淡定的眼神看着我,缓缓鞠了个躬就转身离开了。我举着钱站在那里很尴尬,刘书记说:“一些贫困生自尊心特别强,你的好心他会心领的。”这样,Z那淡定的眼神一直留在我心里,让我第一次思考如何在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帮助他们。两年后,我要给Z的班讲税法课了,第一堂课走进教室,我说:“你们班还没推荐税法课代表吧,我建议Z来当税法课代表吧。”第二次课,我拿了一些文具和辅导书给Z说,我的课代表都是这个待遇(为了体现平等,我给另一个班的课代表也赠送了文具和辅导书),Z很坦然地接受了。那一个学期,Z为了生活常去麦当劳打工,耽误了学习复习时间,期末考试成绩是80分。但是我发现,我讲课中的一些细节他是很关注的。比如,我在课堂上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优秀报关员会受到企业的欢迎。”第二学期在走廊上遇到Z,Z突然对我说:“刘老师,你上课说社会会对报关员有需求,我假期用200元买教材和报名,自学通过了报关员考试。”这个淡定眼神的男孩的举动让我很欣喜,他不仅在打零工养活自己,也在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谋划着、奋斗着。后来Z毕业了,现在在税务部门工作,他所在的税局有福利分房,Z现在妻儿车房兼备,生活很是幸福。我和Z保持有电话、网络联系,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再提起过他入学那天发生的事。

我和Z之间的故事让我感悟到,即便是做慈善,也要关注接收人的感受。联想到我国现在很多给受赠者大曝光的慈善搞得轰轰烈烈,接受者的心理感受不一定会好。我以为,先辨清受赠者的真伪,一但确定了需要帮助的人和需要帮助的程度,就踏踏实实地为他们做事吧,和谐社会需要踏踏实实做实事的政府,慈善事业需要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