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上海家化以Shanghai VIVE的新名称,重新推出了经典品牌——双妹,售价最高可达1500元人民币(合220美元),对于一小瓶面霜或香水而言,价格不菲。在翻修过的上海外滩,极富艺术装饰建筑风格(Art Deco)的和平饭店重新开业。”
一、双妹与上海共兴盛
一个时代可以落幕,唯有美丽亘古不朽,“双妹”(Shanghai VIVE)是上海家化品牌家族中既经典又新生的一员,经典在于“双妹”是一个诞生于1898年的上海品牌。1903年“双妹”品牌正式登陆沪上,在塘山路成立上海发行所。1910年,“双妹”入驻南京路475号,占据了其时最高端的时尚地标。1915年,“双妹”旗下已经到拥有众多美妆与香水产品,品类非常丰富、全面。“双妹”的经典产品“粉嫩膏”在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斩获金奖,民国总统黎元洪亲笔为其题词——“材美工巧,尽态极妍”。其时的巴黎时尚界用“VIVE(极致)”盛赞“双妹”的完美。由此,“SHANGHAI VIVE”就成了“双妹”的另一个名字。
1910年开始,“双妹”聘请包括“月份牌画王”关蕙农、杭稚英和郑曼陀等月份牌名家为“双妹”绘制广告。“一座由篱笆围绕的豪华花园里,两个身穿旗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并肩而立……”的月份牌,直到今天,仍受世界各地月份牌收藏者的青睐,成为中国月份牌的经典代表。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双妹”已经力压国际品牌,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美妆品牌。
2010年世博盛会,上海家化携手国际品牌管理团队、法国产品开发团队和蒋友柏先生设计团队,重新激活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国货品牌,用前瞻性的眼光,欲将“双妹”打造成以上海文化为个性的高端跨界时尚品牌。
“双妹”因世博而兴盛,如今也因世博而复兴。
二、双妹之顺势而动
2007年,“双妹”的复兴之路已经紧锣密鼓地秘密展开。从最初品牌组合模式的探讨,到品牌定位高端奢侈的测试,逐渐清晰明确地走向中国第一个高端跨界时尚品牌的定位方向,并以上海文化为个性,集奢华、经典、摩登、风情于一身。以源承1930年代上海滩名媛致美方略,融合现代国际先进科研技术,通过美妆、配饰、文化产品等全方位演绎“东情西韵·尽态极妍”的现代名媛与大都会女性形象,彰显极具个性、融汇东西的女性风采。
时机往往是成功最大的推手,“双妹”的复兴也正是踏准了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60年这一变革交汇期:
1、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跻身继纽约、东京后的全球第三大都市圈,1万亿GDP为中国经济龙头,超过韩印,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发展重头,化妆品行业的精细制造和体验服务是这两个趋势的综合体现。
2、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 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达到94亿美,世界第二的购买奢侈品的国家,购买了世界上27.5%的奢侈品。中国划入富裕和消费豪客的数量达到500万,中国奢侈品市场年增长速度为19%。未来五年内,中国的奢侈品年消费额将增至146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奢侈品市场。
不过,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却匮乏。在位列前50名的奢侈品品种中,基本来自欧洲美国。
3、上海文化:强势经济带来强势文化,“双妹”的复兴,也是和着上海复兴的节奏。上海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城市方向,创意时尚产业成为政府支持重点,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
上海复兴的魅力和整体优势的崛起,使得海派文化重塑信心。体育(姚明)、活动(世博会)、电影(花样年华)、酒店(外滩)、建筑(artdeco)、艺术(海派艺术)、服装(上海滩)等领域已经证明了这个趋势。以上海文化为个性的高端跨界时尚品牌,在西方文化品牌割据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里,有着独特的定位差异和市场趋势!
特别是具有全球效应的世博会,成为上海文化的宣传片,7000万游客的商机以及后世博旅游市场(09年中国就接待了5090万名国际游客和397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上海国内外形象提升,也带来海派文化兴起,代表上海形象和文化的产品成为阳光市场。
4、全新消费观念的群体:上世纪出生“80后”(人口2.34亿)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周杰伦也30岁了,“这些新一代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要比老一代更有信心,这,或许会成为双妹切入年轻高端消费市场的客观社会基础”(麦肯锡)。新消费观念下的4亿网民,带来09年淘宝网2000亿元交易额,东方电视购物近30亿元购物额,国货重生、绿色环保、中国文化等观念成为新时尚观念和产业趋势,全新的营销渠道和模式带来无限商业契机……
三、双妹复兴更赋新
“双妹”在品牌渊源和上海文化气质虽然与历史一脉相承,但是在定位、产品线、渠道和传播上则是全新模式,这对于过去上海家化包括中国的企业来说不啻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双妹”的复兴并非是对于经典的简单复制和怀旧,时尚的生命力在于从经典中找到精髓和品质,在现代审美的理解基础上的传承和创新。“双妹”的华丽转身,赋新品牌,复兴更赋予新意。
1、文化定位
品牌的背后是什么?品牌的背后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文化。产品价格从来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塑造了怎样的价值!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是祖先对上海的赐予,中西混血主义与在矛盾两极之间游刃有余,是上海人意识形态的写照。而反映在女性世界里,又形成从上海名媛到都会新女性所独有的内敛的开放,静中蕴动的风情。“双妹”就是要做这种风情的代言人。
“双妹”所代表的上海文化就是:东方的西方的、民族的国际的、摩登的经典的、传统的时尚的、内敛的开放的。是游离在东与西、经典与摩登之间。含蓄是东方意态的传统表达,是骨子里的文化根基;而热烈和奔放,则来自于对西方风潮的倾慕。
“双妹”品牌源承一九三〇年代上海滩名媛名媛致美方略,在大都会女性的活色生香中,复苏东方精神,复刻彼时华光,以高贵工材精心研配及雕琢,融入时间与智慧,蕴藏上海魅力名媛绮丽传奇。材美工巧,尽态极妍。静谧优雅,不动声色中尽现摩登与奢华。彰显极具个性、融汇东西的女性风采。
同时,借鉴佰草集海外运作时“部分欧洲消费者抵触中国制造,但对上海制造、上海设计有较高认同度”的反馈意见,“双妹”选择在以“上海制造”为市场切入点,打造“属于中国上海的高端时尚化妆品”的品牌形象。
2、全新产品线
“双妹”作为以上海文化为个性的高端跨界时尚品牌,与台湾蒋氏后人蒋友柏及其“橙果设计”跨界合作,对“双妹”的经典系列进行包装设计,共同演绎一份时隔半个多世纪的牵手传奇,蒋友柏以其家族基因和对上海文化的独特视角和理解,诠释了“双妹”品牌的“东情西韵,尽态极妍”。这是来自于双方共同的文化血统、共同的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的价值认同、共同的对经典文化的时尚演绎、共同的对上海文化走向国际的推动等。
“双妹”携手国际品牌管理团队、法国产品开发团队以现代科技融萃中西奢美工材,再现海上名媛致美方略,撷取上海名媛晨起时,独特的“沐、润、梳、描、怡、妍”六道扮姿媚态,划分出“沐浴、护肤、洗护发、彩妆、香水、配饰”六大系列产品,与其他品牌做区隔。
首批上市销售的产品包括护肤品、香皂、香水、丝巾,彩妆、服装、首饰,甚至音乐等在内的40多个产品, “整个产品线呈现出的是上世纪30年代整体上海风情的文艺复兴”,比如“双妹”复刻的经典系列美颜产品——曾于1915年荣膺世博金奖的“粉嫩膏”,并以先进工艺升级演绎,臻萃白松露、玫瑰纯露、水解珍珠等稀有养颜菁华。而配饰产品中,则有邀请著名国际插画师绘制的双妹丝巾,新锐插画师绘制的T恤,特别定制的海派珍珠饰品等。
“双妹”的设计需要做到:中国人看了很国际;外国人看了很中国;老年人看了很怀旧;年轻人看了很时髦。
3、渠道就是文化
“双妹”的上海渠道拓展,将选择具有上海文化地标,情感地标,形象地标的高端场所,与“双妹”所代表的上海名媛文化相匹配。选址在于文化对味和格调精致,而不在于多。
“双妹”选择和平饭店为品牌首家店,因为其地理位置、历史印象和复兴定位,与“双妹”品牌非常一致。和平饭店所处外滩的定位越来越高端化国际化,而创建于1929年的和平饭店以豪华闻名,响彻沪上,曾经是上海及远东的地标性建筑,2010年世博前夕以全新的姿态璀璨重生,彼时的“远东第一楼”再度回到上海滩“社交中心”的地位。和平饭店与“双妹”品牌都是存在于1930黄金年代的传奇。
“双妹”2010年计划至少开5家店,并以“先上海后外地,先国内后海外”的步骤扩张。“双妹”的开店计划将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在全球的蔓延节奏,在上海文化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地区和国家,都将拥有“双妹”的潜在客户群。文化的差异感和吸引力,伴随上海以及东方文化在全球的兴起,“双妹”在国际舞台上,将展现更广阔的魅力空间。
4、创新传播
一个新兴化妆品品牌建立的初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上相互认同,相互欣赏才是打动消费者唯一理由!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双妹”拥有他人不可复制的品牌资产——上海基因和文化优势,因此“双妹”的传播模式也将更多的从文化层面进行跨界合作,比如周洁舞剧《周璇》的战略合作,以及与周兵导演的《外滩》植入合作。“双妹”和《周璇》舞剧在历史和文化层面相互契合与交融,舞剧在上海和海外华人地区将具有广泛的关注,而上海城市史诗纪录片《外滩》,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城市献礼片,也是6月份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面对全新的市场和消费群,“双妹”营销团队在传统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圈子营销”“游客营销”“微博营销”等创新模式,将随着上市后的进程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