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或暖
今天晚上据说是北京30年来的最低温,我的话又有的说了(我是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派的),哈哈,不负责任,纯粹调侃,先声明。
接下来,严肃点,我想说的是,只关注全球变暖的,或者变冷的,都不叫关注全球冷暖;而如果不关注中国百姓的冷暖,就更叫“不知冷暖”(和不知好歹是一个意思)。
央视10年商业领袖,地产界有一半。
说一半,是因为另外的一半——五个人,马云,马化腾,马蔚华还没搞地产,魏家福、李东生的地产还不是主业,而其他的五家,不管他的企业叫什么名字,本质上,或去年的主要利润都是地产。就象我十几年前接触的深圳石化集团,百亿企业,综合商社,老总陈涌庆是全国著名企业家,搞清楚了,无非就是几个加油站在撑着,当时工会还搞了个面点王小吃部也是挣钱的。我不是来说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他们这些比我们成功的人在想什么,他们的获奖感言。对不起,我没有去现场听,别人给我说的,主要说了地产老大老王的发言。说他主要说了,关于气候变暖,减排的问题。
就象我对全球变暖的理解一样,基本就是以偏概全,同样就以他一个来代表地产界吧。
够了,不用管它如何说,怎么说得好听不好听。他在说,说气候变暖,我想关注的是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几年前,我在场的一次,另一个人在说,这个人在这次的央视大party上完全失踪,但他当时说出了老王一样的话,他就是张朝阳。记得是一次地产聚会,老张基本,可以说无视大家的存在,上来就说气候变暖,自言自话,说完就走,让我们以这种很突兀的形式,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全人类情怀。
以我对老王的了解,选择这句话绝对是他的深思熟虑,老张那次倒可能是参加完什么活动有感而发率性所为。但我不知道——
老王老张他们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情况到底有多少?
比我对全球气候变冷的了解多多少?
比对他们的专业——地产、互联网有更多的了解吗?
为何要代表地产界或对地产界来说这样的话?
对地产已无话可说,还是这个意义更加重大?
我很担心,年龄大的人讨厌就在这里,过去的经验又来了:记得我当年曾反对一帮老领导支持具有人类革命意义的特异功能,我怕我们的商业领袖会变成又一批老领导,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全人类情怀的新老领导。
说句心里话,我知道,他们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他们都爬过乞力马扎罗山吧,知道那里冰盖在渐渐消失,有着切身的体验;但他们又可能没我的多,对于国内的情况,去年12月18日《扬子晚报》报道,当月17日,一名外来农民工疑因气候骤降疑“冻死”在南京某高架桥下(后警方称其死于疾病)。
最后我想说的是,只关注全球变暖,或者变冷的,都不叫关注全球冷暖;
当然我还想得寸进尺一点,希望我们的商业领袖,在关注全球冷暖的同时,中国优先,老百姓优先,先关注一下中国百姓的冷暖。而如果没有这个优先,就失去了一切的前提,叫不知冷暖。
写得狠了一点,请两位老兄海涵。
最后附两份东西大家看看,一份是我去年写的,一份抄的
附一:
全球变暖的中国感受
2008年年初肆虐半壁中国的寒流在我们这一年充满痛苦和欢乐的记忆中仍然醒目,据说是50年不遇,个别地方恐怕不止50年。但是近年来,超大规模寒流远远不止这一个。
2009年1月,南京寒流,18年不遇。
2008年12月,天津暴雪,50年不遇。
2008年10月,漠河暴雪,20年不遇。
2008年2月,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冰雪低温,50年不遇。
2008年2月,新疆南部最低温突破50年最低值。
2008年1月,甘肃全省低温阴雪,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降雪天数之多、强度之大均为近60年罕见。
2007年9月,甘肃民乐大雪,30年不遇,这个是在夏天。
2007年3月,沈阳大雪,56年不遇。
2006年1月,郑州暴雪,京广线部分列车停运,北京西站滞留旅客一度达3万。
2005年12月,威海暴雪,47年不遇。
……
冰雪可不单单青睐中国,2008年初的寒流吹遍了北半球。美国持续的暴风雪致使西部学校停课、公路关闭、航班取消;伊朗下了10年中最大的雪;随后伊拉克降下100年来的第一场雪;此时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在经受130不遇的强暴风雪袭击……
2009年2月,英国遭受20年来影响最广的暴风雪袭击。
2009年1月寒流袭击欧洲主要地区几天内造成十几人冻死。
2008年12月,美国纽约州的雪灾电力供应中断,州长戴维.帕特森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
2007年7月,悉尼出现2 1年来最低温。
2006年1月,欧洲全境降温,捷克现66年最冷冬天,莫斯科气温降至79年来最低。
……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中,全球五成以上的国家刷新了他们三十年甚至更久以来的寒流或暴雪记录。
附二:去年《江南都市报》的一篇评论:
地产营销的“低碳水平”!
十年前,我为地产楼盘营销设计的概念系统大概分为三个层面,由高到低:生活理念,生活主张、生活方式(楼盘卖点)。比如我制作的一个“概念包”——“主动式居住”,先提出“做生活的主人”这样一个主动式生活理念,然后过渡到“自然地生活、自主地安排、自由地选择”这样一些生活主张,最后才具体到楼盘的生活方式卖点营销。在具体推广过程,也形成一系列套路:后来被人总结成所谓的“卖楼先卖书,开盘先开会”。现在回顾很汗颜,特别是还当着江南都市报广大的读者面前,但交代这些是为了对后面文字的透彻理解。
上周参加中航地产樊纲、张平英雄城论道,大家都提到“低碳经济”,张平先生居然为江西献计也说到了“要发展低碳经济”。这说明“蔡照明模式”在低碳经济营销领域又一次成功了。成功了,不得不说了,从一个营销人的角度来说说,大家就会透彻理解,免得一些地产商走入歪门邪道,听说北京有个叫万通的企业,已经提出了要在赶这个时髦,要做低碳社区、零碳社区。
先扯远等会再拉回来。其实每一次世界经济的大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巨大推动,比如过去的“四次工业或产业革命” :早期机械化、蒸汽动力和铁路、电力和重型工程、福特制和大生产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等,都带起了一个很长的世界经济发展周期。那么美国在金融破产之后,要想做世界的老大,他必须要寻找这样类似的引擎。奥巴马先生找的就是新能源,或叫“低碳经济”。
好了可以回来了,对照一下我的模式看看他们该怎么搞这个营销。
先是第一层面:“理念”,找得很好:他们是为全人类的福祉,气候变暖,全球遭殃。
然后开始“主张”:要减碳排放。开始是发达国家,现在带上了发展中国家要一起承担责任(注意:这都是目标客户)
最后是“卖点”了:在中国造了“美国房子”,应用美国的新能源、绿色技术等等。他们卖的是,减排技术、设备,系统方案。
其推广过程也很一致:我还没看到低碳经济的书,但看到开会了,前不久美国派出两个华裔部长到中国来开会,在清华等地演讲,大谈低碳经济。
对照一下这个流程,就知道接下来的动作,还会有美国机构来开会,大量的公益论坛,但在会上企业就开始展示新能源新技术了,接着“收押金卖房”了,就不知道还搞不搞个“认筹摇号”,并优先供应中国这样的大户。你看中国的经济学家都鼓吹了(不过樊纲先生很理性:他说世界变暖只是一个学界说法,大行其道有其深刻的背景),接下来社会学者会吹得更响,中国还不赶快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嘛?!
要不要跟?!
这里也顺便对消费者说句实话:如果你们能把营销的东西看透了,买房也许会多一份理性。而对于我们的地产商,这里要重点提醒一下:千万不要以为那是潮流,改变投资方向。不是有位很大的人物说了,推动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是两件大事:互联网技术和中国的城市化,你看,我们搞中了其中一条。不过值得记住的是,你检验一下,如果你对这件事还没看懂,说明你的营销水平还没入门,尽快补补。反过来,看懂的,可以自豪了一下:我们的地产营销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了——“低碳营销水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