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需要重新解读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仁:即为爱人。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了礼中。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它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它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封建王朝)服务的。其目的是想自已世代福贵,要让被统治者甘当顺民。它是在社会阶级、阶层地位差距不能消灭的情况下的一种有利于压迫阶级和阶层的道,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体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愚弄性。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实际上不可能按照这些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或政治原则与人们的实际行为总会有距离,儒家思想中的这些道德德选择。
【1】儒家的“德治””主张,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心理上的教化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的确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但当社会起示范作用的官员也不能以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德治”只不过是一种梦想。儒家的“德治””主张也是不平等的。
【2】儒家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个体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 主张由有伦理天性的特殊“人”来管理与统治社会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法则,有碍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