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问及那些书是对你人生中最有影响力的,这个话题到不新鲜,提笔就来了:
一
梁文道 常识
胡适 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录
查建英 八十年代访谈录
北岛李陀 七十年代
文欢 历史不忍细看
刘岳兵 日本近代儒学研究
华揽洪 重建中国 ------城市规划30年
先想到这些,以后再补充吧!
二
昨晚有点迷糊,审错题了,以为是最近看的哪些书,
要是是放在更长的人生阶段来评价其影响来说,那还真的要好好想想:
少年时代: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以及浩然的《金光大道》。
前者隐约告知我理想、信仰的价值,正义、勇气的力量;
后者则是非常真实地描写农村生产队、合作社里面的各种爱恨情仇,
让我们几乎立下了扎根农村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假若没有76年裂变的话。
还有一本也是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好像是冯志。
这本书很油墨很快乐,多少填补了小时候物质生活匮乏带来的生活乏味。
中学时代: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森村诚一《人性的证明》
第一次读到到时年轻人无比崇敬向往的“科学家”的事业和爱情,
特别是历经磨难和误解,终于获得美好的结局.....感动得一塌糊涂,这辈子非科学家不当了!
而人证的小说,实在电影放映后很快出版的,这本书在同学中传阅的频率和速度几乎是个记录。
对它的热衷一半是冲着比较“深奥有哲理的名字”,另一半则是对于日本社会那种纸醉金迷、
尔虞我诈的探究,间或夹杂着对于已经删节的面目全非的那种情色场面的猎奇。
这个时期,因为无限的诱惑与渴望,我的潘多拉就此打开。
大学时代:谌容的《人到中年》无论如何是逾越不过的,那是那个转型时期文化人整理心态重新上路的熨平器。
《简爱》极其英文版。读了好几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此之前的伟大爱情都多少显得苍白无力了。
不用说,每读一遍都似乎在把自己往角色里推一层。
李泽厚《美的历程》。因为专业学习的缘故,这本书是作为教学参考书,而通过这本书的索引,居然
把狄德罗、贺拉斯、朗吉、 布瓦洛、维柯等人的思想囫囵了一遍。这些对我的后来成长受益匪浅。
四川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书出了好几十本,我大概买了一半多一点,三四十本的样子。
有印象的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等等。
这是所谓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知识界新启蒙运动的智慧库与口袋书。
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忍不住找出来翻翻,看着当时划的重点段落,感叹!!!
这么说吧,这套丛书,基本上匡限了我作为一个未来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走向。
参加工作至今:好书实在太多太多......
但感觉再也没有刻骨铭心的了,也许是整体质量都大幅提高了吧。
三
关于读书,我一直有个特别的感觉,就是这世界上原本就存在生性适合读书和不适合读书的两类人。
有些人,从小就信仰读书的价值,此后一直就有某种本能的依赖,
需要不间断地从书本中获得进步的力量和养分;
还有一部分人,对于读书,大多看作一种经历、一种成长过程中的规定动作。
至于人生智慧,大多依赖眼睛实证和经验感悟获取。
或许这两种信条都可以最终达到心智完美的自由王国,
因为在没有书本或者书本匮乏的时代,思想的深度广度厚度似乎并未失色。
但我一贯提倡这两种人能够互相体认和包容,尽量避免互不在乎的强加于人。
还有一点,假若你已经养成读书的习惯,千万不要以这样那样的理由疏远甚至放弃,
那样会使你很快的变得萎靡和空洞。
而另一方面,假若你30岁之前没能很潜心、足够数量的读书,
那你就不要尝试再通过读书能够升华你的思想境界。继续把读书当消遣和时尚吧。
由是,眼下泛滥的“学习型”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除非你在员工进入关口就做好了甄别选择,填鸭一个人的读书兴趣无异于换脑手术。
我唯一说不准的是,信息科技、网络经济的未来发展,
会不会使所有人的读书兴趣越来越趋同、越来越接近功能化的模块植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