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选刊》“我们”散文诗大展
洪烛评价:
2009年中国诗歌一大亮点:散文诗异军突起,“我们”散文诗群横空出世
灵焚按语:2009是祖国60周年的华诞,祖国以走向富强的方阵向世界展示繁荣与鼎盛,中华儿女自豪地面对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除了以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向世界展示盛世的形象之外,更需要我们以崇高的精神性追求,在未来也能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以影响人类文明进展的精神和思想的巨大方阵,让世界再一次瞩目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辉煌。
文学、艺术的追求当然属于这种精神性高度的崇高翻越,是为人类创造文化遗产的崇高事业,无论采用哪种文体,哪种艺术形式,我们的创作都应该拥有这种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大时代情怀,也只有具备这种情怀的人才能为历史留下自己时代的脚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盛世之后,必然留下一批辉煌的、影响世界文明进展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么,我们能留下什么?
“我们”散文诗群成立以来,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等诗歌杂志上进行了三次亮相,得到文学界,特别是诗歌、散文诗界的广泛好评。接着这三次亮相,山东省文联《时代文学》杂志社的另一家以追求纯文学的前沿性、探索性为理念的期刊《新世纪文学选刊》决定让“我们”进行一次“我们”散文诗大展。“我们”把半年来所吸收的成员的作品,进行一次最全面的集体展示。让文坛进一步审视“我们”的创作实力,为推动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健康发展,为了散文诗以“大诗歌”的视野走上当代文坛提供一种审美文本。
以下是《新世纪文学选刊》在2009年12期上刊登的作品选,山东省文联《新世纪文学选刊》编辑部:邮编250002山东省济南市舜玉路40号省作家协会404室。
“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作品选
编者按:在中国,“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了,当代散文诗的作者们称之为“美丽而寂寞的90年”。是的,散文诗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写作的文体,由于不受文学的主流话语重视,探索者们坚守着寂寞而自足的写作,也正是散文诗被冷落使她获得了这一份难得的“寂寞”。然而,散文诗作为一种现代汉语的最具承载美和思想的不分行韵文,使得追求者们乐此不彼,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对其怀抱着神圣而崇高的生命坚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那种大美的情怀。
然而,近30年来,散文诗创作与其他文体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性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等相继成立,专门刊登散文诗的杂志《散文诗》(湖南益阳)和《散文诗世界》(四川成都)也相继问世,促成了一股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热潮。全国的散文诗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多,杂志的发行量也一直保持庞大的势头,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我们在面对散文诗“繁荣”的同时,感到一种不得不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散文诗原有的大美情怀,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当代社会整体向世俗化、庸俗化滑坡的侵蚀,散文诗的固有美学特质的追求在日益减弱,使散文诗的发展无法完成断裂与继承的良性探索机制。在90多年来的散文诗历史中,值得我们今天继承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而该断裂的东西没有产生应该有的审美断裂,与文学的左邻右舍的发展相比,散文诗的探索与创新严重滞后,散文诗仍然躲在散文诗的自我小天地里“自得其乐”,自吹、自弹、自唱。
正当许多散文诗前辈们为之忧心的时候,2009年3月14日,北京的一些散文诗和诗歌作者会聚在海淀区的北土城,讨论成立“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以下简称“我们”),倡议让散文诗走出散文诗的自我小天地,走进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与新诗站在一起,选择学习和交流,接受当代文坛的审美检验。作为散文诗群,这应该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诗作者组织形成的文学群体。他们提倡“意义化写作”,提出“大诗歌”创作视野。让散文诗作为现代汉诗发展的另一轮,与新诗一起,构成现代汉诗中分行的新诗与不分行的散文诗之双轮并进发展,完善汉语诗歌文学从旧体诗词向现代汉诗的历史演变。从2009年4月17日在网上公布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的态度”(附后)以来。受到了诗坛、散文诗坛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坚作者纷纷申请加入。《诗潮》在2009年第6期上为“我们”提供了20页专版,首先让这个群体的作品集体亮相。紧接着《诗选刊》2009年第7期也为“我们”提供了13个页码,刊登“我们”的作品,而《中国诗人》(季刊)也接着在今年的第三期(9月出版)上划出了20多个页码刊登“‘我们’散文诗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不需要我们在此赘言,从短短的半年来接二连三的各大诗歌刊物刊登“我们”作品的现象来看,“我们”的崛起对于今年中国诗坛的冲击波之大可窥知一斑。正因为全国读者反响强烈,《诗潮》拟在今年第12期再次刊登“我们”散文诗群作品选。
为了呼应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潮流,本刊积极响应这种富有意义的文学探索实践,在阅读上述几种诗刊上发表的“我们”作品之后,深感这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散文诗群体,无论从作品所体现的情怀还是作品的质量上,基本上能够展现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美学高度。所以,我们决定也在本刊辟出专页,让“我们”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群体和作品展示。当然,由于是“作品选”,不可能揽括“我们”群体的全部作者。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作者,如王志清、阿毛、郑小琼、爱斐儿、楚天舒、北塔、文榕等作者,由于其作品在编者处没有库存只好割爱。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次“我们”作品的群体大展,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审视他们,了解他们,促发他们往既定的美学目标健康而自信地前行。
50年代以前……
耿林莽:男,江苏人,定居青岛。出版有散文诗集《醒来的鱼》、《五月丁香》、《草鞋抒情》等七部,以及随笔、评论集多部。散文诗观:散文诗不是小感触,散文诗可以展现大宇宙,表现大悲痛,大思想。
王宗仁,男,1939年生。陕西人,定居北京。已经出版各种作品集42部,散文诗观:山高水长。我走上唐古拉山看日出,写诗。
邹岳汉:男,1937年生,湖南益阳人,《散文诗》杂志创刊主编,现为《中国散文诗年选》(漓江版)主编。《诗潮》、《天马散文诗专页》散文诗主编。散文诗观:散文诗是新诗的两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因为散文诗让中国现代汉诗走向完整的发展。
刘虔,男,湖南武冈人,现定居北京,《人民日报》原高级编辑。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燃烧的花朵》、《大地与梦想》等五部,另有报告文学集《拒绝平庸的年代》等。散文诗观:作为新诗一翼的散文诗,那是人的心灵最自由的飞翔,凌空蹈虚、凝视滚滚红尘的飞翔。
谢明州:男,1947年生于河北任县,现居山东济南,出版诗集、散文诗集、散文集多种,多次获得文学奖,现任《时代文学》杂志执行主编。散文诗观:飘逸而不失沉凝,悠远而不失深邃,随意而不失典雅,刚毅而不失柔润。自由,别致,想象力与音乐性,我以为,所有这些,都是优秀散文诗必须具有的品质。
夏马,本名邓纪生,祖籍广东揭西,出生于泰国曼谷。1954年回国,1981年移居香港,《香港散文诗》(季刊)主编。散文诗作品散见海内外报刊、杂志,入选各种散文诗选集。散文诗观:忠于自己的人生积淀,用心灵贴近朴素、展示审美。
朱祖仁,男,医生。出生广东省丰顺县,少小赴越南侨居。1955年回国定居南京,1972年举家迁往香港,1985年于香港九龙开设西医诊所。在港出版了四冊医学书籍。文学作品《医余吟草》、《医余随笔》、散文詩《医余拾贝》。现为《香港散文诗》(季刊)副总编(兼),散文诗作品散见海内外报刊、杂志,入选各种散文诗选集。散文诗观:文学是一种生命品质的提升,散文诗让我获得这种提升的最佳载体。
50年代群落
叶卫平,男,50年代末生于福建沙县,现定居福州。曾作为80年代初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活跃于诗坛,作品入选各种诗歌选本,代表作《黄昏,乌鸦和我》、《兵马俑》、《梁祝》等。诗观:文学或艺术都来自于人的内在心灵图像的展示。文字只是内在境域向世界透露的每一种心灵事件,让每一个人自己确认自己灵魂的神圣舞蹈。
李松璋,男,1959年生,现定居深圳。出版有《愤怒的蝴蝶》等多部散文诗集。作品被多种选集收入,部分被译成俄文、日文等。散文诗观:在当今铺天盖地的文字垃圾面前,散文诗虽渺小,却高贵而逼近真实。
皇泯,本名冯明德,男,1958年生,现居湖南益阳,《散文诗》杂志主编。出版有散文诗集和诗集五种。散文诗观:生命的真实和自然!
沉沙,本名姚汝津,男,1957年生于河南,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出版作品集有《海的感觉》、《鸟是鸟的梦》等。散文诗观:基尔凯郭尔说过,在每一代人中,总有一些人命定要为其余的人做祭品,“我相信自己是要被献祭的”。
云珍,蒙古族。1958年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现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版散文诗集《梦幻帆影》、《飞行的麦穗》、《潺湲的时间》。作品被多种诗歌、散文诗选集收入,获得过多种文学奖。散文诗观:散文诗是一种极其舒放而轻灵的文学样式,是建立在存在之上的另一种更为复杂、飘逸的联系状态。我只是努力揭示出这种联系及其联系本身所呈现出的趋向性。
韩嘉川,男,1955年生,山东人,《青岛文学》主编助理。著有散文诗集《海角,亮起了渔灯》、《水手酒吧》等,还有散文、小说多部。散文诗观:关于散文诗不要不自信地非要个“名分”不可。问题是我们的散文诗都在写什么?怎么写的?
林登豪:男,也使用笔名凌影。出生福州,现居福州。《福建乡土》执行副主编。著有诗集《通过地平线》、散文诗集《边缘空间浓似酒》、摄影配诗集《拥抱瞬间》。获得文学奖、摄影奖多次,作品被多种诗歌、散文诗、摄影集等选本收入。诗观:从日益贫乏的外部世界回到内心,通过内心世界的记忆碎片,重构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自我。
60年代群落
周庆荣,男,1963年生于江苏,现定居北京。出版散文诗集多部,代表作:《爱是一颗月亮树》,《我们》及《我们(二)》、《有理想的人》等。散文诗观:散文诗是人类对于生存情怀以及思想进行自然状态的守望。
灵焚:本名林美茂,60年代生于福建,现居住北京,大学教师。散文诗集《情人》,《灵焚的散文诗》,哲学论著《灵肉之境---柏拉图哲学人论思想研究》等。散文诗作品散见各种文学杂志,代表作:《飘移》、《房子》、《异乡人》、《情人》等。诗观:写作是人类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让不可复制的时光在文字里留痕,让未来抵达生命曾经的每一种现场。
李仕淦,男,1962年生于福建沙县,现居福州,某杂志主编。20世纪80年代写诗,偶尔写一些评论,作品收入多种诗歌选本。诗观:静观世事纷繁,以诗养心。不求闻名,只乐于自己的深度抵达,体验生命的提升。
黄恩鹏,男。1967年生于辽宁,现居北京,供职某艺术学院文艺研究所。有多部文集出版。散文诗观:散文诗不在于对自然万物简单的描摩,而在于对其生命性灵与文化内质的捕获与感悟。不是表象,而是深入物象的精神。
亚楠,本名王亚楠,男,1961年生于新疆,现供职于新疆伊犁某媒体。出版作品集多部,获奖多次。散文诗观:散文诗是大自然在内心的瞬间感应,是美得以展示的生动表达,是心灵获得宁静的最后归宿,是思想赖以飞翔的广阔天空,是语言走向澄澈的深情回眸……
宋晓杰,女,1968年生于辽宁,现居盘锦。发表散文诗时曾用名:飒飒。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等各类文集十部。获各种大型文学奖多次。散文诗观:瞬息持久,短暂永恒。灵动深邃,出奇制胜。散文诗无所不能,它是最小的盐和水滴。
李见心,女,1968年生,现居锦州。作品收入多种选本。著有诗集《初吻献给谁》《李见心诗歌》等,长篇小说《心灵捕手》等。散文诗观:“我们”是一场心灵的暴动,灵魂的起义。在边缘的边缘里确立心灵的中心,纠正灵魂的位置。
方文竹,男,六十年代生于安徽怀宁,现居宣城。主要著作有诗集《荒岛与夜歌》、《九十年代实验室》等,散文集《我需要痛》,散文诗集《美人香草》等,散文诗理论集《建构与超越》,长篇小说《黑影》等。作品被各种选集收入,多次获得文学奖。在散文诗理论批评方面,提出散文诗的“自律”与“他律”、“未完成”、“理论的理论”等观点。散文诗观:散文诗要有她的标高,破坏经典的同时回归经典,永远“未完成”。
姚园,女,重庆人。曾旅居英国、新加坡,现居美国西雅图。曾在大学任职,现为美国某出版社社长,美国《常青藤》诗刊主编。作品入选各种诗歌、散文诗选本。主编过多部跨国性华语诗文选集。诗观:文学是我在这个世界与生命的携手行走,一种家园的方位。
赵宏兴,笔名红杏,男,1967生,安徽人。《中国当代散文诗》主编。出版有《刃的叙说》、《岸边与案边》、《窗边人独立》等10部作品集,曾三获文学奖多次。现供职某文学杂志社,散文诗观:散文诗应该在现实的生活与超现实的意象中间寻找融合。
周占林,曾用笔名山野、村夫。男,1964年生,河南人,定居北京,《中国诗歌》季刊主编。著有诗集《夫妻树》、《周占林诗选》、等,散文集《弄潮》,文化研究专著《中国钧瓷文化》,长篇小说《一夜芙蓉》等。散文诗观:散文诗需要用新的思维去丰满、滋润它。
喻子涵,本名喻健,1965年生,土家族,大学教师,出版有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回归或超越》、《喻子涵的散文诗》等3部,另有诗集1部、散文集1部、理论专著2部。作品散见《诗刊》、《诗潮》等数十家文学杂志,作品收入各种选本。获过文学奖多种。诗观:灵魂无家可归,就成为野火;真理无家可归,则成为诗歌。
李明月:女,在辽宁本溪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童年,在河北承德市读书长大,,现居广州,自由撰稿人。出版诗集、文集、漫画绘本、长篇小说插图绘本等多部。曾在《诗刊》、《中国作家》、《诗选刊》等发表诗文,作品入选多种年选。在《中国漫画》等上百家报刊开辟漫画专栏。散文诗观:文字充满意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或大气、或细腻、或高歌或低吟,或象征或明喻,能让生命在最自由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里舞蹈的体裁,这就是散文诗。
鲜圣,男,1967年12月出生,四川省巴中市人,现居成都。作品连续6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选本。出版有诗集《旷野情愫》、散文诗集《灵魂的舞蹈》、《鲜圣诗选》等。代表作《民间》、《中国名曲》、《中国象棋》等。散文诗观:让温柔的词,抵达坚硬的内心。
杨东,男1969年生于四川岳池,现居岳池。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诗代表作《言词中的花朵》、《时光碎片》、《五重光影》、《音乐之书》、《画布上的风景》、《风中密纹》等,著有散文诗集《风中密纹》。散文诗观:只有散文诗才可以让生命达到最自由的审美行走,让所有的意象自己言说,让色彩通过语言堆积,或者泼洒。
丹菲,本名王桂红,女,1966年生,山西人。现为某杂志副主编。创作观:一个永远爱着的女子。散文诗有点像她,她本就是她,却常被作为传说的一个。
空间,本名李俊功,男,1967年生,河南人。出版散文诗集三部。诗观:散文诗应该像树,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中,萌芽展枝,扩开春天的无限境界,开出新葩,结出硕果!
庞白,本名庞华坚,1969年出生于广西合浦,现居北海市。出版有诗集《水星街24号》、《跋涉者》(与人合集),随笔集《深入和浅出》。诗观:在琐碎的日常或细小的事物中提醒生命的悸动,在广袤的时空中指涉纷繁的人文生态。
海叶,男,1968生于湖南邵东,现居娄底。在《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全国7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一百多章,收入数种代表性年选。已出版作品集《凝眸与倾听》等三部。诗观:区别于传统,区别于西方,区别于他人,散文诗才能真正走远。
曼畅,本名侯满昌,1963年生于河南西华,著有散文诗集《心之树》、《走进乡野》,作品入选各种诗歌、散文诗选集。散文诗观:散文诗可以让土地在文字里苏醒,触摸人类以外自然的生命。
莫独,本名白冉波,男,哈尼族,1965年3月生于云南绿春。现生活在蒙自。已出版《守望村庄》、《无言》、《在春天出门》等七种。获得过多种的不同级别的奖项。散文诗观:把灵魂贴近土地,聆听来自祖先与自然的启示,实现个体生命与历史、文化、万物的交往。散文诗,让我多一条回归的家园之路。
司舜,男,60年代出生。现居安徽宿松,现供职于省电视台。作品散见《诗刊》、《散文》、《青年文学》等。作品收入《中国散文诗90年》、《中国诗库2007卷》及多种散文诗年选。著有散文诗集《对岸》等。散文诗观:在简约的文字里承载尽可能多的生命内涵,让生命在诗意的瞬间停留、或者舒展。
洪烛,原名王军,男,1967年生于南京,现定居北京,供职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出版有诗集《南方音乐》,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梦游者的地图》等数十种。散文诗观:散文诗是灵魂的散步。
吴晓川:男1968年11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从事过教育、宣传和政法工作、兼任《刺桐》文学杂志副主编。作品散见《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报刊,获奖多次,已出版散文诗集《与山对坐》。散文诗观:写作属于一种生活的阅读,思考的脚印,只有散文诗可以最清晰地让自己倾听到生命深一脚浅一脚从岁月中走过的足音。
旺青,男,六十年代生。现居深圳。诗观:最好的诗歌已经在诗人内心完成,它的篇章本质与自由的篇章本质相同。诗人通过人们共许的工具和形式开启内心的篇章与旋律。诗人最终静默无声。但他的内心在诗歌中一字一句地显露出来。
刘向,本名刘向民,男,1964年生于山东滕州,现定居山东枣庄。作品散见于《散文》、《诗刊》、《星星》、《绿风》、《诗潮》等。作品收入各种选集。出版诗集《山东印象》、散文诗集《乡村时代》等。散文诗观:诗言志。散文诗就是以诗以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念。散文诗是最接近太阳和心灵的语言。
崔国发,1964年生于安徽,现居铜陵,大学教师。作品散见《诗刊》《散文》《星星》《散文诗》《诗选刊》《诗歌月刊》等。著有散文诗集《水底的火焰》《红尘绿影》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集,获得文学奖多次。散文诗观:在散文诗文体中,可以更为充分展现诗歌艺术的随意性和细节在意义表现上的率意性,实现汉语言在写作上一种新的可能性。
徐澄泉,男,1962年生于重庆万州,现居四川犍为。出版有诗集《流浪的风》,散文诗集《纯与不纯的风景》,编著《犍为当代文学作品选粹》等。散文诗观:诗,是对流动的思想诗意的表达。就如月光的清辉,音乐的律动,轻轻洒在心灵上。然而,现行的诗走得太远,让人摸不着北。出于本能和自卫,我拒绝了无所适从的诗,选择了散文诗这种挥洒自如纵横捭阖的文体,以散文的笔法写诗,以诗的笔法写散文,让诗随心所欲地散步,让散文诗意地栖居。
清净之莲,本名崔菁玮,女,1969年生于大连,现居大连。散文诗观:风景是思维的载体,文字是心境的延伸,“无心求正,有意归真”是我人生行走的方向。平实的语言,唯美的心境是创作的基调,生活的感悟,身边的景致是创作的动力。
小睫,本名马小洁,女,1966年生于天津,现居天津。散文诗观:用生命的渴望写作,为纯粹的生存讴歌。
清风,本名,欧阳琴,女,1963年生于江西九江,现居九江。散文诗观:让生命中一些过程的流连、守望,在文字里暗香浮动、缱绻留痕。
冷阳,本名杨普梅,网名梅子,女,1968年生于河南南阳,现居南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全国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近百篇。诗观:注重从客观景物中寻找心灵对应物,以“我写我心,我写我见”为写作原则。
李明雨,男,1965年10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现居鹤岗。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首)。散文诗观:散文诗要求原汁原味,回归大自然的那种精练、干净的文字,让心灵浸润在一泓清泉之中。因为有了散文诗,从此生活不再迷惘,心灵不再空虚,情感不再孤独……
70年代群落
金铃子,原名蒋信琳,曾用笔名信琳君,家居山水之间。出版诗集《奢华倾城》,曾参加24届青春诗会,获得2008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作品入选多种诗歌年选。星座:天蝎座。诗观:诗歌的力量与词语无关,它只与一种气质相关。它是我寻求医治心灵的良药,我对它很客气也很恭敬。
语伞,本名巫春玉,1977年生于四川,现居上海。作品散见多种杂志,被多种选本收入。散文诗观:散文诗是灵魂与语言奇妙的碰撞,是思想暖骨的阵痛;完美的散文诗是天籁之音。
刘清泉,男,1970年生于四川安县,现居重庆。著有诗集《永远在隔壁》、《倒退》。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诗歌500多首。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散文诗创作并发表。诗观:适可而止,须细致,须足满而不溢;诗,内蕴不减,慎跳跃,慎求韵而自缚。
唐力,男,1970年生于重庆,现居北京,某诗歌刊物编辑。获得文学奖多次。作品被各种选本收入。诗观:诗歌直抵事物的本质,将生命的秘密,生活的秘密呈现。
大卫,本名魏峰,男,70年代生,江苏睢宁人。行过医/获过奖/丢过钱/发过火/流过泪/失过恋/海拔1米83//体重/在0.088吨里徘徊。心偏左/身偏长/头发偏短/近视眼/偶有偏见/现居北京/偏东//散文诗观:散文诗是诗的一次放松,也是诗的一次放假。
采颦,本名宋盈盈,大学教师。生于七十年代,现居成都。曾学过法律、哲学和经济学等专业,却更喜欢行走、思考和旧时光阴。相信沉思的幸福、纯洁的情感、天赋的使命和存在的幻觉。相信,繁华落尽,空出的双手,终将携文字抵达生命的翠绿。散文诗观:只有通过散文诗,汉语的意境与诗性美才能得到尽情的绽放。散文诗可以让生命穿越古典和现代,到达每一滴水低垂倾听的姿势。
清荷铃子,本名祁宏玲,女,1973年生于江苏连云港,现居连云港,教师。作品散见《绿风》、《诗选刊》(下半月)、《诗潮》、《散文诗》、《常青藤》等,并入选多种诗歌选集。散文诗观:散文诗让我的灵魂和肉身真正地合二为一,每一个文字都携带着我的灵魂和思想,抵达生命的极限飞翔。
马亭华,笔名黑马,男,1977年生,江苏沛县人。曾获各种文学奖多次,作品被多种选集收入,部分被译往海外。文学创作观:提倡独立、安静、自由、创意、简洁的诗歌,主张回归汉语诗歌的民族性和传统,传承汉语诗歌艺术,寻求抵达新的高度。
麦子,本名刘艳,女,曾用网名落雪敲竹,生于1977年,江苏盐城人,现居盐城阜宁,作品发表于〈散文诗〉等报刊杂志。散文诗观:用最恰当的、最优美的语言,对心灵最深处的感悟进行最生动地再现。
唐朝晖,1971年出生,湖南湘乡人。现居北京,《青年文学》杂志执行副主编。作品上榜“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等选集和榜单。出版有散文诗集《心灵物语》《勾引与抗拒》《一个人的工厂》。散文诗观:散文诗在汉语文学的今天,还有无数种写作的可能,我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尝试在各种可能的道路上。
陈劲松,本名陈敬松,男,1977年出生于安徽砀山,现居青海格尔木。作品被各种诗歌、散文诗选集收入,代表作《梨花,梨花》。散文诗观:诗歌应该更注重引体向下,让文字能够抵达时代的疼痛。
宓月,女,197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现定居成都,《散文诗世界》杂志主编。出版有散文诗集、诗集、长篇小说多部。散文诗观:散文诗是思想和审美融合的一种经典,它摒弃冗长的铺叙,省略多余的话语,只撷取最具意义的片断,让读者来完成写作者留下的空白。
雪漪,女,1971年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汉族,现居北京。出版有诗集《灵魂交响》、散文诗集《我的心对你说》等,作品被多种选本收入。散文诗观:散文诗属于生命底色的审美与生存境界的崇高抱守。
陈计会,男,1971年生,广东阳江人,出版诗集《叩问远方》、《世界之上的海》,散文诗集《岩层灯盏》等,作品多次获奖,被多种选集收入。诗观:诗歌是存在的见证。
王小忠,男,1978年出生于甘肃甘南临潭县,现居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著有诗集《甘南草原》,代表作系列诗歌《甘南草原》和《小镇上》,及系列散文《温暖的阳光》,在《诗刊》《星星》、《散文》、《北京文学》等20多家刊物刊发。散文诗观:对于散文诗写作,我觉得应该和做人一样,平静,淡然,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比什么都好。
郭野曦,男,吉林永吉人,在《诗潮》、《绿风》、《星星》、《诗歌月刊》、《中国诗人》、《诗刊》、《诗林》、《散文诗》等各种诗歌、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首(章),被各种选本收入。诗观:让作品说话,文本以外的表白,一个字,也是多余。
王长敏,曾用笔名:王敏常明。女,70年代出生于河南南阳,现供职于深圳。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深圳特区报》等。散文诗观:用诗的语言抒写心灵里珍藏的诗化的记忆,往事并不如烟,爱着,是我的心灵需求。用散文诗的笔法写作,实现了我的心灵需求。
山珍:原名罗尧清,1976年生,湖南新化人。有作品被《读者》《学习报》等50余家报刊转载,并收入《高中语文自读课本》《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散文诗精选》等30余部选集;创作观:写作是赋予思想和情感生命力的过程,也是愉悦心灵的过程。
花盛,本名党化昌,男,七十年代末出生于甘肃甘南。作品散见《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飞天》《诗歌月刊》《诗潮》《岁月》《散文诗》等刊,著有诗集《一个人的路途》,现为某校教师。散文诗观:散文诗的创作不应是单一的言说和表达,它的意义如同人的价值,深入其中,我们必须追求一种大痛——肉体与灵魂、理想与现实、民族与宗教等多种矛盾的考验。
80年代群落
曹英人,本名曹德广,男,1983年3月生于河北广宗县,现居河北。代表作:评论-《东方肌理辨析》、《入世的批评:新诗伦理学》、诗歌-《新青年》、《祭灵人》、《水人》、《天人三恻》。所谓:“第三极”文学运动理论主持,2007年度《世界诗人》社国际最佳评论家,“中华新辞赋运动”发起人之一。诗观:文字只是备忘录,作品自己会不断完成面对不同读者的言说。
贾梦华:男,80后诗人,漫画撰稿人,毕业于河北大学美术专业,现在广州职场做广告策划。曾在《作品》》、《诗选刊》、《散文诗》、《星星》、《漫画大王》、《幽默与笑话》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诗、文、漫画和开设文、图专栏。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散文诗观:散文诗是在现实空间盛开的超现实的花朵,在轻灵梦幻和不经意的表象中,其内涵深刻、大气、接近本质。
马东旭,男,1984年生于河南宁陵县,现暂居洛阳。代表作《大军南下》。诗观:让时间慢下来,写自己的文字,慰藉忽明忽暗的伤口,让悲恸一阕一阕地流淌。
陈德根,男,布依族,笔名况湄。80年代生于贵州平塘县的一个布依族山寨,现客居浙江宁波。作品散见国内外各种刊物,著有诗集《城市边缘》、《在南方》。散文诗代表作《内心的乡村》、《望乡》等。散文诗观:散文诗让我的叙述更加从容、随意和自由。
鸿颖,本名李宏勇,男,1983年生于青海同德县。藏汉翻译学士。有散文、诗歌、散文诗、评论等散见《散文诗》、《青春诗刊》等报刊杂志。获文学奖多次。作品入选各种选集。有散文诗集《往事里淋湿的情怀》。散文诗观:我认为,散文诗应该有它自己的灵魂和风格。
李王强,男,汉族,1980年3月生于甘肃秦安,现在居住天水,供职于某中学。在《星星》、《散文诗》、《诗选刊》、《诗潮》、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四百余篇(首)。作品入选多种选集,获奖多次。散文诗观:散文诗写作需要大胸怀,需要人性深处的至情至理与至纯。散文诗,犹如一把折扇,其中折叠着精神的斑驳镜像和灵魂的二十四节气。
西岭,女,本名都静,80年代中期生于陕南,现定居北京,在非政府组织任职。更喜欢广泛阅读、平静地思考,偶尔写一些随笔或者散文诗,体验思想与语言相遇的魅力。散文诗观:散文诗可以让生命展现最多的诗意。
尘轩,本名谭广超,1988年生于吉林松原,现居长春。《中间带诗刊》总编、《民族诗刊》特邀编辑、《80后诗歌论坛》副版主。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中国新诗》、《诗天地》等报刊杂志。著有诗集《左手村庄右手爱人》《从你的呼吸中路过》、《穿梭城市》等。诗观:在很平常的生活中,感知一种特殊的日子。
马列福,男,1989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北京。热爱汉语的黄毛小子。写过一些东西,幸运地发表或获奖时,很是骄傲;得不到关注和认可时,颇感失意。自觉读书还少,阅历尚浅,努力不够,但前途光明。炫耀自己的地方:“这有骨气的青春”。诗观:以另一种精神进入生活,以另一种思想认识自我!
周大强,男,1983年生于安徽五河,现居合肥,《文学与人生》杂志编辑。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绿风》、《散文诗》、《诗选刊》等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入选各种选本。著有诗集《夜幕下的小周村》。散文诗观:自然,真挚,能够抵达生命内部的深层世界。
任随平,男,1980年生于甘肃静宁,现居静宁,从事教育工作。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北方作家》、《荒原》等刊,有散文诗《雪》被《读者》转载。出版有散文诗集《点亮乡村》。散文诗观:在文字里完成生命高度的眺望和预设。
杨晔,女,1987年3月生,湖北孝感人,现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曾在《散文诗》《黄河文学》等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若干。2007年因散文诗组《五月是寂寞的季节》获国酒茅台杯全国“十佳校园作家”奖。散文诗观:用文字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子轩,又名萱子,本名刘帅,女,生于80年代中后期,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山西长治市某高校新闻本科专业。游历于诗歌长廊数载,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诗观:用向上的灵魂亲吻给予我们感动的每一寸土地,善良与感恩应是闪耀于诗者内心的灵光。
米卡,本名蒋丽娟,曾用笔名央央乌发表作品,女,1986年生于重庆,现为北京某高校硕士研究生。酷爱哲学和文学,偶尔写作,作为思考在纸上的行走。创作观:由于自己对于以文字形式思考的癖好,选择了诗歌和散文诗。
伊戈:本名马世平,男,藏族,八十年代中叶生于甘肃临潭,民报《言说诗报》主编。已在《散文诗》、《北方作家》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首(篇)。散文诗观:散文诗能够让语言自由走动,到达平常容易被忘却的深刻。
陈洪,男,1981年生于云南昭通,现居永善。曾主编《溪洛渡文艺》,现为《永善文学》编辑,作品入选多种选集。散文诗观:在散文诗的文字里重温大自然的雄浑、磅礴,让生命由于文字恢宏,厚重。
三米深:原名林雯震,男,1982年12月生于福建福州。作品散见《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诗刊》、《散文》、等数十种刊物。散文诗观:散文诗应该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应该是给人以美感、启迪和安慰的;散文诗天生就是一种书写心灵感触或情绪波动的文体。
水木灵辰:本名粟辉龙,男,1987年9月出生,现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老校区)新闻专业学生。散文诗观:朴实的情愫中跳跃着生命的文字,浓郁的空间中散发着生活的质地,散文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汉语文字抵达思想的魅力。
90年代群落
原筱菲:本名郑迪菲,女,1993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现居大庆,艺术高中学生。发表文学作品近300篇(首)。作品散见《诗选刊》、《散文诗》、《诗潮》、《常青藤》(美国)、《新大陆》(美国)、《秋水》(台湾)等近百家期刊,曾被多家期刊封面推介,获得文学奖多次。诗观:回到心里,打开世界的另一扇门,与自由的翅膀背靠着背飞翔。
李唐,男,1992年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垂杨柳中学。作品散见《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诗林》、《诗歌月刊》等,有作品收入《2008年诗歌精选》。诗观:1、要积极观察生活。2、要做一个好人。3、心中要有爱。
木鱼,原名苑希磊,山东省乐陵人,90后出生,有诗歌作品在《诗选刊》、《九月诗刊》、《中国诗歌在线》、《大地诗刊》、《大别山诗刊》、《诗友》、《巴中文学》、《诗流向》等刊物发表。散文诗观: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