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需要重新解读


                         儒家思想需要重新解读

      一 、什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它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即为爱人。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了礼中。 
    2: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它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它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9: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的政治思想内核与错误取向

     儒家思想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封建王朝)服务的。其目的是想自已世代福贵,要让被统治者甘当顺民。它是在社会阶级、阶层地位差距不能消灭的情况下的一种有利于压迫阶级和阶层的道,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体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愚弄性。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实际上不可能按照这些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或政治原则与人们的实际行为总会有距离,儒家思想中的这些道德德选择。
   【1】儒家的“德治””主张,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心理上的教化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的确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但当社会起示范作用的官员也不能以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德治”只不过是一种梦想。儒家的“德治””主张也是不平等的。            
   【2】儒家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个体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 主张由有伦理天性的特殊“人”来管理与统治社会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法则,有碍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3】儒家的“礼治”主义,认为人不能平等,具有贵贱之分,各有其特殊地位和行为规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以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核心,是社会民主公平的毒药,是中国历代当权者的蜜糖。

    【4】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这是中国科学创新,改革进取的最大精神枷锁。以致“五四”以来人们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儒家中庸思想的缘由。

     以上儒家思想的这些口号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体也只是一种欺骗,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实际上不可能按照这些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看似有理,实际上也很难站住脚。因为,道德或政治原则与人们的实际行为总会有距离,这是一般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家提出这些道德原则,是在社会阶级、阶层不能消灭的情况下一种不利于被压迫阶级、阶层的道德选择。

              三、儒家思想需要重新解读并去伪取精

      儒家思想其阶级基础的小农,今天仍然存在。其民本主义和博爱等思想,今天也在提倡。社会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结合点是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的追求。我们可以用现代观念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还可以借鉴现代新儒学对其话语方式进行改造,去伪取精,使思想道德建设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和道德的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因此,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文明之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礼仪没有那些制约人的道德规则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要混乱了,即使是严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儒家思想这种无形的道德行为规范直根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以弥补法律制度力量的不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当今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倡议,这对于解决国人思想道德水准下降无疑是切中肯綮。“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对于儒家文化,我们既要去除其时代局限性存在的落后与消极的一面,又应提取它其中符合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及人类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当然,这需要作长期的努力,盲目轻易地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不妥的。(左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