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的国际大宗商品“地价”


擦肩而过的国际大宗商品“地价”

 

白 明

 

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但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那品种大宗商品价格却大幅度反弹,不仅原油价格迄今为止已回升至每桶75美元的高度,而且铜、铝、锌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反弹。究其原因,颇为复杂,除了像股市那样也出现技术性超跌反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国际市场普遍看到全球金融危机接近尾声的信号,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被普遍看好也强化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当然,美元贬值、削减产能等因素也有助于国际商品市场行情止跌回升。虽然这种回升尚且够不上牛市水平,但现在看来,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是近些年的低谷位置了。别了,2008年。别了,大宗商品的“低”价格。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2009年的世界经济是从金融危机突围出来的一年,那么,爆发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注定为不平凡的一年。就国际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而言,2008年自然也是跌宕起伏之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编制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如以美元计价,2008年的平均水平比上一年提高27.5%。不过,从发展趋势上看,2008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却呈现出前高后低的倒V型走势。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在7月份以前一路大幅攀升,7月份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总水平已比上年同期高出58.5%,而在8月份以后,则调头向下。按照环比口径,在20088月至12月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水平累计下跌55.3%,每个月都比上月下跌10%以上,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更比上月下跌20.8%17.5%之多。至年底“收盘”,12月份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总水平已低于上年同期37.4%

2008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指数

(按美元计算,2000=100)

商品类别

200712

2008

200812月同比变化(%)

3

6

9

12

食品

146.0

172.5

179.7

154.0

119.6

-18.1

饮料

131.2

160.0

167.3

159.0

132.5

1.0

原料性农产品

113.4

116.0

119.4

116.4

87.6

-22.8

金属类商品

167.6

201.1

186.3

164.1

103.4

-36.4

能源类商品

164.3

188.7

243.0

191.2

91.7

-44.2

初级产品总计

156.6

181.2

215.4

175.7

98.0

-37.4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相比之下,在各大类商品中,石油等能源类商品价格在上半年上涨幅度很大,但在下半年的下跌幅度更大,以至200812月份能源类商品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下跌44.2%。除此之外,工业原材料价格和食用类商品价格在2008年的走势也基本呈现出先涨后跌的走势。相比之下,工业原材料价格的“后跌”幅度远远大于“先涨”幅度,而食用类商品价格的“后跌”幅度与“先涨”幅度大体相当。与上年同期相比,12月份工业原材料价格下跌31.8%,其中,原料性农产品和金属类商品价格分别下跌22.8%36.4%。相对来说,食用类商品价格虽然也有所下跌,但下跌幅度相对温和,12月份食用类商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16.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跌18.1%,而饮料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升了1%

就具体商品而言,从200712月到200812月的一年时间内,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跌,而下跌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烈一温”。相对来说,铜、铅、镍、原油、石脑油、苯、乙烯、聚丙烯、丙烷等商品价格的下跌尤为“惨烈”,下跌幅度均超过50%的“腰斩”水平;棕榈油、天然橡胶、聚氯乙稀、豆油、葵花籽油、棉花、锡、铝等商品价格下跌也较为“猛烈”,下跌幅度分布于30%至50%的区间之内;大豆、木材、玉米、白胡椒、茶叶、锑等商品价格下跌意愿相对“强烈”,下跌幅度分布于10%至30%之间;只有花生仁、生丝等少数商品价格“温和”下跌,下跌幅度在10%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普遍下跌的过程中,不同类别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而其中的比价复归现象最值得关注。假定以2005年作为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为100的基数年份,在保持同步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市场非燃料性商品和燃料性商品之间价格指数之比理论上应为1。现实的情况是,2005年以后,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在同步性方面表现极其不稳定,各类商品价格涨跌变化无序,国际市场非燃料性商品和燃料性商品之间价格指数之比也呈现出较大起伏。然而两者之间比价关系不断变化,但依然油两次机会复归于2005年的水平。其中,国际市场非燃料性商品和燃料性商品之间的第一次比价复归出现在2006年第三季度,非燃料性商品和燃料性商品之间价格指数之比在当时回归至1.002,属于价格普遍上涨所带来的比价复归。相比之下,第二次比价复归则发生在在2008年第四季度,非燃料性商品和燃料性商品价格经过连续下跌,两者之间比价再次复归至1.001

当然,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下跌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商品价格都呈现下跌势头,而大米、原糖、可可、咖啡等少数商品则有幸成为逆势涨价的凤毛麟角。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虽然在2009年走出了低谷,但相对于2008年的倒V型走势来说,尚未出现一个同等几何边长的正V型轨迹。至于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之所以呈现出先升后跌的倒V型轨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全球金融危机应当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具体来看,对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投机资本从最后的疯狂走向泡沫的破灭。近些年来,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本也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参与操作。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正常的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之外,主要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过程中愈加体现出金融属性的一面。然而,物极必反。国际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自然也引发一系列抑制投机的呼声。由于认定投机力量是能源、食品等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因此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利用召开听证会的形式,不断向监管当局施压,要求采取三项严厉措施打击商品市场的投机行为:一是禁止资产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私人和公共养老基金投资于美国及国外的期货交易所和进行场外交易;二是对金融投资者持有的商品市场股份进行全面限制;三是要求期货监管当局对非保值避险性质的投机头寸进行限制,打击大型投资银行的商品套利行为。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愈演愈烈,雷曼兄弟、AIG等著名国际投行相继倒闭,国际商品市场上的风险偏好倾向迅速被风险厌恶取向所取代,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运行过程中所要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加大。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冷还导致投机资本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投机热情下降。例如,瑞银已经宣布将从贵金属以外的大宗商品市场全线退出。

诸多种类大宗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大为改善。即使剔除投机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实际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上半年国际市场拥有价格大幅度攀升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美国、中国等用油“大户”的需求增长。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逐步波及到实体经济层面,全球范围内石油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大为改观。国际能源机构在2008年末出台的一项报告显示,今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约为8580万桶,比去年减少20万桶,为198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库存变化与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行情逆转相得益彰。除了投机泡沫破灭之外,2008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均衡状况的影响。其中,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示例。虽然在此之前已经连续上涨,但在2008521,美国能源部宣布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总量大减532万桶,纽约原油期价突破每桶130美元,收于每桶133.17美元。反之,在经历了连续大幅度下跌之后,纽约原油价格之所以依然能够在1224盘中直逼每桶35美元的低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汽油商业库存的下降大于预期,导致市场对未来石油供应能力产生怀疑。

美元汇率走势变化对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与国际市场由强转弱相反,虽然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跌,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非美货币的汇率走势则由弱转强。相比之下,7月份以前美元汇率基本呈现出疲弱状态,7月份美元汇率在全年最为疲软,欧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同比分别为1欧元兑换1.5755美元和1.9886美元,而7月份以后美元汇率逐渐走高,11月份美元汇率在全年最为坚挺,欧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同比分别为1欧元兑换1.2744美元和1.5327美元,11月份欧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比7月份分别下跌19.1%22.9%。美元走势由弱转强并未使美元的“含金量”有大的变化,200812月伦敦市场黄金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1.73%,反倒是体现在美元的“含油量”、“含铜量”、“含粮量”等一系列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美元的实际价值逐渐坚挺起来,那么,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名义价格自然也没必要过于坚挺。

技术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致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现在看来,在2008年以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就已经呈现出牛市特征。例如,200712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比2006122008年上半年的上涨15.6%其中,石油和原料性农产品价格上涨最为显著,涨幅分别达到44.9%25.9%。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到了“物极”,而从技术层面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多方筹码具有获利回吐的要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必反”的出现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触顶发生在20087月份,较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在时间上要早2个月,说明下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仅仅是部分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其余部分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多方在技术层面上的获利回吐、止损以及“多翻空”行为。不难看出,在技术层面上,即使没有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经过长时间“井喷”式上涨之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客观上也需要一个回调。然而,由于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这种技术层面上的回调最终演化为上涨行情的夭折,国际商品市场也从牛市转入熊市。

垄断势力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在上半年国际油价大幅度攀升之时欧佩克无动于衷,任由甚至配合投机资本炒高油价,但在下半年,随着国际市场拥有价格走低,欧佩克却有意发挥其在限产保价方面的影响力。1018,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表示,欧佩克成员国能够接受的最低油价在每桶70美元到90美元之间。在全球铁矿石贸易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长协”贸易中,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继续居垄断地位,而20022007年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之所以能够累计以188.4%的幅度“不间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两国三家”的垄断作用有关。从2008年来看,“两国三家”的垄断势力不仅继续迫使国际市场铁矿石“长协”大幅度上涨,而且首发谈判价格也失去了以往了“锚定”地位,“两国三家”毫无顾忌地制造价格歧视,特别是针对进口规模最大的中国大肆制造价格歧视。例如,按照2008218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与巴西淡水河率先达成协议,2008年度的粉矿和块矿“长协”价格分别65%71%。然而,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并未“跟随”首发价格,最终迫使中国宝钢接受其粉矿涨价79.88%和块矿涨价96.5%的要求。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此时此刻,面对渐行渐远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地价”,想起了欧阳修这句诗,不免感慨良多。现在,已经是2009年下半年了,再多谈已经远去的价格谷底似乎是在放“马后炮”。不过,想一想前些年中国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过程中吃的亏,似乎又有必要多罗嗦几句。想一想,前些年中航油在新加坡炒作石油事件、发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国储铜事件等与中国人沾边的国际商品市场大事,中国人都吃了亏。据说,是看错了市场方向。不过,2009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果真到了熊市,却并没有听说中国的企业大规模抄底。小打小闹肯定是有的,人家不说,咱老百姓也听不到,但大规模抄底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抄出个大的动静来。可惜,并没有听到这样的动静。每每想到业已远去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谷底,我总是想起马路旁的叫卖声: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面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谷底,中国的确走过,也的确路过,但不知道是否错过?谁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