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锡赤通”金三角——内蒙古商报会同十多名经济学专家、政协委员“献计内蒙古”
商报讯(记者 刘海铭)“呼包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崛起的“金三角”,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板块之一。那么,能不能在内蒙古再造一个类似“呼包鄂”的“金三角”呢?今日,内蒙古商报会同十多名经济学专家针对这一问题,在自治区“两会”召开之际,联袂提出 打造“锡赤通”金三角 这一新建议。所谓“锡赤通”即锡林郭勒盟、赤峰市与通辽市。
如何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十多名经济学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呼吁:打造“锡赤通”金三角,开掘新兴增长极,实现内蒙古东西部均衡同步发展,全面驱动内蒙古再一次大发展,从而逐步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锡赤通”金三角已经达成共识的首批专家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经济专家许柏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主席、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岳清,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丰兰,《经济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陈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自治区政协委员姜月忠,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内蒙古党委政研室城市经济处处长段连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调研室三处处长葛力大,呼和浩特市市委政研室研究员沈昌炜等。从今日开始,参与研究、论证本课题的多名专家、学者的建议、思路和观点,在本组系列报道中将陆续与读者见面,敬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参与。欢迎专家、领导特别是“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培育增长极 再造金三角
——“锡赤通经济圈”崛起内蒙古系列报道之一
文/刘海铭
2009年11月30日,胡春华正式履新内蒙古,出任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书记一上任,便如是说:内蒙古是个好地方。内蒙古是一个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地方。
何谓好?何谓有希望?何谓可为之处?
好在基础。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社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特别是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构成的“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板块之一。榜样与引导力量强大,样板与示范功能凸显。
希望在哪里?12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胡春华道出了希望:“就像我们抓强区的指标一样,抓富民的指标。给我一个一个抓。首先,各方面都把平均水平达到,职工工资达到平均水平,各项收入,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五项保险,各项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然后再一步一步往上追,真正做到强区与富民并重。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很牛地讲,我的工资是多少,我比你高多少。”老百姓听了这个希望,可劲地高兴,使劲地夸赞:“实在、地道,负责任!”
何谓可为?因为差距,所以可为,因为问题,所以可为,因为要发展,所以可为,因为必须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大有可为。
先说差距,与沿海地区和一些中部省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还很长,产业发展层次与社会进步程度还很低,区域性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体还很少,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
再说问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对外贸易长期低迷,招商引资受到较大冲击,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面临较大压力,社会自主创新机制建设差距巨大。整体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初步的、初级的、粗放的。
差距大,问题多,并不可怕。怕就怕没新思路,走老路子。
胡春华书记,思路很清晰,出路很具体。“要在继续做足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好在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上的优势,尽快改变‘一煤独大’局面,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搞好城市管理,进一步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其中,“多元发展”、“多极支撑”、“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等关键词句,词词亮堂堂,句句响当当。
可以说,目前内蒙古称得上“经济增长极”或“区域经济体”的,当属“呼包鄂金三角”,那么,光靠一个在现实中仅能撬动内蒙古西部崛起的“金三角”,能支撑和驱动整个内蒙古全面发展吗?显然不能。
胡春华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作为政府既要正确认识和尊重这种规律,也要把握规律,尽到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职责。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优先发展锡赤通,开掘新兴增长极,再造一个金三角,打造内蒙古第一个区域型“城市经济圈”,实现内蒙古东西部均衡同步发展,全面驱动内蒙古再一次大发展。这应该算是胡春华书记的希望和可为。
有关“锡赤通经济圈”的打造,记者特邀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先生一同进行解构。
记者:于所长您好!您觉得“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如何定位?
于光军:可以定位为智慧经济体,应属新兴经济体范畴。诚然,目前内蒙古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个“高速”来之不易,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探索的成本不能算低,被动调整的比重远远大于主动谋划。先前的、主要的、代表进步发展趋势的区域经济体典型“呼包鄂”,各自依靠要素整合、产业基础、矿产资源形成了内蒙古的增长极。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布局正在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气候的双重压力,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进行调整。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在对各自的战略进行反思。这个时候“智慧经济”的发展途径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所谓“智慧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发展战略、途径选择上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依赖“智慧”;二是在发展中要让新区域、产业能够蕴含更多的智慧。我认为,“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首先应该是一种“智慧经济体”,也就是内蒙古“智慧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具体实践,而从“锡赤通”开始,打造更多的“智慧经济体”,内蒙古才能跟上趟,才有可能赶超,才有可能走向前列。
记者:您觉得“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在发展的起点和模式上,与“呼包鄂”这一老金三角相比,主要应该规避和注意一些什么呢?
于光军:“呼包鄂”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可以主要用“基础、资源、整合”这六个字概括。“呼包鄂”区域经济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西部乃至我国重要的增长极。回顾“呼包鄂”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基本还是沿着“资源开发与要素整合”的传统发展路径运行的。现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手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面对这个变化,“呼包鄂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发展还是初步的”。对未来的“锡赤通”新金三角的打造上,就一定要站在世界未来经济变化趋势的高度,转变依靠煤炭、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依靠知识、依靠科技、依靠“智慧”发展,各种要素整合必须依附和凝结智慧,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要素资源智本化”。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区域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记者:您觉得“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在未来发展中,最明显的优势有哪些?这三盟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辅承比较科学?
于光军:对于转换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而言,初步分析,“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最明显的优势是,与我国经济、人文、科技、教育核心区联通的区位优势,以及人员素质较高、历史积淀丰厚、多元文化丰富的人文优势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资源优势。当然,也还有其它我们在深入研究中从“智慧经济”角度挖掘的优势,但期间我们更要重视审视新金三角打造“智慧经济体”的劣势。不断认清“新金三角”的发展基础,不断厘清发展途径、对策、措施,也是“智慧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工作。
记者:好,那么,关于打造“锡赤通”这一新金三角,您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吗?
于光军:当前要做两个重要工作,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让“打造‘锡赤通智慧经济体’新金三角”的战略构想上升到战略认识的高度,让内蒙古未来要走“智慧经济”发展模式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在未来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细节上体现出“智慧”,发挥好“智本”的效用。二是要抓紧推进,如利用“两会”召开自治区人才汇集的机会,搞一些有效的活动,如自治区级政协委员联合“锡赤通”三地政协委员联合推进“新金三角”启动;如聚合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把脉“锡赤通经济圈”发展策略;如借春节将近,组织自治区、“锡赤通”三地在区外知名人士为“锡赤通经济圈”进言、协作等等。在自治区战略层面,也还需要深入研究“智慧经济”发展战略在转变自治区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具体落实。实际上,再多的办法也可以归纳为一项,那就是要动员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智慧、资本。
合力打造“锡赤通”金三角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