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理论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

  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人怎样才能认识把握它们呢?必须用知性具有的先验概念范畴,通过对知性知识的综合统一才有可能,但是人们一旦这样做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亦此亦彼的矛盾和谬误,既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可以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同样可以得到证明正确的观点。康德把这种“必然现象”称为二律背反。

  例如,当理性去把握世界时必然会出现四个二律背反的矛盾:第一,世界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第二,世界是单一的,不可分的,又是多样的无限可分的;第三,世界是自由的,又是必然的;第四,世界有最初的必然原因,又没有最初的必然原因。

  康德因此得出结论:自在之物是人们永远也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我们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同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自在之物”同“理念”和“第二实体”是有差别的同一种事物。不受时间、空间的规定和限制,同可感“个体”、“第一实体”、“现象”相互对立,同普遍性和属性相统一是“自在之物”、“理念”、“第二实体”的共同点。康德的“自在之物”是指最高等级的普遍性或统一体,是指主体的最高普遍性或统一体——灵魂、客体的最高普遍性或统一体——世界,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最高普遍性或统一体——上帝。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则是指各种级别的普遍性或统一体。柏拉图的理念既包含低级别的理念——“猫”和“床”,也包含最高级别的理念——“善”。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既包含低级别的第二实体“房屋”和“马”,也包含最高级的第二实体——宇宙理念和上帝(第三实体)。

  虽然“自在之物”、“理念”、“第二实体”三者明明是有差别的同一种事物,但是康德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这同一种事物的观点却有很大不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第二实体”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特征,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具有不可被人知道但可被人间接感到的特征。如果“自在之物”、“理念”和“第二实体”三者是同一种事物,那么根据逻辑学关于事物认识的同一律理论,康德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同一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灵魂、世界和上帝能对人的感官进行直接影响和作用吗?自在之物间接作用人的感官,在人心中产生出关于自在之物的“表象”的事情,能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外发生吗?以上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康德关于自在之物不受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和限制的观点,同他关于自在之物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感官的看法自相矛盾。

  我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可知事物,是能够被人认识、发现、界定和彰显出来的最高级别的普遍性和统一体,康德关于人可以感到但不可以认识和把握自在之物的看法是不符合“自在之物”实际的错误观点。

  “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它是感觉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它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具体存在形式是灵魂、世界和上帝,这就是康德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就是康德对自在之物的几点知道,就是康德对自在之物的界定和彰显。康德关于自己对自在之物一点也不知道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任何人都不能说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能够被人说出来的东西都是人所知道的东西。康德说出了自在之物,并说出了关于自在之物的几点限制和规定,就不应该再说自己对自在之物一点也不知道。

  什么是现象?

  康德认为:现象是未被规定的“表象”被认识主体通过先验形式和先验概念范畴进行综合、统一和规定后形成和产生的对象。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表象”是一种“未被规定的对象”,它只是一种经验直观,当主体通过先天形式和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规定个别特殊的表象之后,未被规定的(无限制的)表象就变成了被规定了的(有限制的)对象,于是表象就成为了现象。

  我们把康德的“现象”同柏拉图的“假象”和亚里斯多德的“个体”或“第一实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是有所不同的同一种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是“现象”、“假象”、“个体”、“第一实体”具有的共同点。现象是主体运用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认识形式整理过的对象事物,时间和空间同现象有关联但不是现象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假象、个体和第一实体同时间和空间也有关联,时间和空间是假象、个体或第一实体具有的规定、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

  康德认为“现象”是主体在认识的理性阶段,借助先验形式综合整理知觉表象后产生的结果,表象是主体在认识的感性阶段,借助先验形式综合整理感觉直观后产生的结果。

  我们把“表象”和“现象”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表象和现象两者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同一种事物。“表象”和“现象”都具有同一个“象”、都包含同一个“自在之物”、都是主体的认识行为发现、彰显和产生的结果,都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相对独立存在的对立统一体。“表象”是经过主体经验直观的感性认识形成和产生的结果,“现象”是经过主体分析比较的知性认识形成和产生的结果。“表象”是“现象”的特殊存在形式,或者说是特殊存在形式的“现象”。

  我认为:康德所谓的“表象”和“现象”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具有约定俗成的冠名,相对独立存在的事物。

  康德没有发现“表象”和“现象”两者具有的共同之处,没有看到“表象”同“现象”都具有可感的认识特征,都具有自身的限制和规定,都是已经被人认识和把握的事物。康德没有从表象和现象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一般的象,而是片面地强调了“表象”和“现象”的差别。康德关于“表象”和“现象”的哲学理论,是二元论的关于事物或象的理论。

  综上所述:康德强调了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二元对立,但是没有发现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二元统一,没有从自在之物和现象之物中真正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普泛的对象之物”,建立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

  二、康德的先验认识论

  哲学是人类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形成意识的思维认识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事物是哲学的对象,哲学本体论是关于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是事物的理论。哲学认识论是关于事物是如何产生的或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经过长期认真的探索研究,创立了“批判哲学”,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认识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导言中指出:全书的任务是解决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感觉开始,经验感觉能够获得对象的质料或杂多表象,未经综合整理的质料或杂多表象还不是知识,主体凭借先验形式对质料或杂多表象进行先天综合判断,经过综合、统一和规定后的质料或杂多表象就成了知识,先天综合判断是知识所以可能的根据。

  1、先天综合判断

  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形式和感觉经验现相结合,使知识成为可能的一种逻辑判断。

  知识何以可能是康德哲学认识论提出的首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对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给出的答案。

  康德认为:逻辑判断可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可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

  他说:分析判断就是判断的宾词包含在在主词之中的判断,它无需借助经验即可推演和陈述出来,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分析判断是一种先天判断,他虽然能够提供必然性普遍性的知识,但是不能给知识增添新的内容。例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就是分析判断,在主词等边三角形中包含了宾词三角形。

  “综合判断”就是判断的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的判断;判断的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只有借助经验才能把判断的宾词同主词合理地结合起来,所以综合判断是一种后天判断。这种判断扩大了主词的概念,给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但它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物体有重量,星期二是下雨天这两个判断都是综合判断。物体有重量和星期二是下雨天这两个判断是基于现实经验的判断,这两个判断的宾词都没有包含在主词之中。

  康德说:无论是先天分析判断还是后天综合判断,都不能说明“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要获得科学知识只能依靠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判断。康德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原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产生的结果。

  例如,“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线”这一判断,一方面它是综合的,以宾词的短不能从主词的直线中分析出来,必须借助经验直观才能使直线和短合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这种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普遍必然的东西必定是先天的,因为经验归纳是在一定的经验范围内进行的,它不能涉及尚未经验到的事物,因此,不能作为具有绝对普遍性或必然性的判断。

  我认为: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其实就是一般判断,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断都是没有差别的同一种判断,康德对判断形式的划分没有任何确切根据和学术意义。

  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包容的,任何一个事物不仅包容着比自己更小的事物,是这个更小事物的载体,而且也被另一个更大的事物所包容,是这个更大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存在于这个作为载体的更大事物之中。

  每个词语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是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越大,它的外延就越小,概念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小。在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中,如果主词概念的内涵大于宾词概念的内涵,那么宾词概念的外延就必然大于主词概念的外延。从内涵方面看,主词包含宾词,从外延方面看,宾词包含主词。

  康德把宾词是否包含在主词之中作为区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根据和标准,没有考虑到事物是相互包容的、判断命题中的主词和宾词也是相互包容的客观实际,根据“主词是否包含宾词”这种含义模糊的标准,人们也无法顺利地把各种判断命题划分为不同类的别。因此,康德把主词是否包含宾词作为划分不同判断类型的标准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形式逻辑学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第一实体既不述说也不存在于其它一切事物中。表示第一实体的词语在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中只能处在主语的位置作为主体,不能处在谓语的位置作宾词。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一切关于第一实体的判断命题都是宾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都是康德所谓的综合判断,康德所谓的分析判断是不存在的。

  康德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物体是有广延的”是分析判断,“物体是有重量的”是综合判断。康德的这个看法或观点正确吗?

  广延是我们面前可感物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物体包含广延,广延从属于物体,是物体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在“物体是有广延的”命题判断中,主词的内容包含宾词的内容。重量也是我们面前可感物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物体也包含重量,重量从属于物体,是物体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在“物体是有重量的“判断中,主词的内容当然也包含宾词的内容。以上两个判断是完全相同的判断,康德关于“物体是有广延的是分析判断”,“物体是有重量的是综合判断”的说法,完全是信口开河的独断论观点。

  判断主词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文字语言符号,判断主词作为表示判断对象的符号它所指向的对象是固定的,它作为一个概念其含义也是固定的,因此任何判断都只能确定和彰显主词的概念和内容,而不能扩大主词的概念,给主词增添新的知识内容,判断只能是认识主体根据大脑记忆的经验事物的一般知识,通过对比判断对象和判断标准,把判断主词自有的知识内容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人对同一个判断对象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认识过程的发展人们会不断彰显、界定和抽取出同一个判断认识对象本身具有的越来越多内容,但是绝对不会扩大判断对象的概念,增加判断对象的知识内容。康德把一种判断是否扩大了主词的概念和内容作为划分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的标准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只是一种主观随意的猜想。

  “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线”作为康德举出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例子并不能证明这个判断扩大了主词的概念,增加了主词的知识内容。

  首先,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线这句话就有明显错误,几何学所谓的线没有长度规定,只有线段才有长度规定。康德所谓“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线”可以修改为“直线段是两点间最短的线段”。

  其次,在“直线段是两点间最短的线段”这个判断中,主词“直线段”同宾词“两点间最短的线段”两者是完全等值的,这个判断并没有扩大判断主词“直线段”的概念,增添判断主词“直线段”的内容。判断者所面对的直线段经过判断没有增加一厘米的长度。这个判断中的主词“直线段”是指判断的一个现实对象,是指判断者面前的一个具体事物、是指判断者看到的一个经验事实,根本不是什么先天的对象,同普遍性必然性也没有联系。

  2、先天综合判断是知识所以可能的根据吗?

  我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就是一般的判断,就是认识主体的认识实践活动。知识是认识的产物和结果,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使知识成为可能的认识论观点,是基本正确的观点。

  什么是判断?判断是认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主体通过感知、比较和推理的认识过程和环节,确定认识对象在主体的事物综合知识系统的位置和界限,确定认识对象的多种性能和规定,把认识对象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形成判断对象综合知识的认识实践活动。

  判断、只有认识判断才是知识和事物形成和产生的根据。任何一个事物从混沌自然中被人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都必须经过认识判断的过程。没有判断就没有具有一定边界和限制、相互区分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没有判断就没有各种事物组成的世界,没有判断就没有关于事物的一切知识。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各种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以观念形态相对独立存在的事物。

  知识是以观念形式存在的事物。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就是事物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知识形成的根据和原因,就等于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事物形成的根据和原因。

  什么是事物?我认为:事物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通过日常的认识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具有约定俗成的语言名称,相对独立存在的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事物形成基于质料、形式、目的、动变四个原因的理论学说,并举例子进行了说明:大理石雕像的基本原因包含大理石材料(质料因),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形式(形式因),石匠艺术家雕刻塑像的劳动(动因),艺术家雕刻大理石塑像具有的终极目的(目的因)。如果缺少了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一切事物都不能创生,都不能在现实中存在。

  我关于事物的看法同亚里士多德关于事物形成基于四个原因的观点是完全相包容的,而且同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使知识成为可能的观点也是统一的。

  我认为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真实的事物。事物是任何一个可以用判断动词“是”表述和界定的认识对象或东西。

  什么是“是”?“是”是认识主体的判断认识行为。

  世界万物都是人类通过判断认识行为、通过具体的“是”,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没有认识判断就没有事物,没有“是”就没有世界。

  3、先天综合判断论的问题和答案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哲学认识论必需解决的中心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数学是如何可能的、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给出了主体具有的感性、知性能力和主体具有的纯粹理性要求是先天综合判断所以可能根据的答案。

  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答案完全正确吗?

  判断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认识实践活动,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三者的共同本质是“学”,是人类发现和彰显事物、获得事物知识的判断认识实践活动。康德通过对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三种特殊形式的判断认识行为何以可能的分析、思考,寻求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思路。

  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是主体判断认识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知识的语言逻辑存在形式。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由判断主词、判断宾词以及连接主词和宾词的判断系动词三部分组成,主词、宾词和判断词分别表示判断的三大要素:判断的对象、判断的主体和判断的标准。

  例如:张华是工人。

  在“张华是工人”这个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中,“张华”是判断的主词,它表示判断涉及的对象,“工人”是判断的宾词,它表示判断的标准,“是”是判断系动词,它表示主体的判断行为,表示隐含的判断主体。

  “张华是工人”这个判断语句或判断命题,是判断的主体经过认真调查了解判断对象张华的真实情况,通过认真对比大脑记忆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关于工人的社会客观标准,经过认识判断最终形成和产生的判断结果。

  什么是判断的主体?判断的主体是指判断行为的实行者。人是认识判断行为的主体之一。

  人具有认识判断的需要和能力。人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对作用和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获得事物的知识。人脑具有接受和处理感官获得的对象事物信息材料,形成有关对象事物知识的认识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脑认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主体判断认识活动不可缺少的认识工具。

  人的判断能力是判断所以发生的可能性条件,人在外部事物刺激、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大脑经过下意识思维产生的认识判断意愿、意向和要求是判断所以可能的必要性条件。

  康德指出了人具有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认识判断能力,指出了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是主体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指出了判断具有的可能性条件。康德也隐约地看到“纯粹理性”是主体的认识判断要求和意向,但是他没有把判断认识的可能性条件同必要性条件严格地区分开,没有把作为认识判断能力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同作为认识判断要求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严格的区分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不完满的答案。

  什么是判断的对象?判断的对象是指具有作用、刺激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的各种事情或物体,是指判断认识行为涉及的一切可感和可知事物,是指包含多种规定、多样形式和多样内容,以相对独立、相对稳固的元一体或个体形式存在的认识对象。

  什么是判断的标准?判断的标准是判断主体大脑中记忆贮存的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定,是主体在判断行为发生前已有的事物观或世界观,是判断认识不可缺少的根据,是和判断对象相对立的判断参照物。

  判断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得到判断主体个人和社会群体公认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在逻辑上必须先于判断行为存在于判断主体的心灵中,因此也可以把判断的标准称为先验标准。

  判断标准包含的内容是指判断对象的一般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它包含价值、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质量、数量、性质、能力、普遍性、特属性、原因、关系、、、、、的一般标准。

  事物是多种规定和多样性能组成的统一体。人们要通过认识判断发现和彰显事物,获得认识判断对象的知识,就必须根据判断的标准,对判断对象所包含的多种内容逐项进行判断,然后把判断得到的各种结果综合归纳在一起,最终才能形成关于判断对象的系统全面知识。

  价值判断是最基本的判断,任何认识都必须从价值判断开始,只有经过价值判断的过程和环节,主体才能确定判断对象是否对自己具有价值,思维组织才会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和产生对有关对象是否进行关注,进行深入认识的意向、意愿和命令,才能对判断对象的其他组成内容继续进行深入认识。

  比较和推理是判断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有比较才可能有判断。判断对象和判断标准是判断的前提条件,比较必须有判断对象和判断标准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够进行。判断者在判断对象和判断标准一方或双方缺席的情况下,都不能进行判断行为。

  判断的过程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联想,把判断对象同大脑记忆的事物标准联系在一起进行相互对比,发现和界定认识对象同判断标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判断对象具有的普遍性规定,经过推理把判断对象划归为相应的事物种类之中的过程,就是认识主体从外部对象的特殊事物,到主体内部的一般事物,通过多次循环往返、不断深化最终发现、界定、彰显出对象事物,获得认识对象综合知识的过程。

  2、认识的先验形式

  什么是认识的先验形式?

  康德认为:认识的先验形式是先天存在于主体心灵中的认识模型或认识工具,是主体认识能力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主体具有的普遍性规定,而不是对象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或组成元素,不是客体固有的普遍性规定。

  我认为康德关于先验形式的以上观点否认了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观点。康德强调时间和空间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认识形式、认识模型和认识工具。但不承认时间和空间也是作为认识客体的人固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因此主体的组成元素也必然是客体的组成元素,客体的普遍性规定,也必然是主体的普遍性规定。

  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对感性认识的“先验形式”作了描述。

  什么是感性?什么是先验感性?

  康德认为:感性是人凭借感官接受表象、获得感性知识的认识能力,先验感性是人借助认识的先验形式对感觉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使感性知识得以形成和产生的能力和行为。

  他说:感觉是经验知识的来源,但感觉本身并不能产生知识,要构成感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因素:质料和形式。质料是感觉所获得的各样感性材料,是一堆毫无联系、杂乱无章的东西,还不是知识。要构成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直观形式去整理这些材料,这种先验的直观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杂多表象材料得以统一的内形式,空间是杂多表象材料得以统一的外形式。时间和空间是认识主体具有的感应方式,而不是对象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感性通过时间和空间这种先验形式,就可以把杂乱无章的质料安排在一定的关系里,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构成感性认识的对象,并获得感性知识。

  康德使用的“质料”和“形式”这两个词语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立了关于事物形成原因的四因说:事物形成的原因有目的因、动力因、质料因何形式因四个,形式因是事物形成的第一原因,是事物得实现的原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性本质规定。质料是指组成物体的一般材料,质料因是事物形成的潜在原因。

  康德为了表述自己的认识论,全面改造了亚里士多德使用过的“质料”和“形式”这两个词语。康德的“质料”是指主体通过感觉或知觉获得的对象事物的直观材料或杂多表象,是指对象事物固有的规定、性能和属性。康德所谓的形式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也是根本不同的,康德的形式是指认识的“先验形式”。

  我认为“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指认识主体具有的世界观或事物观,是先于判断行为存在于判断主体大脑中的先验判断标准。

  什么是世界观或事物观?

  世界观或事物观是人类经过认识实践活动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世界或事物的一般看法和观点,是人类认识世界或事物、获得事物知识不可缺少的认识工具和必要条件,是认识主体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佩戴的有色眼镜。

  人们凭借自己掌握的世界观或事物观的指导,可以顺利地把判断对象和记忆的有关事物或判断标准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判断对象同记忆的某个标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判定认识对象在主体记忆的事物综合系统中的位置,确定判断对象同其它事物的界限和差别,把它从混沌自然中、从各种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获得判断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综合知识。

  “世界观”一词来自德语。康德最先在讨论问题时使用世界观一词,后来风行在19世纪的欧洲哲学中。世界观是人对世界(自然和人生)的基本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多个关于事物或世界的认识模型,这种认识模型就是人的事物观或世界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多个与自己的一元、二元或多元世界观相统一的,有许多概念组成的关于事物或世界的综合知识系统,有一个从外部移入人脑中的、不同种类事物的影像组成的关于世界的完整图景。

  康德首先使用的“世界观”和“先验形式”概念,它的思想渊源是唯理论哲学的天赋观念,以及柏拉图的知识回忆说。

  人的世界观或事物观既是认识的结果也是认识的原因和前提条件,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体,是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体。人的事物观是记忆在人大脑中的关于事物一般规定的知识,人的事物观不仅仅包含事物具有的时间、空间规定,而且还包含事物具有的价值、数量、质量、内容和形式等多种内容。

  时间和空间是人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不仅作为认识客体的人同时间和空间有密切的关联,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规定,包含时间和空间的组成元素,而且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同时间和空间有密切的关联,包含时间和空间的组成元素,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观或世界观,用康德的话来说:“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感应形式”。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心理模型和认识工具,但不承认时间和空间也是作为认识客体的人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不承认时间和空间是对象事物的固有属性。人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主体的组成元素也必然是客体的组成元素,客体的普遍性规定或也必然是主体的普遍性规定,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是主体的感应方式而不是对象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的观点是错误观点。

  康德就是盲人摸象故事中根据摸象得到的感性材料言说大象的一个盲人,他根据自己摸到的时间和空间这头大象的耳朵,就向大家说时间和空间这头大象是一个先验的大扇子。在有一双明亮眼睛的人们看来,时间和空间这头大象即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也是主体后天得到的,既是主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也是客体的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时间和空间这头大象是一个有扇形耳朵、辫子尾巴、柱子粗腿、灵活长鼻子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

  有几个盲人用手去摸认识的先验形式、天赋概念这头大象,就会得出几种关于认识形式、天赋概念这头大象的不同观点。盲人甲说:只有时间和空间是认识的先验形式,盲人乙说:价值是认识的先验形式。盲人丙说:美和善是认识的先验形式,盲人丁说:数量是认识的先验形式。盲人们对认识形式这头大象的看法和观点各不相同,盲人们的观点都不是完全错误的,也都不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具有片面性的盲人看法和盲人观点。

  认识的心理形式、事物观或世界观是认识主体具有的关于世界一般或事物一般的综合知识,它不仅包含时间和空间的内容,而且还包含包含价值、数量、质量、形式等其它内容,包含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观念内容。康德关于只有时间和空间是认识的先验形式的观点,显然是片面性的、不全面的观点。

  什么是认识的先验概念范畴?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认识的先天形式有所不同,时间和空间是感性认识阶段认识具有的先验形式,因果等概念范畴是知性认识阶段认识的先验形式。

  康德在他的先验分析论中对知性认识阶段的先验认识形式——“先验概念范畴”作了详细描述。

  什么是知性?什么先验知性?

  康德认为:知性是人运用概念和范畴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能力,先验知性是人借助认识的先验概念范畴对感性知识进行整理,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和行为。

  感性得来的经验材料缺乏内在必然的联系,要得到科学知识必须进一步把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综合,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用什么整理感性知识材料呢?这就是康德从三段论法的各个形式引出来的十二个先验概念或“范畴”。十二个范畴分为四组:关于量的,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关于质的,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于关系的,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作用,关于样式的,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内容是盲的”,“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

  康德认为:十二种先验概念和范畴是我们进行知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当知性运用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概念范畴把感性直观的内容纳入思维形式之中,使感觉材料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例如,太阳照晒与石头变热在我们的感觉表象中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由于知性把它们纳入原因和结果的范畴之后,才是他们之间具有了内在必然的联系,从而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由于太阳的照晒,所以石头变热,从而产生了知识。

  我认为:康德所谓认识的“先验概念范畴”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用于日常认识活动的方法论,十二个概念范畴是人认识事物时必然运用和遵循的基本逻辑认识方法,就是唯理论哲学所谓的“天赋原理”。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大脑中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认识主体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既经验的结果,也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的认识模型,康德关于先验形式和先验概念范畴的观点,既不是完全正确也不是完全错误的盲人观点。

  新生婴儿具有的基本认识判断的能力,新生儿大脑中记忆贮存有简单实用的认识判断标准,具有自己的事物观和方法论。新生儿具有的事物观和方法论和基本认识判断能力,是新生儿在母体孕育的过程中实际感觉经验的结果。随着新生儿的诞生和认识判断活动的发展,他所掌握的事物综合知识系统也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他所具有的认识判断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个人认识判断必需的事物观和方法论,必需的认识形式和概念范畴,不是先于个人经验的先验形式和概念范畴,而是一种经验的结果。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人类知性的产物,自然界本身是没有普遍必然联系的,“人为自然立法”。

  我认为:康德关于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观点。人通过认识判断只能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自然事物和自然法则,获得自然事物的知识,而不可能创造出自然法则、创造出自然事物。

  先验认识论具有的学术进步意义

  康德的认识论既强调先验形式、先验概念范畴在认识判断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一切知识必须从经验感觉开始。康德的认识论克服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具有重大的学术进步意义。

  柏拉图的知识回忆说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通过回忆自身先天具有的理性和智慧能力发现和彰显出来的,一切知识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知识回忆说观点,认为知识来自主体内心清楚明白的观念,它先天包含在人的理性能力之中。柏拉图和莱布尼茨的知识观是主观论。休谟代表的知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只是都来自经验,离开经验不会形成任何知识。经验论的知识观是客观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关于知识如何形成的观点都是符合客观某一局部实际的观点,都不是完全错误的,但也都不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具有片面性的盲人观点。

  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克服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如何形成的片面性看法,是完全符合人类认识活动实际的全面正确的观点。发现和强调康德认识论具有的学术进步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康德哲学,发展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