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之死


 

崔浩之死
崔浩是北魏大臣,三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韬武略,一时俊杰,被后人称作“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这样一个谋略家,算别人头头是道,算自己却糊里糊涂。和许多功臣一样,崔浩也没有一个善终。他的死,起源于编撰《国书》这档子事,依照时下的说法,可谓“国书门”。
盛世修典,自古而然,北魏亦然。太武帝专门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至于叫石一歌还是十三妹,已经不可考了,反正是崔浩领衔,高允、张伟辅助。当然,太武帝是给了方针的,那就是:放开写,要实事求是,不扬善,也不隐恶,是什么样儿,就写成什么样儿。
有了这样开明的老板,具体做事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很快,《国书》就杀青了。本来,皇上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是要给后代看的,无非是要后代从中获得一些教训,把江山代代相传下去,其作用,跟《资治通鉴》差不多。即使要出版,大约也是在小范围内,比如,出一个内部版什么的,在县团级以上传阅之类,反正不是要它成为畅销书。因为,皇上没有那么傻,把家丑扬得天下人都知道,那样的话,还怎么愚民,不,御民呢?这个,皇上没有有言在先。
可是,崔浩也不该没有请示就擅自做主,把《国书》刻成了碑石,立到了国道旁啊。车水马龙的,南来北往的,影响多不好啊。其实,出这个馊主意的也不是崔浩,而是崔浩手下的两个秘书,他们还建议,把崔浩的《五经注》也一同镌刻了。秘书的用意是给崔浩抬轿子,这样就可以向全世界彰显崔浩的秉笔直书的高贵品质来了,崔浩还落得一个搭车出版的便宜事儿,因为,这样高规格的出版,可不是每一人都能享受得到的。你知道花了多少银子么?说出来,吓死你,300万两!刻的碑石,立起来,整整有100来米长。
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瞒不过皇上的。有人就举报了,说,崔浩非法出版,而且,诽谤污蔑祖先,讥讽刻薄当下,应该杀头。皇上就把崔浩抓起来了。皇上亲自审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崔浩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崔浩被行刑的时候,卫士数十人向他身上撒尿。崔浩死得很惨。还被灭族了。
崔浩之死,有点不值。株连九族,尤其不该。照理说,一个高级干部,怎么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这都是私心在作怪。崔浩混到那样一个高位,恃才傲物,在所难免。可是,怎么能连起码的一点政治敏感都不知道呢?仓颉造字,鬼哭狼嚎,臧否人物,一言九鼎,文字之用大矣。尤其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怎么能够不让皇上定稿就擅自发布呢?为尊者讳,历来是一个优良传统,之所以延续一千年(从孔夫子开始),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的操之过急,这样的不请示不汇报,干脆你来当皇上得了,你以为你是谁?你这是替谁说话?是替皇上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
崔浩的同僚,高允就成熟多了。人家也说实话,但是,只给皇上一个人听,听得皇上汗颜,出糗,也没有第三人看到。高允活了98岁,寿终正寝,君子慎乎其言。皇上这样评价高允,其实,也是顺带着把崔浩批评了一通:“皇上和老爸,是一个感念,老爸有错,做儿子的为什么不写文章、发帖子满世界张扬呢?他们只是私下里含蓄的温柔的向老爸提出来,其实,你们这些大臣啊,只要把皇上当老爸侍候,就不会有什么大错了。动不动就上折子,还刻成了碑,这是咒朕啊,你是为朕好呢,还是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整一顶直臣的桂冠戴上?还自以为是在尽忠,简直是添堵、添乱。你们看看高允,这才是忠臣。”
皇上的一席话,崔浩当然是听不到了。可是,崔浩的后来人大约也没有听进去,所以,犯颜直谏、脑袋搬家、祸及子孙的悲剧才一再重演,令人惋惜。其实,皇上也很惋惜崔浩就这样死掉的。因为,崔浩实在是一个人才。杀崔浩不久,太武帝听说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重,又传来病故的消息,非常难过,说“李宣城可惜!”立刻又说“朕失言,应该是: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六月二十一日)
222004 江苏省连云港市朝阳西路46号华茵办公楼502杨树民 150 6130 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