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紧重组 对外忙合资
长安广汽加速扩张各有路径
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规划”发布以来,汽车企业的重组、扩张活动十分频繁,其中动作较大、成效较明显的当属长安和广汽集团。它们两家的扩张路线各有何特点?本报记者对其相关活动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1)兼并重组 长安并“同类” 广汽收“缺门”
自国务院2009年3月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与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的各种传闻就在业内不断流传,涉及的企业也涵盖了国内大多数中型汽车企业。率先出手的,是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去年5月21日,在传闻传播了很长时间后,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后者将自己持有的上市公司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9%的股权转让给广汽集团。这家上市公司是长丰集团的核心资产,其SUV、轿车资产等均在这家企业中。
今年4月26日,广汽集团再次出手,这一次的“猎物”是浙江省民营企业吉奥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在杭州签订重组协议,广汽集团和吉奥汽车分别以货币和汽车产业相关资产出资,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广汽集团持有新公司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在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的2009年全球50大汽车企业排行榜中,广汽集团自有品牌的产量为62990辆,排在第45位;吉奥汽车为51008辆,排在第47位。如果将后者的数据并入广汽集团中,则广汽集团去年产量将突破11万辆,排名也将升至第36位。
在广汽集团四处出击,以求实现“通过结构性重组将销量提升至200万辆”(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语)的目标时,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集团”)也在实施着对外兼并扩张计划。
在“经过8个月的接触”(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语)后,长安集团将选择的重组目标锁定为拥有哈飞、昌河、东安动力、东安三菱等资产的中航汽车。其中,哈飞、昌河旗下主力产品与长安集团一样,都是交叉型乘用车,颇有数学上合并同类项的意思。
2009年11月10日,长安集团宣布重组中航汽车。在将中航汽车旗下的哈飞、昌河、东安动力、东安三菱等资产收入囊中后,单以自有品牌产量计,该公司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企业。
长安汽车收购产品线与自己高度接近的哈飞、昌河,使自己可以快速实现3家公司在新产品升级、零部件采购、销售渠道的整合,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对
两家公司对外实施兼并重组的思路有较大差别。长安集团偏重于兼并与自身既有主营业务重叠的中航汽车;而广汽集团则受制于此前发展自有品牌力度不足,两次收购的对象均为“既有战斗力”,即能够立刻填补其短板的企业。
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在谈到为什么选择中航汽车作为重组对象时说:“从两个企业的文化来说,都有很强的军工背景,这确保了我们重组以后文化方面可以融合成为一家,这是有别于其他汽车重组的。我们的相同性、相似性背景比较强,这为我们后期重组带来好的基础。”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因素使长安集团可以相对较低的代价完成整合,快速激发中航汽车存量资产的价值,实现产销量在5年内达到300万辆的目标。
就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的合作而言,两家公司可谓各取所需。广汽集团虽通过多年合资合作积累了充裕的资金,但前期忽视自主研发,导致产品平台匮乏;而后者的特点是资金链并不充裕,管理和营销水平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但经过多年投入已储备了多个乘用车产品平台。
广汽集团的这种战略思想在其重组吉奥汽车时体现得更为明显。谈及此次重组事宜,曾庆洪明确对外表示,该公司看中的是正是吉奥汽车在微型车等方面的资源,力求借重组填补广汽集团在微型客车方面的缺项。
“广汽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上马微客,和吉奥汽车的合作为广汽节约了时间和投入。”曾庆洪在签约仪式现场对媒体如此说。在他看来,产品互补、网络互补和机制互补是双方合作的主要基础。而吉奥汽车的生产布局也能为广汽集团适时参与经济型产品及新兴细分市场的竞争提供契机。
(2)对外合资 长安要创新模式 广汽重产品平台
在积极响应《规划》,重组国内企业之际,长安集团和广汽集团也没有放缓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的脚步。但两家公司这一轮对外合资的对象,却是两家早已进入国内市场,但一直过得并不好的企业。
2009年7月6日,广汽集团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在意大利罗马签署设立50∶50合资企业的协议。双方约定在长沙生产轿车和发动机,合资公司一期生产能力为年产轿车14万辆,发动机22万台。工厂产能将逐步增加到年产轿车25万辆,发动机30万辆。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菲亚特此前在华合资公司南菲的运作很失败,但菲亚特的产品平台从技术上来说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在广汽集团与菲亚特牵手近一年后,长安集团也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以下简称“PSA”)于今年7月9日签署合资协议。合资企业将设在广东省深圳市。合资企业的注册资金为40亿人民币,双方各承担其中的50%。初期投资额85亿人民币,一期生产能力为符合最高环保标准的20万辆汽车和20万台发动机。从协议涉及的内容来看,长安与PSA的合资公司不仅要生产商用车,还将涉足乘用车领域。而据长安内部人士透露,新的合资公司与传统合资模式有所区别,双方将不局限于从PSA引进产品,而是计划成立一家研发中心,利用长安技术平台和PSA的技术,生产能尽快扩大产销量的小型车。
从广汽集团和长安集团过往合资发展历史看,两家企业从合资公司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广汽集团的广本和广丰两家企业,对广汽集团的影响非常大。正是它们在销量、产值、利润等方面的贡献,才使广汽集团跻身行业前列。而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也对长安集团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对于两家公司进一步的对外合资合作,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业内人士认为,菲亚特和PSA这两家国际二流汽车公司虽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很早,但发展并不顺利,显得很难适应国内市场。因此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这两家企业的竞争力值得商榷。但也有人认为,即便菲亚特和PSA此前在华发展势头不佳,广汽集团和长安集团依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合资还是利大于弊的。
(3)战略布局 长安向外拓展 广汽内部加强
在兼并中航汽车半年后,长安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力求进一步完善既有资源,拓展新的发展领域。
今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长安集团连续与黑龙江省、江西景德镇市、南京市、河北省、合肥市和北京市等6个省市的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与这些省市政府签署的协议中,长安集团均承诺增加在当地投资,或是在当地新投资建厂,或是以旗下子公司为龙头带动当地零部件产业发展。作为回报,上述6省市政府也纷纷做出承诺,给予该公司一定的税费优惠或财政补贴,以及在公务用车采购上向长安集团倾斜等优惠措施。
根据长安集团的规划,该公司将把位于哈尔滨的生产基地产能扩充至50万~60万辆,并新建具备50万辆产能的景德镇生产基地;该公司还将将其南京基地打造为华东布局的“桥头堡”,并将在合肥、北京生产微型车和轿车。
长安集团在短期内连续做出扩产决定,与该公司践行母公司中国兵装董事长徐斌做出的“2020年实现产销500万辆”的决定有关。徐留平曾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实现产销300万辆,将长安集团打造成“世界一流企业”。不过就该公司此前的产能而言,尚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即便再算上5、6月连续发布的增产计划,到2020年时,长安集团的总产能也仅为390万辆,该公司势必会进一步扩产。
除了增加产能外,长安集团还着手打造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研发体系。4月17日,该公司北京、哈尔滨、江西汽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形成了“三国七地”的全球研发新格局。徐留平在挂牌仪式上称,该公司还将在英国、美国等建立研发基地,届时将形成“五国九地”的全球研发布局,形成时间、人才、技术资源的强大竞争优势。他表示,到2015年,长安集团将打造22款新能源汽车,并使新能源汽车销量占长安汽车总销量的15%~20%;到2020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
与长安集团大张旗鼓地对未来进行布局不同,广汽集团在兼并吉奥汽车后,似乎将重点转向了内部体系能力建设方面,开始全力准备自主品牌轿车“传祺”和上市融资。
该公司一方面加快了对其自主品牌轿车“传祺”的营销网络建设力度,以确保新车上市后能迅速铺开,快速为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广汽集团已在香港联交所实现整体上市,此举将为广汽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融资能力。
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