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苏浅《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苏浅


当然它是身体外的
也是边境外的


当我试图赞美,我赞美的是五十米落差的水晶


它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加拿大的
如果我热爱,它就是祖国
如果我忧伤
它就是全部的泪水


——选自诗集《更深的蓝》,200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约之诗,或曰纯净之心

 

王彦明

 

    苏浅的诗歌一度为人诟病,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她的诗歌过于清浅、随意,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苏浅诗歌的问题,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多数中国诗人、诗评家对于难度的迷恋,和对写作方向的控制欲。在苏浅的诗歌面前,这些想法显得霸道。在个人诗集《更深的蓝》自序中,苏浅曾坦承自己写得频率极快,“一次三首五首,甚至十首八首”,也并不隐瞒自己的问题,“(这样写)显得随意而任性,潦草;当然也有灵感来临时,自然绽放的光彩。”苏浅很清楚自己的一切。

    我一直认为女性诗歌写作者身上除却应有的细腻和优雅气质外,还应该有一些任性的气质,有一些胡为的心态,一些“蛮不讲理”的态度。这样才更利于解放自我,更利于呈现真实的内心世界。李清照以降,似乎有不少这样胆大的女诗人,在内心中放逐自我。女性写作者善于捕捉内心细腻的感受,内心一旦被打开,写作就会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挡。苏浅的写作清晰,且独具韵味。她的诗歌仿佛打上了她的标签,让人易于辨认。因为她不媚俗,不迁就,不为了写作而写作,一意孤行地进行地展示自己的澄澈的内心。

    《尼亚加拉瀑布》应该算是苏浅相对“著名”的作品。说它“相对著名”,因为苏浅诗歌的随性决定了那些作品在易于辨认和打动人心的同时,也容易遭遇转瞬即忘的尴尬。平心而论,苏浅的诗句我记住的非常多,比如这首诗中的“如果我热爱,它就是祖国/如果我忧伤/它就是全部的泪水”。在写作中,我一向拒绝大词,但是这首诗让我摆脱了这样的偏见。在这首诗中,苏浅巧妙地将对尼亚加拉瀑布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对接,一虚一实的转换之间,就将全部张力拉伸开来。这两相对比随意,清新,毫无造作之感。

    后面一句:“如果我忧伤/它就是全部的泪水”,这里似乎继续在继续呈现主体“我”的情绪,实际上是对瀑布本身的呈现,泪水来自内心,澄澈、干净,这里的瀑布与我的泪水在质地上进行了融合,互为映衬。我们再回到结尾本身,祖国与泪水,也在暗中悄悄形成一种虚与实、大与小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毫无紧张感,也无对抗感,却使写作的张力进一步鼓胀。这里体现了苏浅的慧心,机巧。

    那么什么样的瀑布有这样的魅力呢?我们回到诗歌的开端,“当然它是身体外的/也是边境外的”,镜头一再向外拓展,由己及物,物我相对。尼亚加拉瀑布是属于自然,它与“我相对”,与我所处的组织“国家”相对,“它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加拿大的”,是非私有的。但是随着诗歌的推进,我们发现这是作者的小计策,瀑布没有从属,是自然的,但也是“我”内心的,它和我的内心情感契合,还是有了某种从属。这种从属就基于我的情绪,我的“任性”胡为。

    在作者的内心之中,尼亚加拉瀑布是属于自然的,是来自身体外的纯净之物,值得赞美,是“五十米落差的水晶”。这些“赞美”,这些观感,是属于内心的,所以它牵扯内心,因而显得绝不单纯。

 

    这是一首简约的诗歌,来自于内心。谈太多的技巧,显然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