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与矿难的同与不同


      16日凌晨,河南禹州平舆四矿发生瓦斯突出。据新华社报道,事发时井下共有276人作业,事发后239人安全撤出,目前,已有26人遇难,11人失踪。(中广网10月17日)

      在智利33名矿工被困数月成功升井的新闻依然灼热的背景下,平禹矿难注定会成为媒体高度关注的对象。正所谓,看智利,说河南,尽管都是矿工,尽管咱这个四矿还是号称“共和国长子”的国企,那个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漫说压根儿就不知道“井下避难所”为何物,就是强制要求的“领导下井”,也不过是一道华丽的纹饰罢了。此次事发,明明有矿上的副总工程师下井,可事故依然照出,瓦斯依然突出。

      或许这是中国式矿难的通例:格外重视领导。似乎只要领导带领矿工们下井了,则矿难就自然退避三舍,而矿工都百毒不侵了。殊不知,如果不从整体性的以人为本思路出发,仅仅将一位已经不下井很久了的领导放下去,根本无法改变什么。油还是油,水还是水。而一旦矿难发生,无非都是领导亲临,现场紧急指挥救援,云云。

      反观智利矿难救援,公众耳熟能详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矿工,他们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喜乐悲欢,他们的零零总总的琐事……在那一起矿难里边,大体上是看不到“领导”的。我们每每在矿难爆发时津津乐道的这个领导那个领导,在他们那里都是一种模糊的、却也是强大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以呵护、救援矿工生命的坚强后盾而默默隐身于幕后的。我们这里习惯了的领导痛斥、痛批的镜头,在他们那里似乎也很少看到。大家似乎都不会借此惨绝人寰的灾难树立什么个人形象。

      于是,每每矿难发生,公众总能听到很解气的痛斥:为什么……云云。只是,解气固然解气,可是,时过境迁之后,矿难照样发生。而且,甚至就是原样、原地、原班人马的复制——两年前,就在平煤四矿的同一作业面,同样因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23人死亡。

      媒体追问说,为何这个矿居然在两年时间里“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这样的追问苍白得很。追问预设的前提是,人,尤其是煤矿的管理者,也就是安监总局文件中所说的“领导”,不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前提显然有些过于多情,为什么就不可能在同一个矿的同一个作业面重复发生矿难?难道说,煤矿有关人员说:“事故发生后,我们一直严格按照规程作业,严防瓦斯突出……”,就真的就严防了?

      放眼国内,这些年来发生的矿难,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死难人数也有数目上的差异,可是,对效率的追逐、对生命的冷漠却是相同的。正因为这种相同,遂使得公众对于中国式矿难的关注仅仅剩下人数的比较了。这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而更深的悲哀还在于,当智利获救矿工们忙着赶场子接受媒体采访抒发感想时,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重重矿难的死难者姓名为谁。至于救赎的路径,更是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