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国庆行情”别成了酝酿“大起大落”


    酝酿“国庆行情”别成了酝酿“大起大落”

  盛大林

  近半个月来,我国的股市出现了恐慌性的暴跌,市场信心受到很大打击。从上周开始,管理层明显加快了维稳投资者信心的行动。央行停止了货币政策的微调,继续释放下半年适度宽松流动性的信号;证监会批量发行基金,火线调动的近千亿资金将在国庆60周年前入市维稳;银监会也宣布推出消费金融公司,刺激个人消费,建立完善的金融链条,拉动经济增长。媒体把这些举动称为“政策火线救市”、“酝酿国庆行情”。(据8月23日《华夏时报》)

  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一齐出手,各路资金已经或即将涌入股市,一波“国庆行情”简直呼之欲出了。但闻此消息,我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增加了对股市的担忧。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信贷投放量达到惊人的7.37万亿元,比去年全年的信贷投放量还多出一大截,这哪里还是什么“适度宽松”,完全可称之“极度宽松”了。倾泄而出的货币资金不仅会带来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可能给银行带来天量的不良资产。因此,对货币政策作些微调,让事实上的“极度宽松”回归到真正的“适度宽松”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为了“国庆行情”,刚刚收紧一点的手又松开了。与此同时,基金的审批也是闸门大开,有一家公司一天就有两只基金被放行,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措施固然可以暂时给股市带来充沛的资金,但这种刺激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货币政策不可能一直“极度宽松”下去,基金审批也不可能一直“敞开大门”。那么,货币和基金不再宽松了,怎么办?

  诚然,股市的回暖可以修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入市,这样的话,股市就可以不再依赖信贷资金和基金——这可能正是决策层的“如意算盘”。可是,靠政策托起来的行情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十七大行情”。当时,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股市上一片乐观的气氛。10月16日,也就是十七大开幕的第二天,沪综指达到了6124的历史最高点。然后就可以掉头向下,乃至一泄千里。回想起来,这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政策托市的目标只是向十七大“献礼”,至于大会之后就不在考虑之列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股民们当然也不会等到大会闭幕之后。利好政策即将“到期”,股民纷纷抽身而退,大盘不崩溃才怪!

  稳定是一个长期的概念,维护稳定应该着眼于长远,相关的政策都应该是可持续的;股市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监管股市应该遵循市场规律,相关的决策部门都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带着政治目标去制定经济政策,甚至把市场行情当成政治性的“礼物”,是很要不得的。“政治献礼”性的政策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繁荣,却也可能留下长期的隐患——因为依靠短期政策人为托起来的行情是难以持续的,在“大起”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大落”,而且推得越高摔得越重!

  从制造“十七大行情”到酝酿“国庆行情”,说明我国的股市依然没有走出“政策市”的怪圈,而这恰恰是中国股市最大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