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互联网


游走互联网

访《未来是湿的》合译者、丝路华语网CEO 沈满琳

   眼睛是第一个圆,它所形成的地平圈是第二个,没有圆周。一级一级爬上神秘的梯子,这些梯级就是行动,新的视野就是力量。

关于翻译《未来是湿的》

  翻译这本《未来是湿的》的过程十分愉快——不管是出于互联网的从业背景,还是因为硕士念的全球媒体与传播专业,甚至有朋友就住在书作者所供职的纽约大学左近——翻译上每有拿不准处,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内外的同行朋友讨论、印证。如果可以夸张一点,几乎没对任何细节留下事实上的疑问——每个石头都可以翻得过来——这是令我欣慰的。

  胡泳和我分别翻译了书中的几章,他的翻译风格比较理性,精确、干净,不过相比从前好像要放松、活泼一些了。我过往翻译书作的经历少,通过这本书才感知自己的语体风格,可能也还比较理性,也许还算简洁。胡泳校完书稿后对我说,“我发现我们两个的风格很接近——这说明你有男性思维。”我听了觉得也很开心,应该是夸我了。 

关于《未来是湿的》

  关于这本书,胡泳和姜奇平的序言已经谈得很好了。我的工作是翻译,对自己的要求主要在语言质量和翻译速度,内容上就边译边忘了。不过逐字逐句处理过来,对作者的观点和分析也有些感觉。打比方说,这不是那种光溜溜一条脊骨的鱼,拎出大刺就解决主要问题的,而是象武昌鱼,满背的刺,需要你细细地理,即每一章的某一页都可能有新鲜的滋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小地方都可能获得启示。

  不过,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同时也是创业者,翻译这本书也时而令我沉吟,思想自己和其他人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和得失。比如所谓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可能怎么把握,是C2C、UGC、SNS还是网络推手?跟许多人期望构筑的平台有什么区别?又可能以怎样的商业模式驾驭?平台和网络推手之外,常规型互联网经济还有奇迹吗?为什么我感觉平台象是用沙子造的,而网络风潮如惊涛、烈焰一般不实?

   我的意思是,可能受最近看一些佛学经典的影响,我对于网络上的种种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比如“万法唯心造”,用来理解互联网非常之好,即所谓虚拟现实正好是幻化出来的,是人们的思维、对于世界的观感、人际的认知等意识投射出来交织而成。你看姜奇平在序言里讲,未来人们之间会象DIGG、BBS、维基等情形“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人们在互联网上快速聚散所凭借的正是人的心念。又比如关于“互联网是爱的大本营”,可它怎样又不是贪心和嗔心的大本营呢。你看现在网络上传播的许多重大事件,常常是包含很大的恚忿、嗔恨在里面。

  又比如所谓“缘起无自性”,而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意思是什么呢?即事情都是有因、缘、果,有因缘的时候会被演化出来,当因被表达,缘即条件失去,事情就会结束。而如果能体会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网上发动的很多行动为什么难于持久。即若要把无组织的力量常规化,变成组织,甚至把它商业化,这里头会不会有悖论?有可能有。而且用佛教的观点,万法本来就是无常,是生灭的。或者念新闻传媒的人也都值得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同意说互联网是幻,我指的幻是说它是众生的意识心的投射和作用。并且很多人是在用自己所谓的真实身份,在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关系之外做这件事情的。在这种情况下,也有某种程度的幻的色彩。网上的生活还是要有组织、有落足之处的,真幻之间要有平衡。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危机。除非是那些真正失去平衡的人,比如说网聊上瘾的、网游痴迷的,这些人实际上是被幻的东西压了真的东西。而如果有智慧的点拨,未始不能象黄粱一梦的故事,令人反而觉悟看破,而所谓烦恼即菩提。

  此外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做事情的非理性状态。就像书中提到的幂律定律,它所体现出的就是最自然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虽然作者侃侃而谈,讲了这样那样的规律,但似乎更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统计,也就是体现了一种分布状态,而不能完全解释。非理性状态,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把握的规律是少部分的。可能我是在学习用其他方法去把握事物吧,才会冒出用佛法的观念来反照互联网的念头。 

 关于丝路华语

  从实践上来讲,我肯定是不高明的,完全没做到像成功的用户生成内容的案例那样获得巨大用户支撑,不仅是低成本地聚合内容,还要能将这些内容销售出去。但是实践的不成功并不简单只是这样的原因。可能跟目前对外汉语市场还较小、较分散有关系,不容易将它有规模地商业化。这样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那个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呢?还是要反求诸己?

  语言方面蕴含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过来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这跟中国互联网可能关系不大,但是我是靠互联网来做。现在我为什么转到研究宗教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当然如果对外汉语很好做的话,我也会一直做下去,但是现在是遇到障碍了,不容易把它商业化或者有规模地商业化,要让很多人愿意学而且愿意掏钱学,这在目前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我意识到,并不是老外学了中文就转变了,我们和他们的差别还不完全是在语言上,就像在大学里学英文的时候,我们看《圣经》,那时就只是当文字念了,后来才意识到,《圣经》里讲天地形成和《山海经》、《淮南子》里讲到的差异真是大啊。而这些东西总会在后来不经意的时候来冲击你的心灵。

  文化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体现到人跟人、人与天的关系、人与生命和世界的关系,其实中外这么多年的差异冲突许多就在这里。为什么西藏问题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我们对西藏的看法,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对西藏的看法?人们悄悄就实现性革命性解放了,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本来都是值得反思的。但在西化的潮流中,我们不去深思了。到底是老外应该学习中国文化,还是我们自己更该学习中国文化呢?我想让老外学中文,到底要让他们学什么?我们到底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学?从大道到祖先,阴阳与禅,它们在现代社会到底有什么用?怎么见得对未来社会有价值?为什么它不像其他东西就断了流?这还真不是弄个剪纸、放个风筝就可以的。我想可能需要过去了,到那边看看对外汉语的市场机会在哪里?他们想怎么学、想学什么?我在这里守着可能是不太现实。  

  在任何一个圆的外围都可以画出另一个圆;每个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太阳爬到高处时,总会有另一道曙光冉冉升起;深海处还有更深的海床。

      附:2007年,沈满琳接受价值中国网的采访,距离她2006年底回国创办丝路华语网,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整1年的时间。对丝路华语,她不急不躁,体验和思考网站从小到大培育的过程,慢慢释放过去的积累,同时继续充实提升自己。做一个汉语世界和英语世界的沟通者,是她一直坚定想做的一件事。

     2007年专访: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质是跨文化营销!

    《未来是湿的》(原名《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