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要求各地所有的保障房项目9月底前必须全部开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要达到60%以上。若按今年计划的580万套(包括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住房等)来计算,则年底可提供近350万套的供应量,这将有效分流楼市需求。愿望是好的,为老百姓着急,咱也得领情,可实际上目前开工的不足30%,催有什么用?只重数量只会使质量本就难保障的保障房更难保障。
据某媒体报道,从楼脆脆、楼歪歪再到楼薄薄,主角多为保障房,日前,北京市大兴区建设部门在督察保障房项目时发现,MYW经济适用住房项目,8栋在建保障房因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豆腐渣工程,目前其中6栋已被责令拆除重建。
同一个小区里,一部分是商品房,质量没问题,另一部分是经济适用房,却是“豆腐渣”工程。当MYW住宅项目出现这种“同一小区不同天”的场面时,无论开发商再怎么巧舌如簧地解释,也无法消除公众的猜疑,那就是:保障性住房价格便宜了,但质量却没了保障。
事实上,对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猜疑,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也不仅北京一地,很多地方的保障性住房都曾受到公众诟病,要么是楼房质量可疑,要么是小区环境太差,要么是离城区太远,交通、学校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所有的诟病集中到一起,得出的结论似乎就是:保障性住房=低品质住房。
老百姓都知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一分价钱一分货,保障性住房价格便宜,质量自然要差一些,这似乎也合情合理、合乎市场经济规律。但是,请别忘了,保障性住房并不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一种福利,是国家对城市弱势群体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一种政策性保障。 保障房之所以价格低,并不是开发商发善心让利,也不是因为楼房品质差所以才低价,而是政府提前就少收,甚至免收了土地出让金。简单地说,是政府已经出钱为老百姓买了一部分单。开发商若还拿着“房价低”当借口,在建设保障房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品质,那就不是做人的良心和商业道德问题了,而是一种赤裸裸的不当得利,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解决问题。
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虽然民间有太多对保障房质量的猜疑,但却从来没见过哪家开发商被追责过。
6栋“豆腐渣”住宅楼被责令拆了重盖,是对那些不法开发商是一次严正的警告,对那些必须要住保障房的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因为这事儿总算有人管了,保障房原来不等于“我糊弄着盖起来,你就给我凑合着住吧”的低品质楼房。不过,这样的事后处罚是不是该更严厉些违法成本更高些呢?防患于未然是不是更好呢!其实要说管,也不难管。施工之前有招标,施工之中有监理,施工结束后有验收,每一个环节不糊弄,保障房就不会是“糊弄房”。但怕就怕层层环节都糊弄,主管部门的监管又缺失,国家惠民的好政策,就会被这些歪嘴和尚给念成歪经。
一座城市是否繁荣富足,不是看这座城市有多少豪宅,而应该去看这座城市里的低收入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提升保障房品质,往小了说,是让弱势老百姓住进“放心房”;往大了说,事关民生、社会稳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切实重视起来,想方设法,真正让保障房的品质更有保障。但愿不久的将来,人们再提起保障房,想到的不会是偏远、危楼、低品质等刺眼的词组,而会联想到福利、政策优越等温暖幸福的词语。
一座城市是否繁荣富足,不是看这座城市有多少豪宅,而应该去看这座城市里的低收入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提升保障房品质,往小了说,是让弱势老百姓住进“放心房”;往大了说,事关民生、社会稳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切实重视起来,想方设法,真正让保障房的品质更有保障。但愿不久的将来,人们再提起保障房,想到的不会是偏远、危楼、低品质等刺眼的词组,而会联想到福利、政策优越等温暖幸福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