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定高成长到不确定——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背景变迁


 

从稳定高成长到不确定——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背景变迁
 
作者:胡方敏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轨迹是“V”形、“U”形、“W”形、抑或是“L”形,很多人都以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CPI、PPI、出口增长等经济数据的分析作为依据。今年以来在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扩张的推动下,中国股市和房市都迎来了一波“小阳春”甚至是“小高潮”,于是有更多的人对中国经济表示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将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中国经济高增长背后的秘密时,我们完全难以乐观,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将面临调整,金融危机只是使这种调整提前到来罢了。中国经济发展从稳定高成长时代进入不确定时代已不可避免。
 
 
一、连续高增长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2003-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如此长时间稳定而高速的增长,给各行各业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中国经济的连续高增长,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四大失衡:
 
1、外需快速发展,而内需却相对不足
在全球经济大国中,中国是对外经济依存度最高的国家,2008年出口依存度高达36%,外贸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经济体。一旦外部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影响特别大。本次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海外订单将急剧减少,对经济造成重创。在浙江、广东等众多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东莞2009年一季度的GDP甚至是负增长。
与此同时,内需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1980年,我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为17%,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重却下降到了11%。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左右,欧美发达国家大体上是25-30美元。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有劳动力价格低估和扭曲的问题。
 
2、投资快速增长,而消费却一直难以启动
投资和消费是国内需求的两大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需求一直处在高位。2007年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分别为38.5%和37.7%,而国际上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接近80%,与之相比我国低了一半左右。目前继续扩大投资不仅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益会出现递减,而消费的提升却一直难以启动。
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8%2007年却下降到了52.3%,而政府和企业收入却上升了16%。不完善的保障体系也使老百姓消费意愿严重不足,再加上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储蓄率持续上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49.9%,我国储蓄率在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高水平。
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一方面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又被用于储蓄,消费增长自然非常缓慢,这也是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扩大消费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
 
3、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难以为继
据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今仍然奉行一种粗放型的以能源资源投入为主的而不是以技术进步换取生产效率的增长方式。2006年我国GDP约占全球的5.5%,但却消耗了全球38.6%的煤炭、9.0%的石油、46.6%的铁、21.1%的铜和25.4%的铝。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近10多年来,我国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占世界消费的比重持续的急剧的增长。
而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我国单位GDP高能源、高资源消耗,从原因上分析,一方面,我们消耗了这么多能源资源没有生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另一方面,我们生产的产品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
资源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能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的另一巨大贻害是环境压力。近年来,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让人越来越担心。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居世界第二,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在加剧,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上亿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
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方式已无法继续。
 
4、收入两极化越来越严重,造成畸形消费。
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社会分配状况的指标,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目前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而目前中国的基尼指数已经接近0.5,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三十三倍。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0.4%最富有的家庭却占有了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般则是5%的家庭控制50%的国民财富,而且他们大多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几代人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国的富豪则大多是在极短时间内“爆发”起来的。
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中国产生严重的畸形消费,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很多人仅仅能解决温饱、处于低端消费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迟迟不能完成产业升级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的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他们并无足够的购买力消费升级产品。
目前中国房价不断高涨,主要还是在于富人阶层之间的相互炒作,大部分工薪阶层甚至城市白领并没有能力买房。这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抢着买房,一方面房屋的空置率又相当的高。
中国的消费市场未来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关键还是要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消费能力能否得到提升。
 
即使没有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的未来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继续前进的步伐。
 
二、中国未来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增长乏力,投资难以持续增长,而消费的启动却未见根本起色,中国未来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在所有经济大国中,中国的外需对经济的拉动是最高的,继续保持出口增长,不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和过度的收支不平衡,而且过高的外汇储备对保值增值、对国内货币政策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挑战。不仅如此,因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短期内可能还会有下降的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1.3%,是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2.8%4.2%6.2%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1%27年来将首次出现负增长。全球需求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200811月,我国出口结束了长达7年的持续增长局面。中国经济已无法继续依靠外需持续拉动。
 
在本次应对金融危机威胁的措施中,4万亿的投资的政策尤其引人注目。然而中国经济的特点已是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与美国经济需要去杠杆化不同,中国经济需要去产能化。4万亿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会进一步加剧中国产能的过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产能的过剩又使盈利无法实现,因此投资从根本上来说也难以继续保持增长。本次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的初衷是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然而实际情况是民间投资几乎没有启动,因为民间投资启动最主要的是看是否有盈利前景。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失衡、启动消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
²        2007年,十七大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转变,特别是要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²        在4万亿的投资结构中增加了民生项目,比如对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了1200千亿,医疗卫生教育变为1500亿,增加了1100亿。
²        出台政策要鼓励家电下乡,鼓励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消费。
²        国务院近日决定,在境内上市的国企将其首次上市的10%流通股份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增强社保的实力,给老百姓以安全感。
²        ……
 
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消费都是知易行难的事行。虽然已讲了许多年,但并未见大的起色,关键是有许多的现实瓶颈难以突破:
²        GDP增长速度依然是各级党政领导政绩优劣的主要标志,而政府依然掌握着资金(贷款)、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而对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等则缺乏投资的积极性。
²        价格作为市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工具、最重要的手段,又是因为行政定价扭曲了,比如各种要素的价格、资源的价格都定得过低,使得企业在选择生产决策时也发生了扭曲。
²        现在的财政税收主要是来自生产型的增值税,而生产型增值税和产值直接联系,政府在财政压力下不惜用自己手里掌握的资源去支持高速度,所以增长方式就难以转变。
²        近年来还屡屡发生了国进民退的事件,行业垄断依然难以打破,垄断部门不仅运作效率低下、服务差,而且享有高的垄断利润,造成分配不公。
²        社会保障体系依然非常不完善,不仅财政投入少,而且制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以上这些障碍,都是体制性的问题,牵涉到政府职能、政府行为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牵涉到政府工作人员也就是官员们的权利,难度很大。顺利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中国2008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300美元,按照世行标准,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上线,估计再过1、2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下一步中国要向高收入国家,也就是人均GDP超过11000美元的方向发展。根据国际经验,这个转变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国家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失败了。比如,1985年很多拉美国家人均GDP就已经上千美元,甚至达到三、四千美元,但是经过30年的努力,没有一个现在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三、不确定性环境对企业的考验
 
中国未来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一柄“双刃剑”,其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混沌性,才使得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可能;才使一些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说到底,不确定性就是风险,考验企业的趋势预见力和环境应变力,最终考验企业的生存智慧。
企业在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时,要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对经济发展趋势时时保持警觉,以期一方面对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不确定性,设法化解与超越,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另一方面,利用不确定性,以期获得重大的战略机遇,实现战略性赶超。
不确定环境往往也需要企业提高内部管理能力。企业应努力形成明晰的战略运营体系,打造真正的核心能力,以提高资源利润的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的盈利能力。
企业应改变组织结构,使组织更加扁平化,并形成合理的分权体系,努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不应过高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保证现金流的充沛性,提高投资的灵活性。正如达尔文所说: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灵活的。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剧烈变动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必须有能力及时察觉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积极去适应环境变化。
尽管未来的环境显现高度的不确定性,但企业的生存大计还得好好考虑。正如德鲁克所说:“戏必须唱下去,而管理的‘戏’便是追求成果的有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