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昭示显富阶层的极度自卑 文/兰洪海


欧陆风昭示显富阶层的极度自卑  文/兰洪海

 

参加一个方案评标会,听与会同行们阐述项目产品定位,说到建筑风格的符号化。例举了浙江头牌房产企业为什么热衷于欧陆风,什么北美、英伦、地中海、法式。唯有这些个风格才能代替国内古已有之和现今的建筑形式。

房产商也有自己形成的共识,非“欧式”不足以体现“显富阶层”的空前膨胀的心理。房产商对消费心理研究的可谓“深透”,尤其是对高端豪宅的目标客户的研究已臻化境。符号化的建筑已经能够让客户迅速识记。确实市场上盛行的法式合院,英伦小筑,已经撬动无数显富阶层的钱袋,他们的成功足以说明一些什么。但是否说除此之外,中国本土的东西就真的不能够表达“财富阶层”的心灵皈隐。

现在留存于世的除了如故宫彰显皇家气质的建筑外,就没有什么建筑可以表达这种情绪了吗?

西方建筑,尤其是古典主义建筑,色彩鲜明亮丽,尤其是法式建筑,金碧辉煌的感观,引入到民用住宅的设计中更会让人产生奢华张扬的感觉。

中式建筑(民宅),低调,隐晦。明清以降,留存的如苏州四园、岭南四园,却也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宅,而居住在此的主人无不例外的是朝中归隐的仕宦阶层,用我们时髦的话说就是“贵族阶层”。我把这些人称之为“隐贵阶层”,他们的不张扬,喻示着他们的宠辱不惊,和低调质朴,是一种见惯了世事纷扰后的淡定,当然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自信。

再看徽州建筑,也不难看出,曲径三绕,四水绕堂的格局;还有浙派建筑的重重叠叠,兰溪诸葛村,衢州廿八都。无不反映了先人的“为富有仁,深藏不露”的文化气象。这或许也是一种自信,对传统的自信。

反观欧陆风的盛行,我只能将此视为“显富阶层”的一种极度不自信。除了欧陆风,还有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