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深刻研究青年领导干部培育的经验教训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一个执政的党,一个建设国家的党。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任在肩,需要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参与政治,建立制度,富民强国。在青年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中,选拔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精英,进入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队伍,这是一个关乎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但是,从历史的经验看,青年知识分子从政的成长,是不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认真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制度上规避青年领导干部成长和青年领导力量中的风险。

            第一,选拔青年领导者,一定要注意防止“树大招风”。汉文帝时期,贾谊是被选拔上来的十分优秀的青年领导干部,18岁就以文化闻名于郡中,20岁就当上博士,这个博士不是今天我们讲的博士,在当时是与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等一样的官职,贾谊在当时“中央政治局”中年龄最小,文帝每 楶下招议论某一件事,那么老先生提不出息的意思,而贾谊都能够对答,贾谊所讲的意见,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写的《治安策》,毛泽东视为奇文。当时,贾谊被提升到太中大夫这样的高位。但是,汉文帝忽视了青年领导者“树大招风”的成长规律,没有引导和化解领导集团内部的“代沟”。汉文帝想进一步提拔贾谊“任公卿”之位,主持变法,活着的将军们、如周勃、灌英、张相如、冯敬拼命反对,最后汉文帝不得不向老人妥协,牺牲掉贾谊。所以选拔青年领导者,一定要注意防止“树大招风”,在制度和机制和政策以及舆论氛围上加以保护和引导。

        今年29岁。 6月21日当选为湖北宜城市市长,成为一名耀眼的官场新星,引发了社会热议,其发展态势愈演愈烈之势,我想这不是组织部门和周森锋本人所愿意看到的。按照周森锋自己的话来说:”不利于政府开展工作,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领导同事间的信任。”而问题的实质,则是我们忽视了选 拔青年领导干部中“树大招风”的规律,问题出现之前没有预想,事情出现之后没有应对,周森锋本人无奈地表示:宣传部针对这种情况也不便发表看法,只能自己通过网络非官方的途径来解答公众的质疑,但这种个人的回应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很难说,这件事对青年领导者的心理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不利于青年领导干部的成长,也不利于党的事业。所以,组织部门在吸收古今中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要加强针对性研究,避免和减少类似事情的重演。

        第二,在硕士、博士等青年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干部,“经世济世”的学术准备应为考察之先。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汉武帝。汉武帝那个时代,是汉建国六十多年,其时期人才最盛,汉书上记载了五十多位杰出人物的名字。这个时期,汉武帝选拔人才进入官僚队伍,强调要“明于古今王事之体”,通达政治,是知道 政治的人才。选拔的方式,也不是以学历论,而是需要经受考试,或“受策查问,咸以书对”,或是采取集体当面对策的方式,董仲舒就是通过这样方式,被选拔出来的。

        相比之下,在引入硕士、博士等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我们似乎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重学位,轻学术准备,引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队伍的,学历、学位意义大于经世济民学术的准备,社会会象征意义大于执政党的实质建设意义。周森锋涉嫌博士论文抄袭,暴露了我们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汉武帝对封建社会的伟大贡献,是贡献了董仲舒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说,正是有了时代的需要和汉武帝“明经与对策”的干部政策,董仲舒这样的大思想家才应运而生。董仲舒的才学,不是写在学历学位上,而是他深入研究 社会现实,从理论上探讨历史经验,加之自身有深厚的经学功底,这样的人被选入统治阶级的执政队伍,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成为统治阶级思想型的领导干部,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丰功至伟。

      第三,一定要注重气节、德行的衡量。中国文化传统认为,执政的人应当是高素质的、道德高尚的、精神境界比较高的人。执政党的优势地位,使得人才的“买主”只有一家,不能说没有为名利而投机的,所以中国文化中对文人从政有着道德情操上的很高的约束,就是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要有一股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那么一种大丈夫品质,这样的品质应突出的表现在以硕士、博士为主体的领导队伍,这才是优化公务员结构和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的实质所在,如果忘掉、忽视了一点,“学士一操场,硕士一走廊,博士一礼堂”,引入多多进入领导干部队伍,又有何益?

      选拔领导干部,考察气节、德行,我国古代有丰富的遗产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有机会我们再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