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首先依赖强化社区职能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依赖强化社区职能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实现社会管理全覆盖的体制平台,必须以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为核心,拓展职能、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我国城乡社区一方面被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居委会既要代表居民行使自治职能,还要受托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社区居委会处于两难和尴尬境地。根据相关成文法规规定,作为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具有“看守”性质,改革开放前的居委会的任务并不重,因此组织力量始终比较薄弱,居委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离退休的大爷大妈,属于不领薪水的志愿者,主要工作是“留守看门”,并配合派出所适当管理和服务无业的特殊居民。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行政事务向街道和社区转移,居委会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条款没有更改,社区性质、社区职能并没有多大变化,社区建设的加强与政府已经转移下来的职能相比远远不够。

以北京市原崇文区为例,自2000年来按照北京市统一要求,已经多次从社会上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并且多次提高专职工作者的薪金,但直到现在,拿薪的专职工作者也只占全部社区工作者一半左右,且专职工作者薪水仍然很低。一个三次连任的居委会主任,月薪也没有超过2000元,最近北京市大幅度提高社工工作者工资,但城区居委会正职工资仍然只有3000左右,也远低于一个刚进公务员的应届大学生实际工资水平。北京市已经多次从到期“村官”中选人留京进社区,但至少过半数皆因待遇太低中途退出。社区工作者处于管理和服务居民群体、社会单位的第一线,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工作十分辛苦,短期可以靠党性和觉悟完成各项工作,长期看必须主要依靠待遇留人。

加强社区工作,一是要重新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能。在不改变社区自治性质情况下,根据已经和将要担负的社会管理工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能进行重新界定,使其履行工作能够名正言顺、名副其实,也为对社区进行规范管理创造条件;二是要重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必须具有健全的组织配置格局,确实形成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分工安排,党组织领导全面工作,居委会主要侧重于居民自治工作,服务站主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三是要整合在社区的政府管理队伍。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下派管理人员进社区,要对计生、劳动、城管、治安、流动人口、残疾人等政府职能部门派出的协管员队伍进行整合,变条管理为块管理,克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提高体制效率;四是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明确社区工作者人员“社工”属性,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加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五是要建设社区志愿者工作队伍。形成志愿服务的常态机制,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六是要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相应级别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使社区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地;七是要加强社区硬件环境建设。对社区建设是否重视首先看硬件,要把社区各种办公用房从危旧平房、地下室、分散化用房中解放出来,城市新小区开发、老小区改造,都要首先确保社区用房,根据社区工作者多少、承担任务多少,按照正常标准给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