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学者在叫嚣中国文论“失语”,他们这样判断的时候,其判断的角度与标准不是中国文论是否还在生产着,是否还有文艺学工作者在从事自己的文论研究,而是它是否是“中国的”。这表明他们一直是在代表“中国”说话。他们的论述单位不是个人,而是民族-国家。
这样的论述模式看似气势恢宏,道德感和正义感咄咄逼人,其实却违反了知识生产,乃至广义的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知识生产的个人维度,导致个性的丧失。
中国文论是由无数个别的文论家文论组成的,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这些差异中也不乏共性,但是这个共性是在自由地生产出来的个人知识成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特别设计出来的。一个人其实不必过多考虑自己的文论研究是否是“中国的”,是否具有中国特色,有代表中国的资格。要知道,学术研究从根本上说永远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不是集体行为,更不是国家行为。从自己生活的时代环境出发,忠实于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是保证文艺学知识生产不“失语”的根本。当然,由于我们都是生活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家,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独特的,我们的经验也是独特的,因此,忠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个人感受的文艺学知识,自然是中国的,自然会有中国特色。这是不必过分强求的东西,也不是可以刻意设计的东西。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论给人的印象正好就是人为的、刻意的痕迹太明显。汲汲于以“中国”这个抽象的超级能指为单位思考问题,而忘记了自己活生生的个性存在,难怪那么多人加入了“失语”论和“现代转换”论的大合唱,却听不到真正独特的个人声音,却原来大家都变成了一个空洞的“中国之音”。