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通过仿制、摸透到自行设计歼8”
歼8飞机是我国在摸透米格-21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前我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力机种。它的研 制成功是我国航空事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通过仿制到自行设计”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针的结果,是我国航空科研上的广个飞跃,是我国航空界有历史意义的开创。
1961年3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技术援助协议。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政府带有P-II中-300发动机的米格-21中型飞机和K-13导弹生产的特许权,提供全部生产技术数据,并提供米格-21飞机散装件二十架。
国防部六院成立后,顺应科研发展规律,吸取1958年以来航空科研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具体情况,提出当时首要任务是摸透米格-21,保证米格-21的仿制,然后在摸透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飞机。
摸透工作是从数据准备开始的。将原文图纸数据翻译、复制出来,供112厂生产使用,同时供六院一所摸透分析。这项工作以六院 一所为主,112厂及有关单位参加。一所集中当时各研究室百分之九十 的技术人员(二百余人)、一百名描图员和十名俄语翻译;112厂投入十二名技术人员、二十五名翻译。为确保复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制订了严格的措施计划。采用两条线(图纸一条线、计算数据一条线)、两步走(结构图纸与系统图纸分先后两步)的方法,适当配备技术力量,尽量加快复制进度。从1961年四季度开始,到1962年 4月即结束了全部复制工作。共发出了全部生产图,计图纸33038A4,技术条件72份,1002A4,更改单1680A4.强度报告6702A4。在图纸复制过程中,对图纸中的错误原则上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确实不协调、有问题才进行更改。即使如此,还是更改了10879处,其中较大更改31处,遗留问题169处,有保留的14处。
摸透米格-21飞机的同时,所还安排了一定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外机残骸的分析研究工作。因为摸透米格-21是为设计新机服务的,而新机的作战对象包括入侵我国的一些外国飞机。分析外机和外机残骸,除了更好地了解作战对象,还可借鉴某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地区形势比较紧张,敌机不时侵犯我国领空。英勇的空军,海军航空兵和防空部队,先后于1961年8月2日、11月6日和1962年9月9日击落美制蒋军KF-101侦察机、美制蒋军P2V-7电子侦察机和美军U-2高空侦察机。1963年6月1日,蒋军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驶F-86F起义。1965年4月9日,一架美制F-4B飞机侵犯我海南地区,受到我空军迎击,实战中,敌机击中自己一架F-4B.坠人我领海内,被我方打捞。此前,一所还专门派出有关人员随团赴越南、老挝搜集到五种机型十余架美机残骸。
1964年10月,六院在一所召开了“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这次会上,初步提出改型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为:最大速度马赫数为2.2;升限为20公里。
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究竟采用何种动力装置这是新型歼击机研制的关键所在。所里在会前准备了单发和双发两个方案。
根据院首长的指示,即将此双发方案拿到会上介绍讨论。
所里确定双发方案(代号”65任务”),单发方案(代号为“70任务”),这就是后来的歼8和歼9。
1965年4月29日,国防工办、国防科委联合向罗瑞卿总参谋长并中央军委呈报了书面报告,报告确认新机采用双发方案,陈述了优点,并提出研制进度:1965年方案论证和研究试验,1966年设计试制,1967年底试飞,1970年小批生产装备部队。
1965年5月17日,罗瑞卿总参谋长批准了新歼击机(正式命名为歼8飞机)的战术技术指针和研制任务。
经设计、生产、使用三结合的广泛讨论研究,根据部队、工厂提出的意见,对原方案做了局部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了歼8总体方案。
歼8试飞成功 毛主席要看模型
1967年初, “一月风暴”席卷全国, “夺权”之风铺天盖地,革命干部被揪斗,党政组织被冲垮,”武斗不断升级,生产陷于瘫痪。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仍坚守岗位,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坚持上下班。无论从住地到厂区、或是从塔湾一所大院到工厂所在地三台子上班的同志,常会在骑车行进途中,突然枪声大作,不得不弃车就地卧倒,等“战斗”和枪声过后再继续赶路。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当时情况的确如此。
“文革”中形成的派性十分对立,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产的进行。而在歼8试制现场,却出现了惊人奇迹。观点尖锐对立的各派工人师傅、工艺员、设计员,只要一进了歼8装配车间(81号厂房),一律自觉地挂免战牌,不打派仗,不辩论,齐心协力,并肩战斗,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目标--早日完成歼8研制。此奇迹滥觞于一个不成文的口头君子协定,时任歼8飞机代总设计师的王南寿,眼见派性斗争已蔓延到了81号厂房,势必将严重影响歼8的研制。遂找车间干部和各派群众组织的头头商量,探寻确保歼8研制的措施。共同的理想,促使他们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为确保歼8研制进度,在歼8装配现场(81号厂房)所有各派一律不亮观点,更不辩论。就是这一条不成文的口头君子协定,竟使所有在现场工作的同志始终恪守不渝。无论社会上如何动乱,歼8生产在这里总能正常进行,厂内其他机种的生产已全部瘫痪,而这里的歼8研制仍在加班加点。原因何在?根本动力在于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愿望:一定要研制出我国自己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歼8未能按计划在1967年底上天。 1968年3月5日,国防工办、国防科委批准成立由空军、三机部、六院领导同志组成歼8试飞领导小组,并要求歼8飞机于1968年7月1日上天。
歼8历经磨难的01架机终于在1968年6月23日胜利完成总装、转到试飞车间准备试飞,接着又完成了02架总装。虽经“文革”的严重干扰破坏,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在党中央和各级组织的关怀领导下,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进行现场设计,实行“三结合”,群策群力,共克难关,终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歼8机的生产试制。我国在自行研制歼击机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69年7月5日,这个永载新机研制史册、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终于在众人久久地期盼中来临了。
上午9时38分,01架歼8飞机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杆爬升,直冲蓝天,飞至3000米上空,做平稳欢快地盘旋,动作矫健而轻盈,机身苗条而细长,真是漂亮极了。不一会,从塔台的话筒里传来试飞员的报告“飞行正常”。飞机两次通场后进入四转弯,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愈来愈近、愈来愈大的飞机直至平稳着陆、滑行、放减速伞,稳稳地停在停机线。歼8首飞成功了!顿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7月9日上午,歼8进行第二次飞行,飞行结束后,在现场举行“热烈庆祝歼8机首次试飞成功大会”,会上宣读了给毛主席的“报喜书”。北京来电,毛主席看了歼8上天的电报很高兴,并要看歼8模型。112厂连夜赶制有机玻璃盒子,把三个歼8模型送到了北京。
从1964年10月初步确定歼8飞机战术技术要求,到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历经战术技术论证、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样机审查、 “三结合”现场发图、试制生产、全机静力试验、首次试飞,历时五年就胜利完成了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为纪念歼8首飞成功这个难忘的日子,在01架歼8飞机上,喷上了“6975”号。
吴法宪瞎指挥 歼8坎坷历程
从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上天,到1979年12月31日歼8白天型飞机设计定型,整整走过了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真可谓多灾多难。
“文革”中,辽沈地区是全国出了名的重灾区,而六院一所又是重灾区中的重灾户。
1970年初,当时正是林彪反党集团猖獗横行,到处打乱仗、瞎指挥,使歼8研制遭到严重干扰破坏。歼8首飞成功后,不是集中力量加快歼8研制,反而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去搞“两个大搞”。1970年歼8飞机主要性能尚未试飞完毕,时任空军司令的吴法宪,心血来潮,竟说: “明年生产200架装备部队。”1971年歼8主要性能已试飞完毕并超过原订指标时,又胡说: “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三年不生产。”
在定点问题上,吴法宪一伙也极尽胡乱弹、瞎指挥之能事。时而说: “沈阳地处一线,不宜生产歼8飞机,必须放到三线去。”时而又说: “在沈阳生产合适。”信口雌黄,莫衷一是。 “9‧13”以后,1971年10月歼8联合指挥部和601所群众出于对歼8机的无比关心,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揭发吴法宪等人阻挠和破坏歼8研制罪行,建议抓紧战术性能试飞,实现设计定型,尽快落实试制与小批生产定点问题。周总理对揭发信十分重视,于12月21日作出批示: “请德生、曹里怀、梁璞三同志约国防工办、三机部、六院一所及歼8联合指挥办公室和沈阳国防工办各来1——2人,切实谈一次,如果可靠,再告三机部、空司、国防工办联合派人前往沈阳现场试飞,检查上报。”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歼8研制出现转机。
1972年国防工办正武批文同意歼8定点沈阳112厂小批量生产。先后完成生产并投入试飞。
1974年8月12日,05架歼8转场630所,途经北京通县机场时受到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首长的视察、接见并观看飞行表演。叶副主席非常关心歼8研制,一下汽车就亲切询问: “歼8可以定型了吧?”参观过程中,叶副主席指示经委、空军、三机部及六院“对歼8飞机要很好地抓”,同时还说:“可以建立一条歼8生产线,歼6飞机的生产可以少一些,多生产一些歼8机”。
歼8首飞后,在四年多时间里,仅有一架飞机(01架)按照批准的试飞大纲在进行试飞。到1972年6月,已飞完规定科目。不久,因发动机压气机叶片出现裂纹,致使01架歼8飞机停飞一年零七个月,直到1974年2月才恢复飞行。此前,于1973年11月,六院已决定调我任630所所长,直接组织新机试飞工作。
1974年国家成立了“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简称“军定委”)、航空部门成立了“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 (简称“航定委”)。1974年6月航定委正式批复“歼8型飞机、动力装置设计定型鉴定试飞大纲”,要求完成歼8机的技术性能、战术性能、武器火控系统等项目的试飞任务。为此,还须飞行186个起落,要求1973、1974年相继生产出来的04、05架歼8飞机投入定型试飞。
1985年12月10日至12日进行了生产定型的技术鉴定,航定委1986年1月3日召开定委会,经审议,同意定型。1986年2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歼8白天型飞机生产定型。
继歼8白天型飞机设计定型后,601所在有关单位配合下,陆续完成了歼8系列飞机的改进改型工作。如歼8全天候飞机1976年下半年开始发图,1984年12月设计定型。歼8Ⅱ型飞机1983年4月完成发图并投产,1988年3月设计定型,等等。
这里,顺便说一下与美国人合作的八二工程,耗资2亿美元,将多年研制的成果,在美国人面前暴露无遗,结果一无所获。实际上是赔钱送科技情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正像有关领导所说的那样:“决策者对美国不愿中国强大,不可能把真正的新技术给予中国这一本质问题认识不清楚,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结果吃了大亏。”同时提醒我们的技术骨干,在关键时刻,要从事业、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不要说违心话、表违心态、见风使舵、让人有意利用,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害。看来,应该认真总结教训啊!
孪生兄弟歼8歼9 命运不同
歼9和歼8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时提出并同时开始研究论证的。1964年10月,六院召开《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会上确定先上“双发”方案,即歼8,后上“单发”方案,就是歼9。会后一所集中力量研究歼8,而以20%的力量投入了歼9的论证设计。
歼9是一架高空高速的单发歼击机,配备了一台推力为12500公斤(最初论证的指标为8000公斤) 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代号910),初期飞机气动布局为两侧进气、三角翼,有水平尾翼的正常布局,有良好的雷达火控系统和较强的火力配置,可使用导弹进行拦射攻击,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全天候作战。要求歼9的研制进度为1969年出样机,1970年完成设计定型。
1966年8月1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代表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歼9歼击机战术技术论证报告”和歼9飞机的研制任务。
由于吴法宪一伙的瞎指挥,歼9的指标曾先后五次做了重大改变,直到最后要求达到双二七(马赫数为2.7,静升限为27公里),完全脱离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使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及材料、工艺、试验条件都无法满足要求。1978年,中央军委决定611所与132厂共同进行歼7大改(即歼7Ⅲ)的研制。歼9工作逐渐收缩,又面临发动机根本无法落实,1980年完全中止了歼9的研制,将各期的设计数据整理存盘。
歼9从1965年初开始方案论证,到1980年中止研制,历时十五年,歼9与歼8当年同时开始研制,歼8历经艰难曲折,最后定型装备了部队,而歼9由于吴法宪一伙的瞎指挥,随心所欲,任意改变指标,以致脱离实际,终致夭折,教训深刻,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