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公开对话-读《智慧论》之一


 

                                胡志平

 

再登序言:本文最早于20065月在“博客中国”上刊登,200711在“价值中国”再刊登。本次是第三次刊登。在“中国式民主政治”创新制度体系中,按照多数人意志再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既是人民立宪、人民维宪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具广泛性的关键体现。中国式民主政治应包含表达和体现人民意志的多层次制度框架,其中,每隔数年按照人民满意率指标实行民主维宪并及时修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坚守的最高民主形式与内容。它也是中国迈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笔者认为,未来10年,只要没有突发事件干扰、没有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特殊背景,应该优先推行的民主政治改革即为上述这一步。中国民主政治改革迫在眉睫。如果未来10年不能完善上述改革,就意味着“中国特色道路”最终没有完成历史性探索和交接。12年以后,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成长的一代将全面接替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层。这一代,是在“精英拥戴”的时代背景下走进历史舞台的,他们有知识有才能有品质有教养,唯一欠缺的是不能像过去年代中共各级一样,深刻理解“权力是人民给的”。

“学界权位化”、“精英官员化”是上世纪末直到世纪之交已经普及的现象。这种普及自发奠定了走西式民主道路的社会基础,也是精英治国理念深受舆论热捧的当时原因。那时,笔者从知识界听到的“私有化和多党制已经是大势所趋”呼声不绝于耳。但经过中共中央近七年“弘扬宗旨”的励精图治,上述潜在变异基本沉寂。不过,“权力是老板给的”,“权力是上级给的”仍然在中下层各级官员中烙印很深。这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权力观”必须改变。

中共老一代在人民战争中切身感受到了人民推翻腐败王朝的力量,他们即使身处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和平建设时期,也能自发贴近人民群众。这种血肉情缘可以直接遗传给他们的子辈,但不可能没有相应制度保障地遗传给所有党员干部。每隔数年按照人民满意率指标实行民主维宪的满意率投票并及时修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造就中共党员正确权力观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干部懂得:“我的权力是共产党给的,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立宪、人民维宪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最高形式和内容。

笔者希望理论界接受一种观点:中国民主政治离不开知识分子思想先锋和实践先锋的参与,即离不开“精英”参与,社会精英是社会改革与发展活力的源泉之一。“精英政治”并非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脱离过“精英政治”。但是,先进的“精英群体”必须有正确的和持续的进化方向。中国古代,是“皇家精英”――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人身和思想为皇家专有,并为皇权服务;中国当代,是“资本精英”――其先锋思想为利益集团所专有,并为较多利益集团中的大小老板们服务,比如为证劵资本、民营资本、知识资本、权力资本等各种利益团体服务;接着,其继续进化方向则是“人民精英”――为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幸福和发展充当思想先锋和实践先锋。中国精英决不能停止进化脚步。“人民精英”对知识界的首要选择是:必须贴近民众情感,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从基层岗位成长起来。

不过,中国自唐宋期以后已经误读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孔子的“学”主要指自学和用身心体验而学,那时的“学”没有别的含义。唐宋以后,中国精英的成长道路就长期偏离了正确方向,变成了“考而优则仕”;当代又进一步演绎成“校而优则仕”和“学历优则仕”。人们并不知道当年孔子学生主要是自学,他对学生的施教方法也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启发式。《论语》是在没有填鸭式讲义的条件下,学生们联系自我成长经历自发回忆、汇总、集纳孔子言行的杰出论著,可见当时孔子学生的群体创新力非同小可。如果《论语》可比应试成绩,那就是中国文科史上最杰出的文科成绩单。当今北大清华学子有没有感到过惊讶:学生记述老师的言行,他们能做到篇篇经典,字字珠玑,光耀千古而不褪色?若不是用身心体验而学,何来这种学术巅峰?把这件事让给我们来做如何?八成是收集一些时髦的陈词滥调,光耀两载就黯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皇权精英”已经死亡,“资本精英”还将长期存在,也必须长期存在。但需要提醒:即使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需要“资本精英”长期存在,它也应该与西方“资本精英”有所区别。即在思维方式上,并非服从单一资本私利充当思想先锋,而是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考虑资本效率。市场经济不光是资本效率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最广大消费市场的升级和容量,投资效率最终会爆发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在中国,不论“资本精英”的思想侧重点和立足点是为哪个利益集团服务,都不应该偏离强国富民的大方向。

不同精英队伍的成长壮大,昭示着一个国家民主形式与内容最真实的实现程度。现阶段,中国“资本精英”的实力远远大于“人民精英”。为房产资本、证券资本、知识资本、权力资本鼓与呼的思想先锋们,不仅容易发财,而且容易成名,更有无穷无尽的资本为其炒作身价和影响力,甚至金钱可以购买先锋思想,还可以雇凶剿灭不利言论。相比之下,显得一副穷酸相的恰恰是“人民精英”。史上,施洋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在最容易发财的律师岗位上没有发财;如今,方舟子的学术打假顽强抵抗着某些虚伪的知识资本,却招来一场横祸。“人民精英”力量的壮大,任重而道远,它呼唤高屋建瓴的民主政治制度改革。而让所有握有公共权力资源的人懂得“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博文再登保持2006年首次博文原样,少量改动用红色区隔。

 

  中国民主政治的公开对话

 

 民主政治及其相应的国家基本制度及权力架构问题,是当今世界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也是伴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中国执政党必须尽早探索、尽早做出抉择的重大事项。民主政治的根本内容只有一个,这就是:国家基本制度和最高权力架构必须体现民心所向和多数人意志,但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则可以有多种选择。作为适应和实现民主内容的一种通道――其形式一要适合国情才能达到这个国家应所体现的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表现形式十分广泛的“民主”,也将背离人民的民主意志。

什么样的民主形式能适应和体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或者问:在中国,通过积极选择中国化的民主政治形式能不能超越美国在其民主内容上所体现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我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有关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场公开对话。

 

1.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有哪些具体形式?

从国家权力架构的最高层面上看,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可以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有三种。一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或首相。这种民主政治,在形式上有一眼可见的广泛性民众参政特征。二是民众间接选举国家领导人。这种民主政治,在形式上是通过多数人选举少数代表,多数民众通过少数代表的表决权、话语权来体现多数人意志的参政形式。间接选举在形式上没有直选的广泛性或直接体现民意的特征,在民主内容的实现上,它主要取决于代表们表达民众意愿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上述两种民主政治形式均是传统的民主形式。而第三种具体形式才是创新的民主政治,即:广大民众直接针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非个人地位)举行全民立宪投票。这是目前世界各国从未经历过的创新的民主政治的实现途径,也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应所选择的最高民主政治形式。它不仅具备一眼可见的广泛性民意直接表决特征,而且,这种民主形式将可能成为一种相比西方直选总统或首相,更具广泛性和深刻性表达民心所向的崭新的政治改革举措。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种民主政治形式只能在一个拥有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多方面体现先进性的政党的国家才能实现。只拥有为竞选总统而存在的“竞选党”的国家,其民主政治在表达民意上的实现程度,则受到经济发展条件和公民素质的制约。(参见《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形式与内容》一文关于四种功能的政党的界定。点击: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7919.html

 

2.西方竞选党之争与总统大选是不是民主政治的最高形式?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民主政治的形式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民众直选总统个人或首相个人,就是民主政治的最高形式。其实,民主政治是否达到一种最高形式,主要是看与这种形式相适应的人民意愿被实现程度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不能单一衡量民众参与表决的广泛性程度――参与表决的广泛性仅仅是体现民主政治的一个方面。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候选人均是由两到三个“竞选党”之间分别提出的。绝大多数民众对总统候选人的了解程度,都局限于“竞选党”出于竞争目的对所推举精英人物(候选人)的分别介绍和宣传,局限于竞选期间“候选人”的演说、表现或做秀。多数民众正是根据上述两个方面为候选“总统”投了赞成票或反对票。但事后,他们才忽然发现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有暧昧关系,尼克松是靠一手制造和隐瞒“水门事件”才赢得大选,等等。在美国,因为民众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因对候选人个人了解程度深受局限的“盲选”问题,一次又一次经历了选民意愿不可能做到准确表达的尴尬,所以,最终反映出来的大选趋势则演变成为:广大选民宁可把选票投给著名演员和著名球星,也不愿投给政治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民众参与表决的广泛性程度不等于人民意志被实现的广泛性程度。如今的美国选民选总统,大多倾向于只需要选个诚实的人,选个在竞选之前就已经熟知的正面形象。至于他是否是合格的政治家,不管。所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至少不因为了解程度甚浅而愧对自己的一张选票。

由此判断,民众针对总统个人的大选形式还不能被称之为民主政治的最高形式。

 

3.探索中国政治改革能否成为世界范围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典范?

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典范必须深刻体现出:民众参政形式的广泛性与选民意愿被正确表达的广泛性的高度统一。也就是民主形式与民主内容的高度统一。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形式与内容》点击:(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7919.html)一文中,我们提出了中国民主政治及其权力架构的最高体现是:人民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人民立法和制订《宪法》。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大针对《宪法》确立的中共执政党地位举行人民立宪人民维宪的满意率投票,每510年一次,切实保障执政党在不同时期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这样的创新形式,能否成为世界范围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典范呢?下面提出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

首先,通过全民参与立宪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执政地位,在民主形式上具备了民众参政的广泛性特征。这种广泛性与西方式的总统大选相同。

其次,在真实表现人民意志上可以显示出比西方的总统大选方式更科学更先进。我们从理论上判断:延续了数百年的总统直选方式,在上述创新制度面前将成为落后制度。这是因为,通过全民参与立宪确立执政党的最高执政地位与西方总统大选不同点在于:在国家最高权力架构上,选民不是针对总统个人投票,而是针对执政党立党为公的整体形象表达“维宪权力”。它较少存在对某个人缺乏了解程度的“盲选问题”。选民只需要从身边的执政党组织为人民谋利益的表现,来确认其执政地位的可信任程度;它也不需要对政治家个人素质做出普通民众难以辨析的复杂的理性判断,它只需要从身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变化中,来确认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可信任程度。这种民主形式相比直接给总统候选人投票,可显著降低民众因“盲选”而导致的违背选民意志的风险,同时,通过满意率可以较准确衡量执政党立党为公被信任指标的升值或下降。

第三,它在决定执政党执政地位不论是等额表决还是差额表决两种情况下,均能真实反映和表达民心所向,均能及时调整和约束执政党集团的执政行为。如果是针对总统候选人个人投票,候选人即使多达35人,这与少到1人的等额选举一样,都存在着并非能克服“盲选”而违背选民真实意愿的问题。实际上,在美国的精英群体中不论选谁当总统,都是大同小异。复杂的竞选程序和眼花缭乱的竞选表演反而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了。而针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维宪投票,则不论有没有反对党存在,民众都能通过赞成票或反对票来正确反映举国民心的支持率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从而真实发现某个选区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可能存在问题。在这种民主形式下,国家要不要临届更换执政党的问题,不再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通过不同选区选民对共产党执政满意不满的“民主意志”了解地区间的民心差别,及时修正执政党的局部工作缺陷,巩固和提升执政党立党为公的先进性,则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主因。(或许说:这种投票方式没有另一政党竞争,投来投来去都是共产党,久之必然机制僵化失效。然?不然。我们不能囿于民主政治的形式考虑民主。上述,虽然形式上没有另一政党竞争,实质上却有选区间不同中共党组织之间的竞争,每一次满意率投票之后,都将针对选区间党委实行“不满意淘汰”和“末位淘汰”制度,以县级党委为单元,达不到满意指标的坚决“连锅端掉”。这相比西方两党之间高层精英们的吵吵闹闹和幕后的党魁交易,其民主内容的广泛性更贴近民众。)

第四,在被人民确立了领导地位的执政党的领导下,针对政府首脑(总理)个人的信任投票或未来的直接选举,则主要集中在公平和效率两种政绩上,有人民确立而信任的执政党提出政府候选人,选民意志的正确表达问题也由复杂变得简单、有序了。至少不会出现因两个“竞选党”推举精英的激烈竞争,而闹出个“水门事件”之类。(笔者认为,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某一行政统帅职位的全国性大选,即便是未来中国的迫切需要,也应该放在中等收入阶层超过50%人口的前提条件下再予推行,没有这一前提条件的全国性大选,必然是无序的、虚伪的、动荡的和不充分的民主。西方国家曾经经历的此前阶段可以作证,尤其是在利益阶层既分化又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为一个岗位举国大选,多数选民都是盲选。)

 

4.中国共产党能否通过民主制度创新为自己建立一种政治文明的衡量指标?

在经济领域,我们有各种衡量经济运行状态的科学的衡量指标。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途径为政治文明建立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宏观的衡量指标。

实际上,对目前中国,我们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由于它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方面的先进性,由于它曾经有过的历史辉煌和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业绩,不论它有没有“反对党”提出与之竞争执政党地位,其结果都只有一个:全国公民将会以多数赞成票维护《宪法》确立的中共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这种状况,并不意味着非两党竞争执政地位的民主形式即可失去民主与监督。

民主与监督的广泛性在于人民,而不在于两党之间的较量。没有人民表达意愿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而只有两党之间的竞争,那就是精英们的治国方案,是少数人的民主形式。我们假设:在针对《宪法》确立的中共执政党地位举行全民参与立宪之前,把全国划分为以县和市为基本单元的数千个选区(高校、军队和大型国有企业为特别独立选区),那么,全国范围对现任执政党拥护和信任的总计支持率,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执政党从中央到地方整体形象的宏观衡量指标。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各选区通过异地验票所得到的信任支持率,所反映出来的又正好是各地区党员干部整体执政形象的衡量指标。因为,作为中央领导集团的执政形象,可以因中央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好政策、好决策、好政绩而使全国的信任支持率显著上升,也可以因中央领导深入某地民众中体察民情、解决实际问题而使某个选区的信任支持率显著上升。但是,在同一条件下某地选民对执政党的信任支持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所应该承担责任的,无疑就是该地党员干部的形象不良,这种“不良”指标正是执政党整体形象中出现的“败家子”现象,也恰恰是撤换和整肃该地区党员干部的依据(不能等到有大案要案线索被查个水落石出之后才降职撤职,党员干部的胜任标准就是人民满意率过半而不是是否触犯刑律的标准,以人民满意支持率为标准,可以促使多数被掩盖的大案及早暴露,可以使人民少承受一些痛苦)。这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大计。通过这种民主机制,可以实现并加强执政党对各地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使之更自觉地贴近民众,更好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它的机制设计的理论描述是:每一次针对执政党的全民维宪投票的总支持率,是考量执政党全党形象的指标;而各地支持率差异则考量各地党委的形象差异。人民不满意率超过半数的某地党委,党中央应坚决予以撤换。在这种机制设计中,党的中央机构必须维护自己立党为公的形象,各地党委也必须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法如果损害了党的整体形象,必须由各选区党委承担责任。以此永远保持执政党整体的青春与活力。(在这种机制中,如果中央考核各省满意率指标,省委则要求各县保障满意率,县委则要求各乡保障满意率,乡党委则考核各村满意率,由此达成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正常关系被层层落实到群众身边。)

 

5.美国能否充当上述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典范?

显然不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个给国家带来极大荣誉和光荣传统的政党。它的国家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即是为竞选目的而存在的“竞选党”。党与党之间没有先进性差别,只有政见不同的差别。共和党也好,民主党也好,都没有团结全党领导全国的政治能力。这样的政党,显然只适合各自选拔、培养和推举国家少数精英,并从事程序化的总统竞选事业。

美国目前体现人民意愿广泛性程度的民主质量的提升,是伴随着中产阶层人数的扩大而逐步提升的,是伴随着广大黑人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改善逐步提升的,也是伴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提升的。它与两党之间的竞争机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其最初体现民众参政广泛性的大选活动,所能实现的真实表达民众意愿的程度则很低。美利坚前一百年占人口一半的黑人种族不仅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而且遭遇的种族歧视不堪回首。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民主权利经历了无数磨难,当年,共和党和民主党领袖们有谁站出来为他说话?历史上的马丁•路德·金(像南非曼德拉一样杰出)完全有做“美国总统”的资格,却没有受到美国民主政治的支持。

即使到今天,美国民众对政治家的信任程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对著名影星的信任程度。所以,美国的老政治家议员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到影星们中间培养和选拔“总统候选人”,这实际上就是那种级别不高的民主政治形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很典型的实例是小布什和切尼之间竞选总统。实话说,任过两届副总的切尼的政治才干和执政经验远甚于小布什,但选举结果则是小布什胜出。什么原因呢?我们来听听美国选民中代表年长妇女们的一位老妈妈的评论:“切尼的那副模样,看起来比我们这些妇女们要精明得多,我有钱决不买他的股票,因为我算计不过他!”于是,她们把总统选票投给了长相老实巴交的小布什。岂不知这个一脸厚道的小布什,其实比切尼更尖滑透顶!选民们期望选个老实人的“民主意愿”实现了没有?没有。美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今天这样――选民们不顾一切惟愿选个老实人的政治愿望――惟愿选个大家都能“算计得过他”的国家总统,不能不说美国大选的现实状况已经演变成一种俗不可耐的国家级游戏,不能不说这是民主政治只注重形式设计的伟大的悲哀!发展下去,美国的民主政治形式还将进一步做假、做秀、做表面文章,不然,所有高智商的政治家均显不出“老实人形象”。台湾跟着学,首次大选就策划出了“流氓弹”事件――子弹擦着秀莲的大腿打中阿扁,尖滑透顶的阿扁终于因为苦肉计而变成了老实巴交的受害者形象,果然中选了――俗不可耐到了何等程度!

我想:如果美国宪法允许,将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选民们宁可把总统选票投给三岁儿童,也不会投给“竞选党”推举的精英。因为三岁儿童最诚实。在此一问题上,美国选民们是值得同情的,他们面对的民主政治形式如此具备广泛性的表面特征,却解释不了“盲选”的真正原因何在。于是,选举总统的唯一标准也就只剩下“诚实”二字了。这种状况,是否能够解释为美国选民们长期经历着一种仅有表面广泛性特征的民主政治的愚弄?是否可以解释为整个大选程序在其根本立足点的设计上就存在着不诚实病根?

我们一言难尽。

(相关链结:胡志平著《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形式与内容》点击: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7919.html 

 

             胡志平,2006519

(引用请注明出处)

 

(来源:博客中国:http://huzhip9.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