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化第二阶段: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以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当前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如果说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那么,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将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已经顺利、全面地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经常项目完全开放,部分资本项目也已经开放,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贸易国。可以预期,在未来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中,其重点将不可避免地是金融的改革开放,即通过逐步放松短期资本项目管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以融入到金融全球化进程中。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个全球化阶段迫在眉睫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3700美元,为1978年的66倍,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储蓄率长期维持在40%—50%的高水平,累积了巨额财富,2009年仅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就达近60万亿人民币,为1978年的517倍,其中居民和企业存款分别达到了26万亿和21.7万亿人民币。

  当前,尽管我国还存在着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收入分配问题,但是总体已经出现超额储蓄和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个全球化阶段迫在眉睫。第一,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币值重估压力,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即处于稳定升值通道,中国人民银行又于2010年G20会议召开前宣布再次重启汇率改革,摆脱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第二,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GDP)不断上升,至2006年甚至超过了60%,净出口率(净出口/GDP)在2007年上升至近9%。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依存度和净出口率虽有所下降,但可能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保持在较高水平。第三,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2009年已达到了23991万亿美元,为1978年的14365倍。这些巨额的存量外汇资产以及未来新增的流量外汇资产都需要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

  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着力于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保持内部的金融稳定;后者则着眼于建立合理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维护中国外部的金融安全。

  首先,没有人民币国际化的资本项目开放意味着中国的对外金融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企业和金融部门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以美元和欧元定值的金融资产中,这不仅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承受着美元、欧元相对于人民币贬值的汇率风险,而且,在当前欧元债务危机和美元滥发的背景下,这些外汇储备也面临着主权国家的信用风险和货币发行过多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此外,不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意味着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格局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而这种格局是美国能够用美元支付贸易逆差、维持低储蓄率乃至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其次,只有推动资本项目有序、有效的开放才能疏导国内的巨额储蓄,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维护国内的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近些年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市场正在迅速膨胀,尤其是2009年巨量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之后,主要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惊人。显然,对于国内过剩的流动性仅仅依靠“堵”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拓宽资本输出渠道,加以疏导。

  我们已经意识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并正在推行相应的措施。例如,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2009年7月在上海和广州试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近期又将试点范围推至全国20个省份。再例如,在资本输出方面,我国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对外并购活动逐年增加,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机构也在大力支持“走出去”战略。

  但是,总结当年日本的教训,我们发现这些政策尚有不足之处。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我们目前主要是从贸易结算方面推动,而货币国际化的成功依赖于两个相辅相成的功能:贸易结算功能和价值储藏功能。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从发展境内外人民币资本和衍生品市场入手。在资本输出方面,虽然“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态势还是以外汇储备为主,并且,“走出去”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国企和国有银行,这种资本输出方式在当年的日本已经被证明是存在严重缺陷的。

  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可沟通境内外金融联系

  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以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当前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就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成败而言,放松管制以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基础。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法律环境、金融管理制度、金融人才建设方面的缺陷,国内的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国内的资本市场不可能立刻成为国际化的市场,上海也不太可能立刻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在进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的相对优势就是,我们已经拥有了法律环境优良、金融管理制度合理有效、金融人才聚集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如果说在过去30年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香港发挥了沟通境内外经济联系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如今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该成为沟通境内外金融联系的通道。

  为此,应该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同时,立足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发挥QDII和QFII的战略作用。

  第一,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自2003年6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订CEPA协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目前的人民币业务还主要集中在汇兑业务和存款业务方面。可以说,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香港的人民币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启动。

  第二,在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在中国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基本完成前,QDII和QFII既是有效、稳妥的资本项目开放通道,也是培育人民币价值储藏职能、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通过QDII可以推动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建设,通过QFII则可以成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投资国内市场的通道。但是,这两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具却被用到了战术层面,尤其是QFII,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94家QFII完全被外资机构所掌握。

  未来应该充分重视QDII和QFII作为资金流出、流入通道的战略意义,立足于香港中资金融机构,以QDII和QFII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境内外人民币资本和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培育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经营国际业务的经验和人才基础,使之在未来全球经济和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