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大多智者有个误区,凡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真理。按照真理演绎的世界必定是真实的、无猜的、可信的。它一旦固化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产生这样一种效果:只要某种主义、方法、信念被证明是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颠覆不破的,它理应引导社会发展与个人践行。于是那些政治家、意识形态鼓动者和故作高深的哲人,总是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被称为智慧的哲学诠释的滴水不漏。坚信自己在坚持真理,人类将会因此获得拯救。
类似这种信念和真理的东东,在人们的智慧之域倍加推崇、无以复加。本文提出的“发展之域”,就是要打碎这种天真烂漫。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对“智慧之域”和“发展之域”做一简单划分,从而给出传统哲学走向堕落的历史成因,厘定人类哲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史蒂芬·霍金在他《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一书中写道: “迄今,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不错,当人们说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哲学的宿命便由此注定了。在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历史中,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文科学的日趋成熟,处在智慧之域的哲学地盘愈发狭小,它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关乎这些学科分化成长和它们的社会功能方面有所介入。2、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知识背景下对哲学自身发展问题的不断追问。按这个进路看哲学,毋宁说哲学一方面在为科学寻找存在的根据,一方面在为哲学自身发展寻找存在的理由。鉴于不同科学门类间、学科领域间的渗透融合,及其它们对智慧之域的有效拓展,如果不依托科学发展谈哲学,哲学就将失去话语权;即便依托科学发展改变哲学言说世界的话语方式,智慧哲学所能凭借的语言概念、所能指涉的研究对象、所能涉足的有效空间也将变得愈发狭窄。无形中,从人的智慧之域发端而来的哲学,愈发成为受制于科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门类、一种尴尬的知识类型。
但不要忘记,人类最初是因为惊奇于世界的美妙和变化方才形塑了人的智慧和哲学。在(关注对象的知识,通过关注对象来关注人类本身。)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的哲学不去关注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及其历史生成,不去研究全部科学结构在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之中的社会学机理,只是因循知识这一条研究路径,仅把哲学视为人的认识和它对世界的看法上,而不是把人的生命存在相融于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发展关系中,哲学的堕落便在所难免了!
不难廓清,处在智慧之域的哲学形态,往往强调问题意识,注重经验理性与逻辑分析,强调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实事求是基础之上。它要求人们养成一种不带个人色彩、免除地域性及气质性偏见的观察和推论之上的习惯。它通常以研究知识-探索哲学为契机,把运行其中、沟通彼此的理性意识作为逻辑自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的哲学和历史大都属于智慧之域。
智慧哲学者需要大智、大慧;需要言说自然、社会、人生各自的道理,并从中探寻人类驾驭其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然而,谋其智、慧其学者少之又少;能够忠实听命于智者的人几近后继无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岂敢惟其命乎?
处在发展之域的哲学,则强调人类实践文化中业已包含其中的整体意识和发展理念。当今世界,各国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直接是以他们/它们民族国家-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资格投身全球经济的市场-文化运作。因此,从人类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宏观角度看世界——由此产生的哲学,不仅是类群个体诠释其中(诠释在类群文化整体之中)的发展理念,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类群文化整体)把人的社会生命展开其上的一种实践文化。这,也构成了人类哲学的发展之域。
处在发展之域的哲学,决不是某一个人的思维理性及学说。它特别注重民族国家-类群文化整体,在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社会生成的(类属于人的)主体机制及功能结构。因此,它把哲学发展与人类变换自然的历史活动相契合,并以此为契机特别强调逻辑和历史的同一。即强调哲学与经验的一致,强调哲学史与人类变换自然活动历史的一致,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同他们把自身以类属的主体性关系的一致。全部哲学及其发展历史,既是在人类意识的经验活动和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来展开,又是在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中来展开。不仅如此,个人-社会、自然-宇宙、生命-伦理,所有相关命题都能在这个发展之域找到植根其中的历史分蘖与逻辑始点。作为观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具与时俱进的发展禀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摒弃人们观念意识中的各种‘教条’、‘主义’,将马克思学说置放在当下人类共同相处的发展之域。
足见,智慧哲学之发展,总是把哲学放在特定学科背景下来摹写,试图达到哲学观念上的某种形而上。对于这类哲学,我们不能排除它在知识探索中继续前行的拓展空间与可能。但,那毕竟是局域的、有限的。对于人类变换自然的整体活动而言,这种哲学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道理很简单:当下和未来,包括科学、技术、市场、信息、服务、金融、管理等知识领域在内的全部对象存在,统统成为延展人类生命价值的社会证物和属人存在。因此,在这所有对象存在——类属于人的发展关系上,必然同世界各国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保有千丝万缕的价值联系与运行机制。这种联系与机制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之为人的发展之域”,也是人的社会生命和主体性关系自由张扬、全面驰骋之域。毋庸置疑,为适合这个发展之域,就需要一种全新的人类哲学。
概言之:面对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历史活动,从前,在相对静态的知识之域(在人类历史某一片段之中)诞生-化育的抽象哲学,已然无法与之面对,更不要说什么“统摄”。当世界各国——纷纷步入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转型时期,人类亟待需要转变观念方式,通过他们/它们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谈论理性(谈论人的媾和在这种实践文化之中的社会生命)、言说哲学(言说人类驾驭自身社会历史命运的主体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